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成本发展之路更适合非洲”

来源:参考消息   发布时间:2015-05-20 23:44:55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1998年中国民营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进入非洲市场之前,非洲的通讯业还被爱立信和摩托罗拉等西方跨国公司垄断。

12年后,华为等中国民企引发的竞争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非洲大陆的通讯设备成本和资费都大幅降低。

中国民营企业对非投资,不仅满足了非洲人民的需要,也推进了公平竞争的发展。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谢伯阳28日在《21世纪经济报道》和《中国与非洲》杂志社联合举办的“首届21世纪中非投资与合作论坛”上这样表示。

民营企业一直是中国投资非洲的主力军。谢伯阳当天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畅谈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前景。他认为,中国三十年改革开发,走出的低成本发展之路,比西方模式更适合非洲。

21世纪》:非洲的经济环境与我们有所不同,我们的民营企业现在去非洲投资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谢伯阳:从企业来看,非洲确实蕴含着许多商机,非洲的经济环境、经济秩序和法律环境都有很多特色,我们的企业要积极的与当地的特色相融合。

我们相信中国的政策会有进一步的改善,但企业仍然要考虑到在这个过程当中的风险,要量力而为。民营企业要敢于发挥自己机智灵活的特色,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在文化上跟当地融合,别摆架子,发挥踏实肯干的优势。

21世纪》:不少中国民企在非洲资源开发中存在粗放经营的问题,这是否存在体制上的根源?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去非洲投资有什么不同之处?

谢伯阳:从企业上来说,他们投资的驱动力是利润,现在我们要求企业还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对当地的环境和经济发展负责,这是一种倡导,一种道德思想方面的追求。

虽然这需要法律和制度方面的约束,但是在当地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一些曾经的殖民地国家,法律是有的,但是地方政府缺乏一种贯彻执行的能力。即使当地没有严格的法律约束,我们也不鼓励企业这样做。企业如果要去非洲肯定要有长远的眼光,如果只是顾及眼前利益,可以做贸易,而没必要投资。

国有体制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有需要向民营企业学习的地方,国企中有些人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还按照官僚体制去操作经营,灵活性太差,国有企业应该利用民营企业灵活的优势。

我们鼓励央企和民营企业合作。在非洲做投资需要打通各种关节,当国有和民营企业联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时,才是最有效的。

中国企业已经适应了非洲的投资环境,我们不是单纯的为了资源去非洲投资的,解放初,老一代革命家开启了中非之间的友谊,那个时候确实是一种革命理想,有一种很纯粹的东西在,而不是殖民,也不是受经济利益驱动的。直到现在这仍然是中国的主流思想。

新的时代里,经济的合作讲究互利共赢,中国需要世界的资源,非洲资源很丰富。但是资源能不能变成经济,需要资金、技术和人力。中国有三十年积累下来的人力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低成本发展的模式。虽然西方有高技术,但是成本太高,这样的开发给非洲社会的回馈很少。

21世纪》:中国现在面临产业升级的问题。对非投资能够对转移中国产能,帮助非洲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谢伯阳:非洲市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早期殖民者给非洲当地留下的东西非常少,他们不是互利共赢而是掠夺性的,对非洲的经济发展也没有任何促进作用,当地的消费和工业也发展不起来。我们则不然。中国企业过去开发,与当地建立互信,促进当地就业和收入提高,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富的增加,也拉动了非洲的内需。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