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将“河海统筹一体化发展”纳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5-05-20 23:47:34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世界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河流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世界古代四大文明无一不是沿河、近海(或通海)的文明。我国古代的诸多城市,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都城)大都以水脉与周边地区连通(如洛阳、开封、北京、杭州、扬州等),欧洲健全的连通各大河流的运河网成为欧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载体,美国将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相连,并打通五大湖(经圣劳伦斯河)与大西洋的通道。16世纪以来的地理大发现更是通过打通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真正到来。就全球半岛区域来讲,欧洲的日德兰半岛、伊比利亚半岛,美国的鳕鱼角,都有运河连通周边海域(海湾),促进了该海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入新世纪,运河经济成为全球公认的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

山东主要入海河流有100余条,其中长度100公里以上有12条,有黄河、马颊河、套儿河、小清河、弥河、淮河、漳卫新河、大沽夹河、淄脉沟河、五龙河、胶莱河、白浪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初稿)在海岸与海洋空间布局上,已经考虑了统筹岸、滩、湾、岛、海要素资源的空间布局,似乎缺乏对于河海统筹,沿河经济及河海一体化经济发展的系统阐述。黄河由于在山东半岛一直是地上河,又缺乏支流,已有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只是借用了黄河的概念,而缺乏对黄河流域的一体化带动发展规划设计,沿河发展的战略定位不明确。山东西部的京杭运河经济复兴也缺乏系统规划和明确定位。小清河由济南流经淄博、滨州、东营、潍坊五市入海,成为两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带、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带)与省会城市圈相连,由海向陆梯次推进的水路纽带,但在规划中没有体现。特别是已列入国家战略计划推进的“胶莱人工海河”预研工程具有明显的河海统筹特征,对于半岛蓝色区域经济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影响缺乏统筹谋划。建议如下:

一、从海河统筹,由海、河向陆依次推进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统一谋划和规划山东半岛入海水网的规划与发展,全面修复已有入海河流体系,连通河流之间的水资源共享和水运网络,为蓝色经济由海向陆梯次推进注入河脉,加速融合,促进海陆、海河一体化进程。

、鉴于 2009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会同环境保护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联合印发的国家战略行动计划《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该规划将“莱州湾水体交换率的定量评估,人力活动对莱州湾水体交换能力的影响评估”纳入其科技支撑部分先期研究。省应将其作为河海统筹重大战略项目与国家同步推进,积极支持推进海陆、海河一体化治理工程的预研工作。

、通过推动河流整治和生态修复,促进近海海洋环境治理和生物多样性,通过沿河通道建设推进海陆运输网络建设,形成与沿海、沿河、沿路物流网络协同的运输体系(江苏提出的沿河、沿海、沿路、沿边战略应该对我省有所借鉴),通过沿河城市与区域景观建设,提升海陆经济一体化意义上的区域旅游休闲等服务业竞争力,通过重大预研工程聚焦国家及国际投资,拉动区域经济的战略发展。

以上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作者:王诗成为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巡视员、蓝办专家 刘曙光为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2010512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