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宜人的气候、清新的空气、湛蓝的海水、美味的海鲜、闻名世界的论坛……构成了海南这个中国最南端美丽岛屿旖旎多姿的南国风光。
而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建设,海南迎来海洋资源开发的新热潮,一批海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港口、跨海路桥、海上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海上运动等用海项目也相继上马。
在海南经济社会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面前,如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海岛自然资源,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成为这个岛屿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断退缩的海岸线
“文昌和海口之间、铜鼓岭以北至铺前湾长约
林鸿民对海南的海岸线资源非常熟悉,他曾经考察过海南岛绝大部分海岸线,并作为专家组成员之一,参与过海南省旅游总体规划。
他可以掰着指头数出,从南向北,三亚的三亚湾、大小东海、亚龙湾、海棠湾,再到陵水的南湾半岛、清水湾、香水湾,万宁的杨梅湾、石梅湾,再到琼海的博鳌水城,文昌的椰林湾、火箭发射基地等……东海岸300多公里优质海岸线已基本被开发商圈地完毕。
海南地产业短时间内的突飞猛进,除了使属于公众的优质海岸线变得越来越少,还给海南生态带来了负面影响。不少开发商为了方便,把海防林砍掉,沙坝推掉,破坏原来的地貌,补种的多数不再是海防林,而是观赏性树种。
“硬伤啊!”林鸿民表示,如果设计不好,会造成海岸带变化,甚至造成生态灾难。
向人工岛要海岸线?
即便是省会城市海口,也有关于海岸线的烦恼。万绿园填海造人工岛的消息,在市民中一度掀起“轩然大波”。
万绿园是一座位于海口市滨海大道旁的大型热带海滨生态园林。它曾是很多海口人的骄傲,没有哪个城市能在滨海建一块1027亩的绿地。更难得的是,海口市民为建园捐款约1000万元,驻海口部队官兵、海口市民都参加了万绿园填土工程。
为让万绿园免受商业侵蚀,
而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万绿园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填海建设人工岛工程。根据新规划,万绿园的功能定位为“城市生态客厅”,将万绿园现有岸线向海中推进,并在北岸造一座人工岛,以增加绿地和岸线,把水更多地引入万绿园的文娱体系中。
经过填海造地,新规划的万绿园公共绿地增加了
公开资料显示,这两个人工岛分别是:海口湾灯塔酒店人工岛,规划建设面积
今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海岛保护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严格限制填海、围海等改变有居民海岛海岸线的行为,严格限制填海连岛工程建设;确需填海、围海改变海岛海岸线,或者填海连岛的,项目申请人应当提交项目论证报告、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申请文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规定报经批准。”
对此,海南有关资深评论人士认为,不让侵占万绿园绿地,就在万绿园外面填海。将来人工岛挡在万绿园前面,不仅让市民无法在万绿园看海,难道还要把万绿园变成富人的后花园?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海南省现有海岸线资源似乎还满足不了开发商的需要,人工岛登场在“跃跃欲试”。作为三亚新地标和首屈一指高端项目的三亚凤凰岛,因其独特的海中人工岛,春节期间就卖出了每平方米10万元的天价。
难点不在技术在协调
在这波地产热潮掀起之前,海南本有机会通过海岸带立法阻止优质海岸线的流失,但这项立法被数次提起,又数次夭折。据悉,早在1988年海南建省初期,《海岸带管理条例》即被列入海南省立法计划。当年其他法案都如期完成,唯独《海岸带管理条例》悬而未决。
据当时参与海岸立法、时任海南省政府法制局法规处工作人员的王向和回忆,当时的海洋管理部门牵头,建设厅、交通厅、环境资源厅、水利局、林业局参与,一共开了六七次协调会,每个部门都在强调自己的管理权,争论不休。尽管草案出了六七稿,最后却都不了了之。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环保处处长陈刚对此事也颇为感慨,当时海洋局着手的第一个法规计划就是海岸带,后来才知道选错突破口了,海岸带是一块最难啃的立法骨头。海岸带上工业项目是最多的,城镇、人口密集度大。人和自然、开发和保护、部门之间矛盾也最多,难点不在技术而在协调。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针对海洋产业开发、海洋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加的现实,海南团代表建议尽快启动建立海洋生态损害补偿赔偿制度的立法程序,为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可持续的财政机制。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保护良好的热带海岸线资源刻不容缓。我们期待,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脆弱的海岸线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真正实现海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