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英在辽宁省防灾减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辽宁省人民政府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3:47:33 

刚才,会议表彰了33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徐铁南同志总结部署了辽宁省防灾减灾工作和“5·12”防灾减灾日活动,省气象局、省水利厅、省地震局、省农委对本系统的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都同意,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3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防灾减灾工作的重大意义
防灾减灾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局。
第一,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之一。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就是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锲而不舍地探索和认识自然规律,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每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增强辽宁省防灾减灾意识和抵御灾害的能力,就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5·12”汶川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由于事前防灾意识强,对教学楼多次加固,多次举行逃生演练,在地震中无一伤亡;“4·14”青海玉树地震中,玉树中学由于防灾减灾意识强,提前防范,地震发生时学生宿舍和部分教学楼倒塌,同样无一伤亡。事实证明,防灾减灾工作做不做、做得好不好,其结果大相径庭。
第三,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巩固改革开放成果,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保证。伴随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财富积累的同时,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5·12”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00多亿元;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冷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00多亿元;2009年辽宁省旱灾等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多亿元。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降低灾害风险、减轻救灾工作压力的有效措施。实践证明,每一次灾害发生后,各级政府、社会各界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用于灾民转移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救灾工作投入大、压力重。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通过增强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做好救灾应急准备、普及避灾自救互救知识等措施,提高全社会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就能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减轻救灾工作的压力。
各地、各部门要站在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二、明确防灾减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目前,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主要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对防灾减灾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要“强化防灾减灾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必须把防灾减灾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温家宝总理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做出重要部署。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指示精神,积极推动辽宁省各级防灾减灾工作。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级领导更加关切、人民群众更加关心、社会舆论更加关注防灾减灾工作,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防灾减灾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辽宁省是灾害多发省份,干旱、风雹、洪涝、低温冷冻、雪灾等灾害每年都有发生。据气象部门预测,2010年夏季辽宁省降水总趋势较常年偏多1至2成,辽河流域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面对严峻的灾害形势,只有不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才能有效应对各种突发灾害,有效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三是国家救灾减灾方针调整,防灾减灾工作任重而道远。近年来,国家的救灾工作正在从传统的重救轻防向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转变;从重财轻人向以人为本、以保障人的生命为主转变;从重部门单一行为轻社会联动向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全面联动转变;从传统经验式粗放管理向规范化、科技化转变。随着国家救灾减灾方针的调整,我们要加快传统救灾体制的现代化转型,树立全新的防灾减灾理念,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减灾,以先进理念引领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推动辽宁省防灾减灾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根据当前防灾减灾工作的新形势和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新要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理清工作思路,明确防灾减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大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防灾减灾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全力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权益。当前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防灾减灾工作必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部署紧密结合起来,超前思考,周密谋划,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相适应的防灾减灾工作体系。二是坚持以防为主,科学应对。实践证明,主动防范胜于被动救灾。必须始终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牢固树立主动减灾、综合减灾的理念,做到预防与处置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不断健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切实提高预测预报预防能力。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各类灾害发生规律和致灾机理研究,加强防灾减灾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充分发挥专家队伍作用,不断提高防灾减灾科技水平。三是坚持夯实基础,增强能力。防灾减灾的成效,很大程度取决于各类减灾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取决于城乡基层减灾工作是否扎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防风防潮、森林防火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切实提高各类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抗灾能力。必须进一步完善各级灾害预案特别是基层预案,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防灾减灾和救灾的资金投入力度,按规定落实救灾配套资金;要健全物资储备体系,提高灾害应对处置能力。四是坚持统筹兼顾,整合资源。防灾减灾工作牵涉面广、系统性强。必须统筹分析各类灾害发生分布情况和特点,统筹做好灾害发生发展各个阶段的防范应对工作。必须有效整合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的资源,充分发挥政府、企事业单位、军队、武警以及社会组织的合力。必须综合运用各种减灾手段和法律、行政、市场、金融、保险等多种措施,最大程度减轻灾害风险和损失。
三、积极推动辽宁省防灾减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主要是强化4项工作,完善4个体系。
第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防灾减灾综合协调体系。目前,省和部分市成立了减灾委和减灾中心,开展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政府要尽快完善防灾减灾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协作。民政部门要履行好减灾委办公室的职能,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机制,强化信息汇总和协调联系,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减灾委专家组要进一步发挥应对重大灾害的决策咨询作用;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落实责任,抓好各领域防灾减灾工作。各级政府要建立由减灾委协调、相关部门参与、社会协作、联合作战的一体化防灾减灾综合协调体系,形成防灾减灾的合力。
第二,强化法制建设,完善防灾减灾政策法规体系。要认真总结防灾减灾工作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政策法规体系。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从自身职能出发,针对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资金安排、物资准备、队伍装备等政策措施,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可靠保障。省减灾委要研究制定辽宁省的中长期防灾减灾总体规划,市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也要制定具体规划,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的长效机制,研究完善社会动员机制,鼓励志愿者及社会各界主动投入防灾减灾工作。
第三,强化基础设施,完善防灾减灾应急准备体系。各地、各部门要立足于抗大灾、救大灾,抓紧完善灾害预案,做好资金物资、队伍装备准备。气象、水文、国土资源、海洋、地震、农业、林业等部门,要密切监测各类灾害发生情况,强化预测预报,及时发布预警,并做好应急响应准备,确保一旦发生灾害,各项应急抢险和救助措施及时到位。要加强各类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灾能力。要以创建辽宁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牵动,提高基层综合减灾能力。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深入开展灾害孕育、发生、演变、分布等规律的研究,加强遥感信息、网络通信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健全灾害立体监测体系,建立辽宁省综合减灾和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各方面灾害信息的沟通和利用。
第四,强化教育引导,完善防灾减灾舆论宣传体系。要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纳入科普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城乡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省减灾委已对今年“5·12”防灾减灾日活动进行了部署,希望各地、各部门要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切实把防灾减灾日活动组织好、安排好,确保取得实效。
防灾减灾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各地、各部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切实强化防灾减灾基础,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切实减轻自然灾害损失,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条件!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