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嵊泗枸杞岛的人不知有没有发现枸杞的一怪:小船拔进松毛棚。松毛棚即松树林,长在山冈,搭在山峰。小船不浮海面、不搁沙滩,却躲藏在松林间。那沿海的、盘山的公路两侧,停靠的不光是车,还有一排排、一队队的小船。昂首而立,静观如画。令人感到好奇和有趣。
枸杞岛的小船多,是出了名的,几乎家有多少,船有多少,甚至一家有数艘的。像农村的耕牛,像城市的私家车。路边靠着,山上立着,海里漂着。这些小船,没有统一的规格,既不是古老船型的翻版,也不像现代渔船的微缩。一切从实际出发,10来米长,1米多高,大多是木质的,也有简易的木结构填充泡沫浮子制造的。船上装有小马力的柴油机。岛上的小船有的已经破旧,不能下海,主人早已换了新船,但弃之可惜,让它停在路边屋后,仿佛一种记忆,解读着当年的生活。有的修葺一新,整装待发,时刻准备着汛期的召唤。新老聚集,数量越聚越多。
枸杞岛的小船主要用于养殖。枸杞是嵊泗著名的贻贝基地,素有“海上牧场”之称。湛蓝的海水,平静的港湾,上万亩贻贝养殖场一望无际。白色的浮子划出整齐的垄沟,像棋盘一样布满落子。渔船来往穿梭,精心护理着水下的庄稼。浮着白色泡沫浮子的桁地与桁地之间留有一条条水路,纵横交错,刚好容纳小船的自由进出。由于小船船身较低,便于养殖作业;小船灵活,转舵掉向快捷,又很适合近海机动、停靠。所以,养殖户家家都有小船,是必备的工具。遇到贻贝收割的季节,一眼望去,满眼的小船如蚂蚁搬家,驮着堆积如山的贻贝,来来往往,把码头、海滩堵得异常繁忙。这些小船闲暇时也去忙些副业,在礁石边垂钓捕鱼。
枸杞岛的小船除了实用,还美观。枸杞岛和嵊山岛一港之隔,流传着一句经典的概括:“嵊山人打扮囡,枸杞人打扮船。”这样一种传统,这样一种习俗,不知从何开始,一直传承至今。其实,对于渔民来说,船也是一个家,而且是一个漂洋过海的寄托。打扮船是各地渔民的情结,只不过枸杞人特别偏爱,情有独钟。这些小小的船被画了白底的船眼睛,船身上涂着红蓝相间的油漆,每一块船板,每一条船绳,都安放在合适的位置,随时能派上用场。船旗飘扬,这是每条船必不可少的,有红旗,有黄旗,也有印着各种图案的彩旗,小的如红领巾,大的能覆盖半只船身。它既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希望,充满着祈祷的色彩和昂扬的雄风。有的后壁壳上还画着一些画,龙飞凤舞,山水松柏,深深表达着渔民对家的一份依恋。
渔民说,船是有船魂灵的,不管大船小船都一样。所以,他们敬重着船,保护着船。每当新造好的船要下水之前,或是逢年过节,都要在船上举行一个祭祀仪式。摆些供品,点些香烛,烧些纸钱,嘴里念念有词,祈祷平安。有的称“请船官老爷”,有的称“请太平菩萨”。渔船有了魂灵,就像渔民有了保佑,这种同舟共济的生存命运,恐怕是一般人所无法体验的。收割完了贻贝,小船们被拖上了岸,一条条湿漉漉、浸透艰辛的小船被吊车从海里吊到码头、岸边,然后装上拖车,沿着蜿蜒的环岛公路,拉到山坡,停在路边,停在山头,停在松树林间。上千艘小船集体上岸,这是何等的壮观!小船离开了海,告别了海,排着蜿蜒的船队。一艘连着一艘,船头接着船尾,路有多长,船有多长。山有多高,船有多高。也许这是渔民珍爱船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在表达一种情感。
我抚摩着这些安静的船体,感受被风浪侵蚀的斑驳;空空的船舱,捧起阳光和干草的安慰;海风一阵阵吹来,仍是鱼腥的满足。我不知道渔船离开大海,也能休养生息。但这多少也是一种进化,一种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