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8日,世界海洋日。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大海永远是美丽、神奇、变幻莫测的,并且充满诗意。但海洋对地球上生命的重要性,对许多人来说却是陌生的或者是模糊的。”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说。
这就是目前海洋保护最为尴尬的现状。
“由于人类无法进入其中,而且对它了解甚少,进而人们越来越忽视它、漠视它,或者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前任首席科学家西尔维亚·A·艾莉说。
西尔维亚·A·艾莉所说的“一切”,包括向海洋倾倒垃圾和污水、无休止地过度捕捞、频繁的石油泄漏、捕杀鲸鱼和很多濒危的海洋生物,以及其他无意识的一点一滴地损害海洋系统的健康运转的行为,而“几乎没有人真正明白后果的严重性”。
近海告危
2008年7月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青岛海域暴发浒苔灾害,严重影响奥帆赛水域;2006年,渤海湾出现大规模赤潮,渔民近海捕捞基本停止,沿海滩涂养殖的虾蟹等大批死亡;近20年来,珠江口海域水域发生赤潮等严重污染,约150种鱼类消失……
“我国每年仅赤潮造成的海洋灾害损失,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近亿元增至本世纪初的10多亿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副理事长、“十一五”水专项国家方案编写专家组专家孔海南说。
根据国家环保部5月31日公布的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9年,全国海域共发现赤潮68次,累计面积约14100平方公里。尽管国家加大了海洋环境保护联合执法检查力度,但赤潮发现次数与上年相同,赤潮累计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
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目前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区近岸海域中,渤海湾、辽东湾、胶州湾和闽江口海域水质差,长江口、杭州湾和珠江口水质极差,劣四类海水比例均占40%以上,其中杭州湾最差,劣四类海水比例高达100%。
国家海洋局今年3月发布的《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指出,我国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7.3%。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系统分别占24%、52%和24%。
海洋环境质量仍不容乐观:2009年,在全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总共有204个入海河流将各类污染物倾入大海,这其中有:高锰酸盐指数448.4万吨、氨氮60.5万吨、石油类6.34万吨、总磷25.8万吨。
此外,还有466个日排污水量大于100吨的排污口(不计其数的低于100吨排量的排污口没有列入其中)将工业污染物、生活污染物倾入大海,污水排放总量超过47.60亿吨。这其中有:化学需氧量27.25万吨、石油类1412吨、氨氮32757吨、总磷3608吨、汞0.3314吨、六价铬1.26 吨、铅2.39吨、镉2.36吨。
环保部的调查发现,2009年,珠江口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污染较重,渤海湾石油类污染较重。与上年相比,无机氮、石油类和铜的超标范围有所增大。
“我国海洋环境形势非常严峻。”潘岳以2005年为例称,2005年全国海洋灾害频发,影响范围广,沿海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部受灾,造成经济损失为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年。风暴潮、赤潮、海浪、溢油等灾害共计176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32.4亿元,比上一年增加约5倍。
今年发生的美国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引起国人震惊,而在我国近海,因石油造成的海洋污染也很严重。在近30年间,我国沿海共发生船舶溢油事故2353次,平均3.5天发生一起,溢油总量达34189吨。
“如果把海洋比作一车牛奶,你可以多次往里面加醋而不改变其味道。但总有一次——没有谁能预言会是哪一次——整车的牛奶会变成醋的味道。”美国海洋学家西尔维亚·A·艾莉告诉记者,水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既容纳一切,又承载一切,小到物质分子,大到成堆的瓦砾。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遭到毁灭性的污染时,格外容易受到伤害。
作为有着7000小时经验的潜水老手,西尔维亚·A·艾莉说:“如今,海洋的每个角落,包括最深的海域,都未能免于人类制造的污染物侵害。”
海洋:新“战略要地”
海洋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构成了地球水体的97%,也占去了地球表面的70%以上。地球万物的生态发展离不开海洋。
除了生物学意义上的价值外,海洋的经济价值同样十分巨大。国家海洋局5月发布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显示,2009 年海洋生产总值跃升为31964亿元,2001年至2009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6.12%,远远高出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
200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同年国内生产总值的9.53%,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5.5%。海洋产业增加值18742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 13222亿元。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27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人员52万人。2005年至2009年,海洋产业年均新增就业人员232万。
虽然《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显示,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目前我国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的速度明显加快,最近两年新建了超过10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但同时,陆续获批的沿海开发战略将带来新一轮的海洋和海洋带开发热潮。
据了解,2008~2009年度,国务院已经批复12个沿海区域性规划和文件。通过实施这些区域性规划,将在未来5~10年内完成对沿海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布局优化。
2009年,国务院批准了11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钢铁、石化、船舶和物流四大产业规划将直接导致沿海地区经济的布局调整,也直接导致了对近岸海域使用的旺盛需求。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称,未来3年,随着这些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新的重化工产能完成投产后,势必将对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带来新的压力。
据记者了解,我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目前面临着包括环境污染、生境丧失、生物入侵和生物多样性低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这些问题在本世纪初已经显现,现在愈加突出。
“目前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污染、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气候变化等多重威胁。”中国海洋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大学发展研究院刘洪滨指出,近些年来海洋油气产业发展迅速,但是相应地,中国应吸取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等海上严重污染事件的教训,“否则,一旦在油气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发生漏油事故,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堪设想。”刘洪滨说。
“海洋把整个世界连接在一起,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拒绝和风一起吹来的被污染的空气。事实上,并不存在边界的海洋保护区,同样也无法拒绝由洋流带来的有毒废弃物。”潘岳说。
“根子”在陆上
海洋污染的“罪魁”,一是陆域排污,二是海上开发。但实际上,海洋污染,“污染在海上,根子在陆上”。
“6·5世界环境日”之际,由国家环保部等单位联合摄制的中国首部以水危机为主题环保电影《河长》在京首映。由各地大大小小党政官员作为河流水质改善的承包人制度,起源于2007年无锡太湖水危机后首创的“河长制”,这一制度为有效破解多年的治污困局带来了新的希望,其目的就是为了根治陆源污染。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局长、党委副书记房建孟此前对媒体表示,渤海以及所有近岸海域污染治理的一个矛盾之处就在于,受污染的是海洋,最需要治理的环节却在陆上。
国家审计署去年发布的渤海水污染防治审计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13市正常生产的180户国家重点监控废水排放企业中有41 户废水超标排放,其中35户属于石油化工、造纸和印染等污染物排放大户。截至2007年底,渤海16个临时性海洋倾倒区中,有7个已超过使用期限而未按规定封闭。个别地方存在政府干预海洋执法、主管部门违规审批倾倒和单位擅自倾倒等问题。
今年3月,环境保护部与国家海洋局签署海洋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立海陆统筹的海洋环保合作机制。
根据这项协议,双方将在9个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包括加强海洋功能区划、规划方面的协调,共同开展重点海域氮、磷、石油类及重金属污染的控制工作,做好海洋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衔接,共同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强化海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有效联动,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数据与技术共享,推动履行相关国际公约和国际合作,开展海洋环境保护联合执法监督检查,建立双方工作的日常联系工作机制等。
近期,双方将合作开展全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加强陆源直接入海排污口的监管,建立联动机制,督促开展入海排污口环境整治。
记者了解到,在一些沿海城市,今年在海洋保护方面也出台了不少新招。今年5月1日,《青岛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定》正式实施。这一《规定》将青岛的母亲湾——胶州湾单独保护起来,采取了比其他海域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如禁止在胶州湾沿岸新建和扩建化工、印染、造纸、电镀、电解、制革、有色金属冶炼、水泥、拆船等项目。禁止直接向胶州湾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从国家管理层面看,据国家海洋局介绍,中国各级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在2009年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中,职能普遍得到强化。9个沿海省区中的7个省区(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都成立了海洋与渔业厅(局)的省级行政管理机构。
在海域使用管理方面,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海洋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围填海规划计划管理的通知》,将围填海计划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对区域用海规划管理、建设项目用海预审等制度做出明确规定。财政部与国家海洋局联合下发的《海域使用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理顺了中央海域使用金补助地方的渠道与方式。
但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也承认,目前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硬件能力、软件水平、人才队伍、制度建设、技术储备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不足,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