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从战略规划到具体实施,从面上推进到点上突破,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一年间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发展境界的提升、发展空间的拓展,更看到了一项项具体的建设成果。
从黄海之滨到渤海湾畔,从阳光金沙滩到茫茫盐碱滩,席卷山东3000多公里海岸线的蓝色经济建设浪潮,正在把山东带入一个蓝色经济的新时代。
创新动力破解发展难题
发展难题如何破解?创新体制与机制,是必然的选择。
一座座海上新城建起来,一个个防潮大坝修起来。大项目需要大投入,钱从哪里来?潍坊滨海新区到目前已投入 330亿,进区项目130个,投资额突破了1000亿。前期基础设施建设靠政府投入,往后呢?潍坊市委常委、滨海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苏立科说,就是靠市场,靠市场这只手这个力量,动员、调动金融市场的资源投入开发。
东营是“ 黄”、“蓝” 融合发展区,既要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又要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可谓功能复合,效应叠加。黄蓝皆有,怎样融合?待破之题。
东营市委常委、 常务副市长曹连杰说,东营是黄蓝融合,两区并重。 那么,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蓝色经济区的关系摆好,在高效生态上搞突破,体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对东营至关重要。在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级战略中,唯有黄河三角洲定位是高效生态,这本身就富有挑战性,这和蓝色经济的内涵是一样的,二者都是生态经济、环保经济、可持续经济。目前,东营市牢牢把握高效生态和蓝色经济区内涵的定位,在整个区域的发展规划等方面体现这个原则,大力度构筑高效生态和蓝色经济的产业体系。在农业上是搞高效生态农业,在工业上是搞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在第三产业上搞现代服务业。
按照绿色、 生态的要求,全省各地不断创新着建设高效生态蓝色经济的体制和机制,如生态补偿的机制,节能减排的机制,土地再利用机制等。
5月 22日,青岛。由省委宣传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和大众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蓝色经济大家谈·半岛首届市长论坛”开幕,与会代表纷纷表示,要破除传统发展观,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锋区;破除机制体制性障碍,争当改革创新的先行区;构建特色海洋产业体系,争当蓝色经济核心区。
据了解,为推动蓝色经济区体制机制创新,省蓝办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围绕财税、投资、土地、海域等方面,正争取国家专项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蓝色经济区在金融创新领域先行先试。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整合现有的省级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蓝色经济区示范园区和重点产业项目建设。 通过市场化运作创设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前来参加首届半岛市长论坛的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曙光教授认为,发展蓝色经济,找准“商业模式”非常重要。显而易见的是,要以企业作为主导力量,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还是“ 企业需要有自己的商业模式”。他说,“作为政府,应该考虑如何统一海洋开发过程中间的管理和服务问题。”张曙光认为,目前海洋开发的权责比较分散,缺乏统一的管理,矛盾比较多。他建议,政府在服务上统一,在开发上不可过多干涉。山东半岛的七个城市在海洋开发上可以分分工。可见,机制创新的推动力,还会更加深入和持久。
科技动力引领产业发展
山东半岛的未来支撑是蓝色经济,蓝色经济的支撑是蓝色产业,蓝色产业的支撑则是“蓝色”科技。
放眼全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最大优势是海洋科技。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把沿海七市理解为“地理区位独特、
近海资源丰富、海洋科技领先、产业基础雄厚”。
记者了解到,在海洋产业发展上,整个山东以沿海7 个城市为主,在全国范围内跟广东连续十几年并驾齐驱,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几大新兴产业,像海洋卤水化工产业、 海洋医药产业、 海洋建筑工程产业、海洋仪器装备产业,这些体现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山东在全国领先。
从科技角度看7 市,形成了一个以青岛为海洋科技龙头,以潍坊、东营、滨州为西北域,以烟台、威海、日照为东南域的蓝色半岛科技创新体系。西北域作为新领域,最突出的是卤水化工资源、滩涂资源和油气煤炭资源。作为东南域,面对黄海独一无二的阳光碧海金沙滩,在全国称得上第一的是旅游资源、生物资源,所以说这既是一体两域的科技体系,也是新兴产业的发展体系。
山东海洋科技的张力在勃发。沿海各地正以全球化的视野,区域一体化的布局,瞄准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全力突破,借以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
作为蓝色经济的龙头,青岛立足自身实际,确定了两个阶段的目标,或叫“两个四”。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姜波解释,第一个“四”是到2015 年要把青岛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核心区、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第二个“四”,就是到 2020 年,要把青岛打造成为区域性的新兴海洋产业发展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海洋科技教育研发中心以及国际滨海旅游体育中心。
“两个四”的支撑是青岛的科研优势。在战略性的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实现突破,使蓝色经济区真正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密集产业区,成为蓝色经济的特区。
传统渔业大市威海,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把重点放在自主创新上。“ 小威海,大科技”的形象正在形成。威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熙殿认为,蓝色经济区是不同于海洋经济的一个概念,或者蓝色经济是有别于海洋经济的一个提升性经济,提升性经济的实施需要靠强有力的动力来支撑,需要科技的保障和支撑。威海是外向型城市,但威海在近些年内外并进,全面启动内在的科技驱动。
威海既然最适宜人居,也更适合吸引人才,更适合创业,一些新型科技载体正在形成。去年,国家批准威海成立两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一个是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一个是威高医用植入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
特色动力推起浪花朵朵
“暴走”山东海岸,“暴走”蓝色经济区建设第一线,会发现,各地以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吹响新一轮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号角。在建设大潮中,“ 和而不同”的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特色”二字,正演化为各地发展的动力。
谋大事者,谋全局。
依然是作为蓝色经济区的龙头,青岛带头启动现代服务业大扩容、大提升,试图拉长山东的这块短板,摆脱我省服务业长期落后于人的窘境。无论在“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市南区,还是青岛未来 CBD 所在的市北区,从崂山湾到胶州湾,发展现代服务业均为重中之重。
去年,青岛市南区的服务业增加值为430亿元,占整个GDP 比重达 88% 。借助蓝色经济区建设,下一步将围绕积极引进高端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三方面的重点,规划建设六大板块:国际航运服务区,百年老街,八大关欧陆风情文化休闲区,国际金融服务区,浮山湾奥帆中心休闲旅游区,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区。
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即墨市定位为青岛的“ 附城” 。 市委常委、 常务副市长郑德雁告诉记者,即墨正按照“宜港则港、宜渔则渔、宜游则游、宜工则工”的原则,合理有序开发海洋资源。即墨发挥港口、岸线、滩涂、岛屿等资源优势,先后引进建设了温泉国际会展度假城、扬帆船舶制造等重点项目,带动高端旅游、科研教育、船舶制造等产业。其中,总投资 46 亿元的港中旅青岛海泉湾度假城项目,建设五星级酒店、海洋温泉中心、大型梦幻演艺中心、风情商业街及海鲜大世界等,项目全部建成运营后,每年可接待海内外游客280 万人次,成为集海洋温泉休闲度假、国际会议接待、大型演艺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度假城。
走南看北,荣成的现代海洋渔业等六大海洋产业,海阳的核电项目,东营的 30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区,胶州的少海新城……还有诸城、青州等,51个前沿县市区,已经成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51台强力发动机、51个主战场、51朵浪花。
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影响和制约蓝色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用创新的举措整合各种资源、集聚生产要素,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市场、开辟发展空间,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有效保障。
从省级层面,依托全省资源要素,围绕海洋优势产业培育工程、示范园区培育工程、海洋科技支撑引领工程、基础设施工程等四大工程,省蓝办筛选了100个重点园区和322个重点项目,集中力量加以推进,力争尽快取得成效。这将是蓝色经济区建设浓墨重彩的一笔。
山东蓝色经济区建设一年来的历程,让我们看到蓝色战略的价值和蓝色经济的未来。而山东半岛围绕蓝色经济建设的创新与实践,让我们对蓝色经济拥有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