我国风暴潮灾害及其应急管理研究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   发布时间:2015-05-20 23:34:50 

我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仅次于内陆的洪涝和风沙等灾害。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年平均超过100亿元。据中国海洋灾害公报1989—2006年的统计,17年中海洋灾害的经济损失大约增长了30倍,远远高于沿海经济的增长速度。仅“十五”期间,我国共发生风暴潮、海浪和赤潮等各类海洋灾害706余次,因灾死亡人数(含失踪)1164人,直接经济损失达633亿元之多,已占到全部自然灾害损失的10%,其中90%以上是风暴潮灾害造成的,并且每次重大海洋灾害发生时,沿海地区转移的人口都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国际上一般认为海拔5米以下的海岸区域为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灾害的危险区域。我国沿海这类低洼地区约14.3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000多万,约为全世界处于危险区域人口总数的27%,超过了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近25%的比例。辽河平原、华北大平原、华东大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就有面积达92800平方公里的地区高程还不足4米(即极端脆弱区),这里目前生活着约6500万人,集中了沿海的70个市、县。特别是由于历史上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天津、河北沿海等一些城市和地方的地面高程还低于当地的平均海平面,这些地区历来受台风和风暴潮影响严重,防潮形势不容乐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气候急剧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加大,加之沿海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等原因,风暴潮灾害有范围扩大、频率增高和损失加剧的趋势,尤其是进入2l世纪后更加明显,己成为威胁我国滨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制约沿海经济发展的重点灾害之一。如何加强对风暴潮灾害的应急与管理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
一、风暴潮、天文潮等相关慨念
1.风暴潮定义
风暴潮指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台风、飓风)、温带气旋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使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它具有数小时至数天的周期,通常叠加在正常潮位之上,而风浪、涌浪(具有数秒的周期)叠加在前二者之上。由这三者结合引起的沿岸海水暴涨常常酿成巨大潮灾。
风暴潮的空间范围一般为几十公里至上千公里,时间尺度或周期约为数小时至100小时,介于地震海啸和天文潮波之间。由于风暴潮的影响区域随大气扰动因子的移动而移动,因此有时一次风暴潮过程往往可影响1000—2000公里的海岸区域,影响时间可多达数天之久。
2.风暴潮的分类和命名
国内外学者多按照诱发风暴潮的大气扰动特性,把风暴潮分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台风风暴潮由热带气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等)引起,在北美称为飓风风暴潮,在印度洋沿岸称为热带气旋风暴潮。温带风暴潮由温带气旋、强冷空气、寒潮等温带天气系统引起。
风暴潮的命名一般以诱发风暴潮的天气系统来命名,例如由1980年第7号强台风(国际上称为Joe台风)引起的风暴潮,称为8007台风风暴潮或J0e风暴潮:由1969年登陆北美的Camille飓风引起的风暴潮,称为Camille风暴潮等。温带风暴潮大多以发生日期命名,如2003年10月11日发生的温带风暴潮称为“03.10.11”温带风暴潮;2007年3月3日发生的温带风暴潮称为“07.03 .03”温带风暴潮。
3.风暴潮灾害
也有人称风暴潮为“风暴海啸”或“气象海啸”,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又多称为“海溢”、“海侵”、“海啸”及“大海潮”等,把风暴潮灾害称为“潮灾”。在西北太平洋沿岸国家中,我国的风暴潮灾害最频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最严重,成灾范围最广,几乎遍及整个中国沿海,尤其是在大江大河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对风暴潮极其敏感和脆弱。
4.警戒潮位
某次风暴潮灾害等级的大小是由本次风暴潮过程影响海域内各验潮站出现的潮位值超过当地“警戒潮位”的高度而确定的。警戒潮位是指沿海发生风暴潮时,受影响沿岸潮位达到某一高度值,人们须警戒并防备潮灾发生的指标性潮位值,它的高低与当地防潮工程紧密相关。警戒潮位的设定是做好风暴潮灾害监测、预报、警报的基础工作,也是各级政府科学、正确、高效地组织和指挥防朝减灾的重要依据。
按照国务院颁布的《风暴潮、海啸、每冰应急预案》中的规定,风暴潮预警级别分为I、II、Ⅲ、Ⅳ四级,分别表示特别严重、严重、较重、一般,颜色依次为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
5.天文潮
风暴潮与潮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风暴潮的监测是依赖沿海各验潮站对潮汐的观测而获得。地球上的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的作用下,产生规律性的上升和下降运动,这种海面的规律性升降称为潮汐。地球的潮汐主要是由月亮引起的。潮汐的周期大约为半天或一天,同时它还具有半月、月、年、18.61年等长周期变化。
潮汐观测资料是通过设在岸边或感潮河段处的验潮站的潮位观测而获得的。世界上最早的验潮站(由仪器进行潮汐观测)已有300年的历史,我国的验潮史可追溯到19世纪末。最早开始验潮的站有塘沽(1895年)、青岛(1898年)、秦皇岛(1900年)、厦门(1907年)、广州(1908年)、大连(1909年),上海吴淞和黄浦公园潮位站均建于1912年。
二、我国风暴潮灾害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为了获得我国沿海风暴潮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沿海风暴潮多发区、脆弱区提前做好防范工作,我们搜集、整理、统计了沿海11个省市近百个验潮站建国后600多次台风风暴潮过程;渤海湾、莱州湾、海州湾沿岸1000多次100厘米以上增水的温带风暴潮过程;以及达到I、II、Ⅲ(红、橙、黄)以上预警等级的280多次灾害性风暴潮过程,据此给出我国风暴潮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季节分布规律等,并绘制出我国沿海各岸段风暴潮灾害空间分布图。
(一)我国沿海各海区风暴潮灾害的时间变化
1.建国前风暴潮灾害概况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潮灾记录可追溯到公元前48年。在《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史料》一书中,统计了我国历史上从公元前48年到1946年这一漫长岁月中各朝代潮灾发生的次数,建国前我国共发生576次潮灾。
在这576次潮灾中,随着年代的延伸,潮灾的记载日趋详细,一次潮灾的死亡人数由“风潮大作溺死人畜无算”到给出具体死亡人数。从这些详细的记载中,不难看出每次死于潮灾的,少则数百、千人,多则万人乃至十万之巨。
20世纪死亡万人以上风暴潮灾害事件共有5次,最严重的是1922年8月2日广东汕头的特大风暴潮灾害。据史料记载:“8·2”风灾引发的风暴潮,淹及澄海、饶平、潮阳、南澳、揭阳、惠来、汕头等县市,150多公里的海堤被悉数冲毁,海水入侵内陆达15公里。有户籍可查的,死亡7万—8万人。
2.建国后风暴潮灾害统计
建国后,我国几乎每年都有潮灾发生,成重灾者平均每两年一次,也有一年中多次受灾,如1989年共发生8次潮灾。严重的风暴潮灾往往造成多个省市区同时遭灾,9216、971l风暴潮灾害,其影响范围南起福建北到辽宁,包括华东六省二市。据不全统计,建国后1949—2007共发生黄色以上级别的台风风暴潮217次,橙色以上级别的118次,黄色以上级别温带风暴潮63次,橙色以上级别的12次。
为突出橙色以上风暴潮灾害级别的重要性,在风暴潮灾害的统计中我们引入了风暴潮灾害灾度的概念。灾度就是灾害的风险程度,是将灾害级别红、橙、黄乘以灾害权重。根据灾度公式计算出每次灾害过程的灾度值,据此分别绘制出中国沿海、黄渤海、东海、南海风暴潮灾害灾度年际变化图(如图l—4),从中了解风暴潮灾害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从图1—4均中可明显看出,我国沿海风暴潮灾害的风险程度无论是中国沿海、还是四大海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都随时间推移而呈上升趋势(见曲线中间的趋势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台风加强,风暴潮灾害也明显加重,东海区在四个海区中上升趋势最明显。
3.风暴潮灾害季节分布
台风风暴潮的季节变化规律离不开台风的季节变化规律。据许多气象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台风生成的时间一年四季均有,但以7—10月为盛季,其中8—9月最多,约占生成台风的40%。登陆的台风也多集中在7—9月,其中7月份出现45次,8月份出现57次,9月份出现68次,这三个月占总数的77.6%.从以上的统计中可以看出灾害性风暴潮的多发期基本与台风同步。
灾害性温带风暴潮的季节变化也非常明显。每年4月、10月正值春秋过渡季节,冷暖空气频繁活跃在我国北方海域,温带气旋、强冷空气频繁发生,统计发现,1950—2007年达到橙色以上灾害性温带风暴潮12次,其中3次发生在4月份,4次发生在10月份。由此可见温带风暴潮灾的多发月为每年4月、10月。
(二)沿海各海区风暴潮灾害的空间分布
l.各海区最大风暴潮的地理分布
我们统计了建国后沿海主要验潮站(验潮时间20年以上)受台风和温带系统产生的最大风暴潮值,见表l,从中可以看出渤海湾(塘沽、黄骅验潮站)、莱州湾(羊角沟验潮站)、海州湾(连云港验潮站)沿岸的最大风暴潮值都是由温带系统引起的,其他各站则主要是台风造成的。出现2米以上最大风暴潮的站约占54%。受地形影响,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雷州半岛东岸风暴潮均较大。
2.我国沿海潮差分布规律
如果风暴潮恰好发生在天文大潮时,尤其是最大风暴增水叠加在天文大潮的高潮上时,会酿成巨大灾难。有时风暴潮虽未遇天文大潮或高潮,但风暴增水较大时也会酿成严重潮灾,如8007号台风风暴潮,当时正逢天文潮小潮,由于出现了5.96米的特大风暴潮值,给当地造成了严重风暴潮灾害。
由于我国沿海海岸线漫长,沿海各海区的潮差(相邻的高潮值与低潮值之差)差异很大,最大的可达7—8米,最小的也有l—2米,因此当地天文潮潮差的大小是决定某次风暴潮过程是否成灾的重要因素。
我国沿海潮差分布趋势是由北向南逐渐增大,之后减小,到广东省北部由东向西又逐渐增大。总的来说,东海最大,杭州湾潮差可达7—8米:黄海次之,江苏沿岸潮差可达5—6米;渤海第三,天津塘沽沿岸潮差为3—4米;南海最小,广东沿岸潮差2—4米。河北秦皇岛和山东IB黄河口由于位于无潮点区,潮差最小,为1—2米。表1给出了沿海38个重点验潮站最大潮差、平均潮差值,以及最大潮差出现的时间。由于天文潮中最长周期为18.61年,因此我们计算了未来20年各站天文潮的最高值,以此来了解各站天文潮最高值变化和出现的月份。

从表1可以看出,每年的7、8、9月是渤海、黄海沿岸潮位较高的月份,而台风多于此季节影响北方,风暴潮灾害也多发生在这一时期。东海沿岸出现的时间滞后一个月,一般在8、9、10三个月,台风此时正活跃在东海,南海因受地理纬度影响,沿岸多日潮或日潮、半日潮混合海区,天文潮的月际变化不大,但因影响南海的台风最多,时间最长,从5月到11月均有台风登陆于此,即使是小潮期台风引起的强风暴潮迭加在高潮上也能使沿岸受灾,因此南海遭灾的时间可达半年之久,潮灾也较多。
3.典型风暴潮灾害
国际上作为防潮减灾经验特别强调,遭受潮灾之苦的沿海民众和当地官员要牢记所在地区的风暴潮灾害史,它的现实意义在于:随着沿海地区日益增多的人口,许多人特别是随着当地政府行政管理人员的年轻化,他们从未经历过严重的风暴潮灾害,当得知灾害来临时,往往造成应急防范工作的被动。深入了解我国沿海潮灾史,阻史为鉴,对政府部门做好应急管理、防潮减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防潮减灾规划的制定与沿海防潮工程设计也具有不可低估的参考价值。
我们收集了建国后沿海各岸段发生的风暴潮灾害,其中死亡千人以上的特大风暴潮灾害3次。另外有些严重的风暴潮灾往往可造成多个省市区同时遭灾,如9216、9711号台风风暴潮灾其影响范围从福建到辽宁,包括整个华东六省二市。表2给出了达到红色级别的特大风暴潮灾害。

表2可以看出,我国开展风暴潮监测、预警(1970年)以来,沿海因灾死亡的人数明显下降,但经济损失随着沿海的改革开放却越来越严重。
4.沿海各省灾害性风暴潮统计
我们按沿海各省(市、区)统计了达到风暴潮黄色以上级别的风暴潮灾害次数见表8.从中可以看出浙江、广东、福建是沿海各省风暴潮灾害过程最多、最严重的省份,这三个省风暴潮灾害约占总数的65%。
5.我国沿海各岸段风暴潮灾害分布
根据表1的统计结果,绘制出我国沿海各岸段风暴潮灾害区的空间分布图,从图中可粗略的划分出风暴潮灾害的多发区及严重区为以下几个岸段。。渤海湾、莱州湾沿岸(以温带风暴潮灾为主);
。长江口、杭州湾;
。浙江温州、台州;
。福建闽江口;
。粤东、珠江口、雷州半岛东岸;
。海南东北部;
三、防御风暴潮灾害的对策与建议
风暴潮灾害的应急管理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风暴潮监测预警能力、沿海地区防潮能力以及各级政府重视程度和公众教育程度密不可分。
(一)全面开展我国的风暴潮灾害评估和区划研究
1.问题与现状
我国沿海系统性的风暴潮灾害评估和区划研究尚属空白。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暴潮防灾减灾的重点已经转移到风暴潮灾害评估和区划上,对历史上的风暴潮重灾区进行风险评估,制作大比例尺的风暴潮灾害风险淹没疏散图和风险区划图。
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主要包括风暴潮灾害承灾体的风险标准、风险程度评估方法,致灾的经济损失预测模型与评估方法等。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暴潮灾害因子上,而对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甚少。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国家、沿海州政府、灾害管理部门、保险公司等有关机构联合,采用业务化运行的风暴潮模式,进行沿海各岸段风暴潮的风险评估。基本方法是将台风分为5类,计算每一类台风各种不同的气候学统计路径和速度影响该地区的最大可能淹没范围。在大比例尺地图上绘出各种类型下风暴潮的淹没图疏散图,供灾害管理部门、保险公司和当地居民等使用。这些图将有助于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开展人员疏散等减灾措施,同时可以为区域环境功能区划提供数据,达到科学减灾的目的。我国在这方面研究刚刚起步,今后还需加大力度进行研究和推广应用。
目前,我国仅在黄骅和唐山两地初步开展了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制作了我国第一张黄骅和唐山地区大比例尺的风暴潮灾害风险淹没疏散图和风险区划图。虽然采用的沿海数字高程和海堤高程数据为测绘部门最新测量成果,但是由于几年来沿海围海造地以及其他相关经济活动的大量开展,测绘数据已不能完全真实的反应现在的实际状况,因此风暴潮灾害风险分析和评估的结果并不能有效的满足当前当地防灾减灾的需求。
2.对策与建议
风暴潮灾害评估和区划,对于沿海地区风暴潮防灾减灾、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区域环境评价、建设沿海重大工程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制定沿海地区减灾规划不可或缺的依据。综合区划成果可指导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要素监测设施的布设、防灾工程建设规划设计、防灾减灾重点区域的划定等。鉴于风暴潮灾害评估和区划对于风暴潮的防灾减灾意义重大,今后应加大对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力度。
(1)风暴潮灾害评估方法研究:主要包括风暴潮灾害损失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风暴潮灾害的分级标准(灾级的划分)、风暴潮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方法模式和标准研究等。
(2)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主要包括承灾体风险指标确定、承灾体风险分级标准确定、承灾体风险分析方法、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模式研究、海平面上升对风暴潮灾害的影响等。
(3)风暴潮灾害的区划:主要包括海洋灾害综合区划指标体系的建立、海洋灾害综合区划方法的研究等。
(二)加强风暴潮常规监测能力和资料共享机制
1.问题与现状
(1)风暴潮沿岸监测站点偏少。准确及时的潮汐观测资料是风暴潮预警报发布的必备资料,目前我国风暴潮沿岸监测站点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监测站点的分布稀疏不均,目前沿海、入海河口以及感潮河段的现有验潮站布局不尽合理,有的风暴潮频发区和严重区验潮站稀少,甚至无验潮站,不能对风暴潮实施有效地监测。
(2)资料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我国沿海风暴潮监测站点绝大部分由国家海洋局、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和海军等部门分别管理,目前尚未建立起可具操作性的验潮资料共享机制,资料共享困难重重。国家海洋局外的潮位观测资料目前还未纳入国家风暴潮预警监测网,部门之间资料传输系统没有实现并网。
(3)预警报产品传输网络亟需提高。现有的预警报产品传输网络系统技术相对落后,传输速度不能满足目前日益增加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要求;风暴潮预警产品的分发还未能及时分发到沿海社区第一线;手机短信等公众信息分发手段尚未完全建立。
2.对策与建议
(1)要做好风暴潮预报警报服务验潮资料十分重要。我国在不断加大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网建设的同时,需特别加强风暴潮、海浪(特别是近岸浪)监测能力的建设。鉴于风暴潮往往与近岸浪结合而成灾的特点,应增加沿岸小型浮标测浪投放点,以满足预报技术进步和防灾减灾对资料的需求。同时在沿海、入海河口以及感潮河段等风暴潮灾害多发区增加沿海岸观测站,提高监测的密度和精度。建议在无验潮观测的风暴潮频发区和严重区增设无人值守的遥测自记验潮站。遥测自记验潮站和一些电力供应没有保证的验潮站,应开发应用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在内的新能源,最大限度保证任何情况下(特别是恶劣海况下)验潮仪正常工作,资料传输畅通。
(2)应继续做好沿海各验潮站所属部门的协调工作,以保证我国沿海验潮站合理布局、资料共享和风暴潮的监测系统的有效运行。在这方面,英国潮汐管理委员会的经验值得借鉴。该委员会出色协调了各验潮站所属部门,做到资料共享。在英国新建验潮站必须经潮汐管理委员研究同意,以保证验潮站布局合理。
(3)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采取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光纤通信与微波、卫星通信相结合,建立多灾害的海洋预警报信息传输系统,实现观测数据和预警产品等高速、稳定传输。
(三)加强风暴潮灾害防御基础能力建设
1.问题与现状
海堤是沿海地区重要的人工防御风暴潮屏障之一,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我国沿海海岸线漫长,从北到南的风暴潮灾害防御能力由于各省、市、自治区的海岸带属性以及经济能力的差异而导致防潮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别。从表4可以看出,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达标的海堤多,防御的能力强。

红树林、珊瑚礁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是沿海地区有效抵御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的天然屏障。国际海岸侵蚀控制联合会的生态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具有红树林、珊瑚礁等滨海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区在面临同样的海洋灾害时,90%的实验区海岸都因为有严密防护发挥的防灾功能而得以挽救;反之,没有这一生态工程保护的沿海村镇则损失殆尽。
尽管滨海湿地具有抵御海洋灾害的重要生态功能,但是由于各种海岸带急功近利的盲目开发,许多天然分布的滨海湿地已经遭受严重破坏。20世纪50年代中国约有红树林5万公顷,但是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毁林建堤、60—70年代的围海造地、80年代的乱砍乱伐、90年代以来的围塘养虾等几次破坏高峰,以及海岸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污染等不合理的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导致红树林资源急剧减少,至今仅存1.5万公顷。同时,红树林种类也在减少,其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都呈退化状态。
2.对策与建议
合理规划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发活动,在保证现有滨海湿地、红树林等有效防护海洋灾害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加大滨海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保护力度,适度进行围海造地,保证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共处。
在短期难以大幅度提高自然防护能力的现状下,应建设高标准的防潮堤防,开展海堤达标建设,合理搭配消浪石、防波堤坝、泄洪闸、以及干渠等配套设施。应按照防御50年一遇高潮位加10级风浪的标准建设沿海堤坝,对于重点地区如河口,喇叭型海湾等风暴潮重灾区要提高堤坝建设标准。结合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合理制定沿海开发活动。
尽管海堤等大量的人工设施对于沿海风暴潮灾害防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极少数严重风暴潮灾害面前,有时也力不从心。如2005年美国新奥尔良受到卡特里娜飓风风暴潮的严重侵袭,曾经被认为十分坚固的防潮大堤在风暴潮和近岸浪的共同作用下部分决堤,大量海水涌入城区,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不能只一味的强调修建高标准的海堤来加强防御灾害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脚踏实地做好沿海地区自然原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还原工作,始终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干预”的策略,尽可能地将受到破坏的沿海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加大红树林等能有效保护和减少灾害侵蚀的生态系统群落的建设,在合理规划沿海经济活动同时,争取达到自然防护和人工防护的和谐统一,实现人类安全及区域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我国的风暴潮预警报技术研究
1问题与现状
风暴潮发生的同时,必然伴随着风暴浪。为提高风暴潮预报的准确度,不仅要做风暴潮和天文潮的耦合,还应做风暴潮和风暴浪的耦合。20世纪90年代,美国海军研究部门开展了近岸浅水浪一流相互作用实用研究,其成果已用于军事活动和战场海洋环境模拟试验。美国为了解决波增水问题,发展了一个近岸海浪模式结合进风暴潮模式中。我国“十五”期间,进行了风暴潮和近岸海浪耦合模式研究和业务化试验,但由于观测资料的缺乏,至今仍有一些问题没能很好地解决。
风暴潮漫滩模式是风暴潮预测预警和灾害评估的基础性工作。但由于缺乏准确观测的风暴潮漫滩资料,这项工作仍然需要继续改进。特别在城市漫滩区次网格参数化方面需要加大研究力度。
2.对策与建议
风暴潮预报、预测技术是风暴潮防灾减灾的前提和基础,是一项需要持续性投入的基础性工作。虽然在“七五”、“八五”和“十五”期间,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育部等部门联合攻关,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并且在风暴潮的业务化预报中得到了应用,在我国的风暴潮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建议在今后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投入:风暴潮与近岸浪的耦合技术:风暴潮数值预报四维同化技术;风暴潮漫滩数值预报技术;风暴潮集合数值预报技术;GIs、遥感与风暴潮风险评估模型集成技术;风暴潮灾害长期预测技术等。
(五)加强风暴潮灾害应急执行预案制定,逐步建立各级风暴潮灾害应急指挥系统
1.问题与现状
沿海社区急需制定风暴潮防灾减灾和应急预案。风暴潮灾害是一种突发性的海洋灾害,为了有效地防灾减灾,必须预先制定风暴潮灾害应急预案,以便及时对风暴潮危险区的居民和物资进行疏散。美国自1980年起,就已经在风暴潮灾害的频发区逐步制定了风暴潮灾害应急预案,在几次特大风暴潮灾害中提前疏散出大量的人员和物资,大大减轻了损失。2006年我国已经颁布和实施了风暴潮灾害应急预案,目前我国的沿海社区防灾减灾能力非常薄弱,因此在突发性和重大海洋灾害面前,缺少有效地,针对性强的防灾减灾和应急响应对策。因此需要下大力气建立沿海社区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预案,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特点,突出预案的操作性和响应的有序快速性。
2对策与建议
(1)制定各级风暴潮灾害应急预案。建议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县、市)各级人民政府,以国家科技部门作为技术依托,结合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地区风暴潮灾害应急预案。沿海各社区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社区的灾害应急预案。借鉴国外有关国家的经验,建设本社区的风暴潮灾害避难所(如孟加拉国低洼地区的高脚屋)、应急疏散路线图、固定的防灾减灾志愿者等。
(2)建立各级风暴潮灾害应急指挥系统。风暴潮灾害严重的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县、市)各级人民政府,应逐步建立本地区风暴潮灾害应急指挥系统。
(3)建设风暴潮灾害远程会商系统,完善风暴潮灾害发布系统。风暴潮灾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发展机理复杂,影响范围广,因此必须利用高科技手段,在我国建立各级海洋预报部门之间的风暴潮预警报远程会商系统,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掌握不同海域海洋环境状况,达到通观全局,了解局部。同时要大力发展建立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风暴潮灾害发布系统和无线网络的风暴潮灾害发布系统,直接服务于将要受到风暴潮威胁的居民(包括沿海游客)。
(六)开展风暴潮灾害的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
1.问题与现状
风暴潮灾害的宣传教育与立法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得到了很大的重视。例如,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孟加拉国灾害的宣传、教育经验值得我们重视。在孟加拉国,工程减灾与非工程减灾同等重要。为减缓或减轻灾害的影响,孟加拉国政府坚定地相信,非工程减灾措施需要像工程减灾措施那样执行。截至1998年12月,孟加拉国政府举办各类灾害培训班和研讨会183次,有10099人(各阶层代表)参加了风暴潮灾害的培训与研讨。风暴潮灾害防御知识已写入中小学教科书。但我国目前还未系统性的在全民范围内开展风暴潮灾害教育和避难知识宣传,其相关的法制建设也很薄弱。
2.对策与建议
风暴潮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包括监测、预测预报、评估、防灾、抗灾、救灾、援建等,还包括教育、立法、保险等措施,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协调行动。因此,需要逐步完善各方面的建设。建议今后加强做以下方面的工作。
(1)风暴潮防灾减灾的普及教育:建议采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先进经验,使用多种方式进行风暴潮防灾减灾的普及教育宣传。
(2)加强风暴潮减灾法制建设:建议建立与风暴潮防灾减灾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减少风暴潮带来的损失。
(3)建议风暴潮严重地区每年进行一次风暴潮防灾减灾演习。
作者简介:
宋学家,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