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近一段时间以来,整个世界焦虑地关注美国墨西哥湾的井喷污染事件进展。溢油和海洋环保课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海洋石油天然气作业者英国石油公司被置于风口浪尖,成为各种传媒的聚焦点。
目前溢油源尚未切断,事件还在发展,井喷原因还在调查。深水堵漏方面的无能为力和溢油回收方面的无可奈何,在世人面前暴露无遗。特别是溢油应急响应行动中暴露出方方面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平心而论,从溢油应急响应体系和应急资源、应急能力上看,墨西哥湾海域曾是世界上较为先进的作业海域之一。其海洋环保法律法规非常完善,常常是世界其他作业海域学习效法的样本。然而,这样的法律环境、这样的能力在这样的突发事件面前竟然如此不堪一击,我们怎样做才行?本文试图从防范、海洋行政监管、应急处置策略等方面找寻答案,进行反思,获得启发。
管理层对危险性认识不足
在这个事件中,英国石油公司、设备提供方和承包商对深水下高压油气结构脆弱平衡和危险性认识不足、解读不充分,作业方案和井控处置不能满足要求。从目前调查的结果看,英国石油公司仍然认为这纯属意外。英国钻井平台管理协会支持这一说法,认为按照目前工业安全管理标准,这样的事件仍无法避免。虽然内部文件显示英国石油公司对安全健康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对外宣示的那样。就溢油风险分析来说,美国矿产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官员抱怨英国石油公司提交的溢油应急计划并没有对井喷风险给予足够的重视。
有人也许会提出疑问,美国矿产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在批准钻井开钻时应该审查应急计划,为什么到事故后才提出呢?这首先是因为自卡特里娜飓风之后美国针对海洋环保安全方面出台了很多新的标准,保证了相当长时期的环境安全记录。奥巴马政府在金融危机后对近海油气开采的解禁,对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实施较为宽松的政策,掩盖了许多隐患。其次,应急计划必须在开钻前报批的规定不再执行。因为作业者提出需要提前租赁各服务商和作业设备,应急响应计划获批前这些合同无法签约。新法规对应急响应计划的要求作了调整,作业者在报批之前只要准备好应急设备、资源,由美国矿产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派人核查这些资源就可以开钻。一年之内补报批溢油应急响应计划。
结合几年前在阿拉斯加管线泄漏引发重大环境生态危机导致地方政府下令关停检查,和在得克萨斯市郊炼油厂的油气泄漏引燃大火和爆炸,英国石油公司并未吸取教训,在防范上做得很差。可以说,事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因为对深水下高压油气危险性认识不足仍是管理层的问题。事后作业者、设备提供方和承包商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即便其他两方存在失误在此事件上应负一定责任,英国石油公司负有失察之责,仍难辞其咎。
监管部门的不作为
目前所知固井测井作业的承包商是哈利伯顿,虽然井涌中气侵(天然气侵入)是最危险的井控情况,反应时间非常短,但并不等于没有,那井涌征兆为何没有捕捉到?设备提供方瑞士公司指责哈利伯顿的作业人员没有按要求设置和使用防喷器,同时指责固井作业不当导致井涌才是事件发生的主要责任原因。对于英国石油公司提出瑞士公司应该对防喷器失效负责的指责,瑞士公司不予认可。
设备提供方瑞士公司的 “深水地平线”号为什么没有安装声控阀或其他类型的自动关停系统成为此次事件调查的重点。称之为第二套井控系统的自动关停设备,可以依据声频或压力变化自动关闭井口,作为手动防喷器失效后的另一道防线或最后的机会。同样作为产油国的挪威和巴西则要求在钻井平台安装这样的设备,挪威自1993年开始就有这样的规定,要求在各海上钻井平台安装第二套井控系统。而美国的相关法规没有类似的要求。
美国矿产资源行政管理部门于2003年曾经考虑过这样的要求,委托WEST工程服务公司评估第二套井控防喷系统的必要性。该公司调研了市场上液压、压差和声频的自动或遥控独立井控防喷系统,指出各自优劣外,从安全角度考虑,给出倾向安装这样系统的结论。但在政府管理部门向作业者征询意见时,石油公司对价值50万美金的设备和其效果提出了质疑。因为井喷事件很少发生,其效果确实难以验证。哈利伯顿出身的副总统切尼认为也许这些要求看上去问题并不大,政府确实不应该因为技术问题对作业者有所限制。
这次溢油事件发生以后,奥巴马政府十分恼火监管部门的不作为,已经宣布将进行重大机构调整。首当其冲的是矿产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因为监管和石油税收集于一身,存在利益捆绑之嫌,必须将其职能分开。个别公务人员纪律松懈、违纪现象严重,甚至勾结油公司员工提供毒品和从事性交易。
此次事件将导致美国以及世界其他类似作业区政府持更加审慎的态度质疑海洋石油天然气工业自我约束和应对环境安全的能力,对其进行严厉的监管。
应急处置方式的探讨
在应急处置方面,此次事故改变了一些传统的溢油应急处置方式。因为泄漏点并未堵住,溢油量估算已经失去意义。同时传统应急策略要求首先必须切断溢油源,但是以目前的设备和技术无法做到。
大规模溢油事故中使用大量消油剂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灾难,导致环境无法恢复的难题。这次事故使用了大量墨西哥湾沿岸各基地的消油剂,还通过分级响应安排美国政府各机构和英国石油公司从世界其他地方调集消油剂。这些消油剂与溢出原油的毒性造成了大量海洋生物死亡,当地渔业完全歇业。两害相权,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溢油回收来说,凝油剂要好于消油剂,比较适于此类大量溢油。今后需要加大对凝油剂的研究,以及凝油回收设备、技术的投入。
由于大量溢油在低温高压深海条件下,密度加大,导致溢油并非快速上升到海面,而形成絮状或羽毛状悬浮在水体,形成直径1英里的海中长龙。传统的海面收油设备只能望洋兴叹,束手无措。对此,消油剂的使用方法应改为注入而非喷洒。
关于第二套井控设备的要求,挪威做得比较好。因为1980年3月27日发生在北海挪威水域作业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因过载而断裂一根支撑使平台成35度倾角最后反转沉没事故,导致123人死亡和溢油油污。挪威海洋环境管理部门颁布了对海上工程加强检测并严禁变更设计的规定,提出定期对海上工程进行可靠性评估的要求和严禁变更设计的规定。英国主管当局则推广 “如果这样做……就如何如何……”链状问答式程序对作业者进行培训,而且对海上工程进行可靠性评估的要求和方法每年不断更新和完善。
套用这一链式问答,如果英国石油如何……承包商如何……设备提供者如何……政府监管如何……今天的事故或许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