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海区海洋环境质量如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地方呢?我们对此进行了梳理、解读。
北海区
2009年,渤海严重污染海域面积较上年有所减小,但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依然较大,有1/4以上的海域海水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渤海中部海域海水质量状况良好,近岸海域污染较重、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关注一:海水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成为赤潮祸首
渤海沿岸有黄河、海河、辽河、辽东半岛诸河和山东半岛诸河等水系,入海流域面积达140多万平方公里。河流径流带来的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等污染物入海量大,渤海海水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已成为渤海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专家指出,海水富营养化会引起浮游植物优势种更替,增加赤潮发生风险,破坏海洋生态平衡,是导致赤潮暴发的一个重要原因。进入21世纪以来,渤海的赤潮发生次数和赤潮种类都有所增加。
关注二:天然湿地面积缩减,生态面临危机
随着渤海沿岸经济开发步伐加快,围填海规模迅速增大。公报显示:2009年渤海围填海面积达90多平方公里,滨海天然湿地面积萎缩对渤海生态系统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专家认为,湿地生态功能、社会效益得不到正常发挥,渤海近岸污染加剧、渔业资源下降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均与湿地面积萎缩存在一定联系。
东海区
2009年,东海区海洋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9195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区域集中在江苏射阳河口、长江口、杭州湾、浙江舟山群岛和乐清湾等海域。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
关注一:排污口设置不合理,排放超标
公报显示:2009年,东海区的陆源污染主要来自于河流输入和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放。同时存在排污口设置不合理现象,设置在海洋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的排污口占监测总数的39.6%。
2009年,东海区对45个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洋环境状况进行了监测,其中,环境质量为“差”的5个,“极差”的13个。东海区去年共发现赤潮48次,累计影响面积7244平方公里。其中,有毒赤潮11次。
关注二:部分电厂温排水排放,近海生态受影响
东海区去年对10个电厂温排水、14个重大海洋(涉海)工程、35个倾倒区和2个油气开发区的海洋环境影响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部分电厂温排水排放对邻近海域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部分工程施工导致邻近海域环境质量下降和生物多样性降低、优势种发生变化、生物群落结构改变。油气开发活动未对周边海域环境造成明显影响,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稳定。
南海区
2009年,南海区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30750平方公里,比2008年增加21.3%。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珠江口以及江门、阳江和湛江等城市近岸局部水域。
关注一:富营养化、重金属问题突出,污染加重
公报显示: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部分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水平依然较高。70.5%的监测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依然较大,铜等重金属在珠江口海域的大气输入通量仍呈上升趋势。公报分析认为,南海区全海域面临的主要污染问题:一是近岸水体富营养盐严重;二是重金属污染。
关注二:白海豚、珊瑚死亡数量上升
2009年,南海区对7个生态监控区的10个生态系统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近岸生态系统较脆弱,处于健康状态的生态系统有5个,亚健康的4个,不健康的1个。
数据同时显示,去年中华白海豚死亡数量创近年来新高,全年发现异常死亡22头,死因包括海上船只撞击,水下爆破冲击,渔网缠绕,环境恶化导致患病以及天气恶劣导致幼体与母体分离。为此,专家建议研究制定白海豚保护航道。
专家分析认为,南海区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有水质污染、典型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灾害和气候灾害、天然岸线和生存环境的减少等。雷州半岛西南沿岸徐闻珊瑚礁、海南东海岸珊瑚礁等生态系统出现盖度下降、死亡率上升、白化、生长受抑制、优势种转变和珊瑚礁生物减少等退化现象。其主要因素包括水质恶化、破坏性渔业活动、捕捞作业、养殖活动、船只停泊、旅游业过度开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