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六届会议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模式”“中美共治”等声音不绝于耳。5月底举行的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双方采取了惊人的温和态度。在许多问题上,如人民币汇率问题、朝鲜问题,中美都极力避免不和。双方的合作态度,更使一些人产生这样的疑问: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吗?中国的国际定位变了吗?
要回答清楚这些问题,可以从三组国际关系来看。它们是中国在联合国这个多边主义的机制内必须处理好的重大关系。
一、我国与现行国际体系的关系
有人说,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忠实维护者”,认为“遵守现行国际秩序和制度就是负责任的表现”,“中国已放弃了(现行)国际体系挑战者的角色。”还有人告诫说:“千万不要去挑战现行国际体系。”这些观点、主张都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一些学者和政客的观点、主张的翻版。
众所周知,现行的国际体系和制度是由西方国家制定的,必须进行改革。如今越来越多的事实暴露了现行国际体系和制度的弊端、不合理和不公正。自2008年秋季开始蔓延的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制定的金融体系存在严重问题。而气候变化危机,同样警示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存在严重弊端。
我们对现行国际体系的基本政策既不是全部推翻、另起炉灶,也不是“忠实维护”,而应是利用、限制、改革。也就是利用它合理的部分,限制它的负面作用,改革它的不合理和不公正部分。邓小平同志1988年提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在联大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体现了我国对现行国际体系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之中,国际体系也在转型。尤其是美国发生了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之后,改革之声尤为高涨。应该说,现在是改革现行国际体系和制度的最佳时机之一。我们应以积极态度,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参与改革。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将贯穿于整个21世纪。
二、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关系与我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对于这组关系,争论很多,核心问题是中国是否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有人说,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甚至说“我们已经是一个全球大国”,若继续自称为发展中国家,“这是在欺骗国际社会”;有人主张中国应定位为“负责任的大国”,说维护现行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的相对稳定,“是决定中国负责任大国定位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些观点是完全脱离中国实际的。一个国家的国际定位与其综合国力密切相关。邓小平同志不止一次地对外宾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小国。所谓大国就是人多,土地面积大。所谓小国,即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比较穷。有人认为这个观点已经过时,但笔者认为它不但没有过时,而且今天尤其要加以强调。
诚然,经过60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加强。但是,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然比许多发展中国家还低,在世界银行的报告中排名第104位。根据美国高盛公司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有可能超过美国,但按人均GDP计算,中国仍将只有美国的1/3。至于军事、科技和文化影响力方面,比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还差一大截。
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是由两大要素促成的:一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二是我们始终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又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大量事实证明,每当关键时刻,真正支持我国的还是那些发展中国家。如果离开了它们,我们将在国际斗争中孤立无援。邓小平同志生前就反复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现在属于第三世界,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因此,我们首先要在思想上确立坚决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并且在行动上认真执行发展中国家是基础这一战略。这是维护国家长远战略利益的基石之一。我们绝不能忘记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更不应为了发展与某个发达国家的关系而放弃这一原则。我们一定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不能只顾眼前维持与某个或某几个大国的“良好”关系。否则,将从根本上危及或损害我国的战略利益。
当然,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们要懂得,继续加强和发展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良好、牢固关系,恰恰也是发展与发达国家关系的一种强有力的政治资源,而绝不应将其视为障碍。
同时,西方某些发达国家正在处心积虑地设法破坏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千万不能掉入他们的圈套。西方媒体诬蔑我国在非洲搞所谓的“新殖民主义”,就是破坏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