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和国务院三峡办在荆州举办增殖放流活动
中国渔业报:拯救珍稀水生动物 建设长江和谐家园 |
农业部和国务院三峡办在荆州举办增殖放流活动 |
——沿江12个放流点同时放流160万尾珍稀鱼种 |
当日,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安徽、江苏、上海七省二市同步开展放流活动,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沿江12个放流点共放流珍稀水生野生动物160万尾,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11.3万尾、达氏鲟2000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28.3万尾,省级重点保护动物三角帆蚌、裂腹鱼等120多万尾。
此次荆州放流的中华鲟中最大的一尾野生亲鱼,长3.67米,重460公斤,被称为“中华鲟女王”,约两年前在葛洲坝江段被渔民误捕并受伤,经中国水科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和北京海洋馆专家的精心护理后康复,现在重回家园。为对中华鲟进行跟踪、监测和研究,长江水产研究所对放流长江的中华鲟进行了标记,并在7尾较大规格的中华鲟体内安置了声纳跟踪器。
这次长江放流活动,得到了沿江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各地还举办了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科普讲座、图片展览、绘画比赛等丰富的活动。荆州的小学生代表发出“不要让亿万年前的生物在我们这一代消失”的倡议,中央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直播了荆州放流活动,全国各地多家媒体以显著位置或整版的篇幅报道长江增殖放流。主办方称,放流的主要目的是唤起人们对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和长江生态环境的关注,一条健康的河流应该是鱼水相融、人鱼和谐的。
范小建副部长指出,长江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水生野生动物的乐园,也是我国重要的渔业产区,水产品产量约占全国内陆产量的60%以上,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水产品产业带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发展区域。长江渔业维系着沿江上百万渔民的生计,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产收益和生活质量,保护长江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去年初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确立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大政方针。这次放流活动,就是贯彻《纲要》精神、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对拯救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