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穿新鞋不走老路

来源:中国经营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3:45:42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2009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至此,积蓄多年的半岛蓝色经济区大战略跃出水面。

整整一年过去了,这个北方沿海经济大省在“蓝色经济区”的路途上,到底走得有多远呢?

山东要变得更“蓝”

“大约一个月前,即419日,山东省政府已向国家发改委正式报送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纲要》,同时,国务院同意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宋军继说。

兼任山东省蓝色经济区办公室副主任的宋军继,是在522日青岛举行的首届“蓝色经济半岛市长论坛”上透露这一消息的。他承认,山东正在积极推动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如果一切如愿的话,这将是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之后,该省近期第二个获批的国家级战略开发规划。

据悉,这份一共包括26个专项规划的纲要,是以“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为主线,遵循海陆统筹、由海及陆、梯次推进的发展路径。战略定位上,以打造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为总目标;空间布局上,提出构建“三带三区”的总体发展框架,即:海域上,由近及远形成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陆域上,沿山东半岛海岸线形成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区、高端产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区三个优势特色产业区,力求达成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2009年,山东省GDP33805亿元,位居广东、江苏之后,排名全国第三。蓝色经济区构想如能全面实施,这个陆地面积1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拥有3100公里漫长海岸线(占中国大陆海岸线总长度六分之一)的海洋大省,很可能又会跃上发展的新台阶。

但在论坛间隙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宋军继强调,此次上报的规划纲要,主要内容仍是山东省自己的构想,最终的规划方案,必须以国家发改委调研组实地考察后上报国务院研究批复的文件为准。

不走老路

出席当日市长论坛的,除东道主青岛外,还有烟台、威海、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六市的常务副市长。这七个山东半岛沿海城市,正是建设中的“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它们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模式也是各有千秋。

比如日照市,要利用吞吐量突破两亿吨的日照港及国家重点精品钢项目,带动鲁南临港产业带的发展,雄心勃勃要打造欧亚大陆新的桥头堡。

又比如三面环海、海岸线近1000公里的威海,海洋资源极为丰富,重点发展造船、食品、旅游等产业,号称“深蓝经济”。

而地处山东半岛海岸线中点、横跨黄渤两海的烟台,把海湾、海岛战略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要成为连接中日韩的交通枢纽城市和国际旅游度假名城。

海岸资源和产业发达程度稍逊的北部三市潍坊、东营和滨州,则主打“蓝”(蓝色经济区)“黄”(黄河三角洲)叠加效应的大旗,希望充分发挥大片沿海闲置滩涂地的后发优势。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老大,自然非青岛莫属。它们的目标之一,就是未来十年内,把青岛打造成区域性新兴海洋产业发展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海洋科技教育研发中心以及国际滨海旅游体育中心。

宋军继认为,作为蓝色经济区的核心,沿海七市必须主动推进区域一体化,加快重大项目和重点示范园区建设。

“下一步政府的重点工作,是围绕财税、投融资、土地、海域等领域,抓紧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努力为蓝色经济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他说。

出席此次论坛的国务院特殊津贴学者王兴斌也提醒在座的市长们,蓝色经济区发展,一定要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路子。

这位曾因20年来致力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声望甚高的老专家警告说,政府要做的事就是修桥铺路,搞好基础建设,树立整体投资形象,不要再亲自出马投资做大企业了。

“如果我们建设的是理念上很先进的蓝色经济区,走的还是二三十年不变的政府主导投资体制老路,总有一天回过头会发现其实是吃了大亏的。”王说。

记者手记

土地,又是土地

到过山东半岛东北部黄河三角洲的人,相信都会对那绵延不断的空旷盐碱滩涂地留下深刻印象。

潍坊以及东营、滨州两市,都有大片这样未开发利用的土地,潍坊是2700平方公里,东营约3000平方公里,而滨州把海边负10米水深以内的地都算上,总量多达6600平方公里(1000万亩)

这些数百年来黄河入海口历次改道冲积而成的土地上,以往杂草丛生,即使费了很大力气种树却永远长不高,在农业生产上很难说有多大价值,以至于几乎从来无人问津。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它们一夜之间成了聚宝盆和“印钞机”,至少地方政府官员心里是这么想的。

确实,土地是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必要载体,经济和产业较发达城市到了一定阶段,就会为他们的发展空间不足、发展成本过高而苦恼,归根到底,还是可利用土地日益稀缺,土地价格不断见涨。此时此刻,谁拥有大面积可供开发,又与“力保18亿亩耕地红线”之类政策高压线无关的土地,谁就有足够的底气。

借助大规模的产业拉动和项目投资,重新配置资源,尤其是长期闲置的盐碱滩涂地,不失为“沿海不见海”、缺少显著优势的潍坊等城市加快融入蓝色经济区步伐的良方。

但是,在大规模利用滩涂地、甚至围海造地的过程中,最让人担心的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把不该圈的地也圈了,或者“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让海滨地区原有的生态环境,比如宝贵的湿地、红树林等,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

只希望地方政府官员真的能铭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古训,审慎地描画他们手中的蓝图。毕竟,蓝色经济也好,生态经济也罢,都不应该仅仅是挂在地方官员和各路投资者嘴上的一句漂亮话。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