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演绎青春的舞台
在他们的眼里,舞台上深红的帷幕映出的是留恋;在他们的耳朵里,广播站的喇叭里回响的是记忆;在他们的吉他里,指尖的琴弦上回荡的是他们满满的眷念……毕业了,就要毕业了。每个人都选择不同的方式诠释自己的大学生活,这些人,选择活跃在社团间,用兴趣充实每一个日子,用情感互相扶持、共同前进。那些他们全心浇灌过的土地,每一处都留着回忆。四年了,那片土地上的回忆足可擎天!让我们来倾听他们的声音,观赏他们的戏剧……毕业了,关于大学,他们无怨无悔。
大学生艺术团——歌舞青春
大学生艺术团,简称“大艺团”,前身为始建于八十年代末的中国海洋大学管弦乐队。它是隶属于校团委的学生艺术团体,以弘扬先进文化为宗旨,以繁荣校园文化、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材为根本。组建以来,大学生艺术团为莘莘学子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和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成为美丽象牙塔里一道清新亮丽的风景线。
大艺团的舞者在舞台上灵动的舞姿
前奏——对音乐的热爱
他们来自不同的院系,却因为相同的执着和热爱聚集到这里。“纳新的时候就进团了,一待就是四年。”杨龙飞的入团经历很简单。杨龙飞,金融系2006级毕业生,曾连续两年担任大艺团浮山校区负责人。“因为喜欢,所以来了。”就是这样一个单纯的原因,为他和他的大艺团奏响了这首青春之歌的前奏。
主旋律——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
“大艺团为我提供了机会和舞台。”在采访中,原大艺团声乐部部长、法学2006级毕业生张景告诉记者。作为一个热爱舞台的歌者,没有什么比舞台更让她兴奋。对她来说,每一次台上的表演都是难忘的经历。“在这里的锻炼,让我真正知道了自己喜欢什么。自己有兴趣的事才能做好。”在她眼中,大艺团是个充满了激情与活力的地方,在这里,他们见证着彼此的成长与成熟。大艺团中的每个人对舞台的眷恋和向往凝聚成不懈的动力,如此,才使得一次次精彩的演出展现在观众眼前。
杨龙飞
相比之下,杨龙飞还有另外一个角色——幕后工作者。多次参与晚会策划的他,觉得舞台背后的工作同样是一种历练。“我的偶像是张国荣。”采访中,他特意强调这样一件事。因为和张国荣一样,杨龙飞做事情追求尽善尽美,有时候难免会伤害到一些人。其实每个人都只是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对自己要求严格的杨龙飞亦是如此。
和弦——友情,彼此如此合拍
“要说最大的收获,那还是这群朋友。”因为志同道合,张景觉得在大艺团结下的友谊更加深刻。“每一次排练的过程,都是一次加深友情的经历。”张景说,朋友带给她的快乐和感动丝毫不逊色于舞台上的精彩,朋友之间的默契也使舞台上配合显得如此和谐自然。也许在大艺团的时光只有四年,但朋友却是一辈子用不完的财富。
张景
“我喜欢艺术地生活,”杨龙飞说。“大艺团的朋友都很艺术,让我觉得交流可以很随性。这正是我想要的。”友情的维系就像是一首合唱的歌,彼此懂得,才会如此合拍。
尾声——音乐是一辈子的追求
“在这里学到的东西,已经让我愈发坚定地把热爱转变成永远的追求。”法学毕业后,张景选择出国留学,她申请研究生的专业是music business。“我以后就干这行了!”张景笑着说。舞台给了她坚持的力量和勇气,让她有动力和信心把这条路走下去。
毕业后的杨龙飞现在在一家银行工作,然而青春的歌舞并没有因为忙碌而暂停。“我找了一家酒吧驻唱的工作,白天在银行上班,晚上就去唱歌。有空去捧场啊!”他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永远都不会觉得累,更高兴自己能够过想要的生活。和他大一进入大艺团时一样,一切都源于那份热爱。那从未曾随时间而改变。
唯美的舞台意境
海大之声——声动海大
海大之声广播站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宣传平台,已经伴随海大足足走过了五十多个春秋。海大之声非常注重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协助学校搞好各项文体活动。准确及时播发时政要闻,开辟专栏讨论社会热点,在海大形成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际形势的良好氛围;组织学生记者,广泛深入校园生活,对各院系、各社团、各班级的献爱心、青年志愿者等特色活动;作为“校园快讯”及时报道,对大学生创业竞赛、辩论赛、足球联赛、篮球联赛、青春风采大赛等进行全程跟踪报道;协助《海鸥剧社》做好公演前的宣传工作;对各院系组织的活动和讲座均有精心报道。
海大之声 我们的家
初期录制——当幸福来敲门
凭借着对广播的喜爱,大一纳新,蒋萌就选择了海大之声。蒋萌,2006级毕业生,主修文化产业管理,辅修旅游管理。“大一的时候,做的事情都是学长学姐分配的任务,但凭着新来的冲劲儿,干得很快活。”蒋萌告诉记者。
“我在军训的时候就来海大之声了,在海大之声工作了近三年,最概括的一句话就是海大之声让我的大学生活变得很精彩,很充实,很丰富。”杨贝贝(英语系2006级)如是说。“我热爱幕后工作,因为性格里都有那么一点谦逊,不张扬,当然这不是自夸,大家能一起走到海大之声就是因为性格里有共同的东西。”就这样,她们轻轻敲开这扇幸福大门。
降噪——笑容让声音变动听
“你觉得我的声音好听吗?”蒋萌问记者,“因为我在说话时是微笑着的。”蒋萌认为媒体是会影响他人的特殊群体,所以在录制节目的时候,她永远保持着微笑,“这样的声音会让听众觉得幸福。”
杨贝贝
“有次纳新听到一个新人说,刚来海大,觉得好孤独,就一个人在操场溜达,然后听到海大之声播的很好听的音乐,忽然觉得远离家乡的地方有自己的知音,觉得好温暖。”杨贝贝讲述着自己的经历。“听到的时候很想哭,很感动,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作为广播站的主持人,他们用声音传递着快乐,再用快乐将海大包围。我们看不见他们,但他们却如此生动地存在,在无形的舞台上用声音演绎灵动的青春。
修剪——成长中形成自己的风格
进站时间久了,便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线,开始有选择地做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再只是做分配下来的任务。“当自己可以做想做的事情、录喜欢的节目,那种感觉真的很棒。”蒋萌兴奋地说道。
“在这里学会很多东西,刚开始都是一点一点的,从录音到剪辑,到编排,再到后来创建新的节目组,一步一步的走来,慢慢的体会着自己的成长。走在路上,听着“同僚”的声音,心里会觉得美美的,看着自己画得海报张贴在校园里,幸福就满满的。”杨贝贝觉得在海大之声的成长是幸福的历程,那种满足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混音——融合,让社团变成归属
“很多人问我参加社团是否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我对这个问题很不解。”对蒋萌来说,能录制一期喜欢的节目是最有效的放松方式。“当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我就会到站里去,那里才是属于我的地方。当完成一期节目的录制,压力释放了,就会很轻松、很自在。”采访时,记者从她的声音里能感受到溢于言表的幸福。
对杨贝贝和所有海大之声人来说,这里是一个大家庭,在这里大家是融在一起的,不分彼此,关系好的如同兄弟姐妹。所有人都常常期待着来做节目,来站里看看。“因为它的这种魅力,会让你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来。”每一个人都不会觉得疲惫,因为当社团成为了心的归属,一切就会值得。
“吃饭的家伙”
海鸥剧社——演绎年华
海鸥剧社是1930年在国立青岛大学成立的。它是一支热爱话剧艺术、充满青春激情、讴歌伟大新时代的队伍,他们活跃于校园舞台,自编自导自演,在光荣与梦想、历史与现实、舞台与人生之间,演绎了一幕幕的精彩人生,一曲曲时代的最强音。”百花争艳,繁花盛开。海鸥剧社创作和演出的多项经典作品,在海大学子的心中扎了根,成为他们与海大分割不开的一部分。
三代海鸥人
登场——青葱岁月 缓缓拉开舞台帷幕
高中时期在不知道学校已经有话剧社的情况下,她“公然”拉起了横幅、挂起了海报想组建自己喜爱的话剧社。当校剧社找到她想邀她加入时,她摆摆手:“我只是喜欢话剧,想自己为话剧做一个诠释。”那时,话剧在她心里也许只留下了模糊的背影,而她,决意要看清影子主人的真面目。
她——原海鸥剧社鱼山校区社长申琛(生物科技2006级)将为我们上演那些在海鸥的日子……
幕启
初进大学的一个晚上,她在宿舍贴着面膜泡脚,忽然听到进来宣传的学姐提到“话剧”两个字,她兴奋地高声叫道:“是话剧社吗?!我要加入!”学姐看了看这个还贴着面膜的小女生,笑了笑:“好啊!到时候你贴着面膜来面试我们就认识你了!”她不知道,海鸥剧社,这个当时她还陌生的名字,将在她的大学四年里留下无悔的青春印记。
申琛
第一幕——英雄有用武之地
“我普通话说得不好,表演又放不开,只能当导演啦!”申琛向记者这样解释自己不上台表演的原因。当年进剧社时她填的意向就是导演,现在经常会有同学因为她做的某件事发出“怪不得你是导演!”的感慨。一部戏少则三五个人,多则二三十人,作为导演,她从中培养了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大局思想。回想刚进剧社时,只有当时的社长一个人在带剧,她便从大一就开始自己带剧,摸索着努力朝一个合格的导演看齐。正如许多人所说过的,海鸥的人,无论是对剧、对剧社的朋友,还是对剧社本身,那种感情深得不可言喻。当时排戏时很多购买道具、服装的钱,都是导演与演员大家一起想办法凑的,因为申琛是青岛人,她经常从家里搬来桌布、杯子之类的东西作道具。
灯控室
第二幕——笙箫默 人有情
升到大二,成为海鸥剧社的导演,申琛便开始自己改编剧本、写剧本。当时她很喜欢顾漫的《何以笙箫默》,便把这本小说看了十几遍,缩短时间、改变故事顺序、构想情节……可想而知,非常非常辛苦。她讲了当时的一个故事:“因为当时每天排练要排到很晚,女一号又有夜盲症,有一天晚上回宿舍下楼梯的时候一脚踩空,把脚崴了。那时还剩一个周就需要演出了,大家都投入了很多很多感情,女一号自己对这个角色也很喜欢,便强忍着伤痛要坚持下去。每天剧社里的男生都会在宿舍门口等着把这个女生背过去,大家都出钱给她买药泡脚,排练的时候也都让她坐着说、坐着演,”申琛顿了顿,“那天正式演出的时候,我们在台下看到,她先迈出一条腿再拖着另一条腿前进……”那场剧,台下座无虚席,座位后面也站了一排又一排的人。场下雷动的掌声,他们知道,什么都值了。
上妆
第三幕——喜欢就要执着
大三,申琛已是海鸥剧社的社长,每一部戏每一幕都要看,真的是晚上回到宿舍累得连话都说不动了。但正如她所说,每一部戏都是一个艺术品,只是在台下打着灯光、调着音乐指挥着帷幕地收放,成就感、满足感就足够消除她所有的劳累。演员们在台上享受着表演的过程。这就是艺术——简单而又执着的喜欢。
开场前的调试
第四幕——戏剧·人生
“我只是离开了这个位置,而不是这个社团。”已上大四的申琛在谈及她现在与剧社的关系时如是说。虽然已经退出两年了,但她还是会经常回去看看,发现排练中出现的问题,指导演员在表演上所欠缺的,强调排练中的纪律问题……在路上碰到海鸥的学弟学妹,一开口总是先问“最近在拍什么剧?”“什么时候演?”“什么内容?到时候一定去看哈!”海鸥剧社已经成为她大学四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她所说:“只要在海大,这就是个事儿。”
落幕
“在海鸥剧社的这几年也是我大学里的亮点,我,必须不后悔。”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