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最近一段时间,外国媒体关于中国海军的报道相当集中。5月18日,日本和美国媒体同时刊登文章,渲染"中美军事平衡向中国倾斜";而在这之前的5月16日,另一家美国报纸发表了美国学者卡普兰的文章,称"中国海军十年内无法挑战美国海军"。
报道时间相隔很短,观点却南辕北辙。这些看似矛盾的言论为什么会同时出现?本周《陈虎点兵》与您一起分析这些报道背后的真正意图。
突击力量无法控制海洋
这些报道中"捧杀"与"唱衰" ,实际是外媒从不同层面看待中国海军发展得出的结论。我们不妨再来看几篇报道:
从5月16开始,包括《简氏》在内的多家外国媒体报道了"中国海军装备歼11战机"的消息。很多军事爱好者知道,歼11属于远程重型歼击机,具备较大的作战半径和挂载能力,具备较强的远程打击能力。当然事实本身我们无法证实,但从这些报道中不难发现,外媒最关心的是"中国海军正在发展远程突击力量"所带来的"威胁"。
很多人觉得"突击兵器"和"打击兵力"是一支海军的"刀锋",但实际上海军对于海洋的控制并不基于"突击兵器"和"打击兵力"。中国海军突击力量的建设是为了应对从海上而来的入侵和各种现实威胁,是一种防御性的力量。
按照传统的海军战略理论,海军的最高境界是"控制海洋",控制的基础是在区域内建立起有效的侦察、监视等信息采集系统,而美国海军恰恰在做这些事情。让我们再来看一篇报道:
香港媒体13日报道称"美国准备用卫星追踪中国潜艇",文章称"美军可能依靠卫星发觉潜艇导致的轻微海底干扰,观测海平面上下的波浪模式,或者探测海水温度的略微变化"从而发现潜艇。从中可以看到美国在建设的是一个大范围的信息采集、监测网络。美国海军已经在"控制海洋",甚至试图把监控范围扩展到水下的潜艇。
从上述报道中我们看出中美海军在技术上的差距。搞清楚这点,我们就可以理顺之前两种矛盾的观点:外媒渲染"中美军事平衡向中国倾斜",是基于中国海军抵御海上入侵实力的不断增强。
但是中国海军还远远没有达到"控制海洋"的境界,海上侦察、监测等信息采集系统还不完善,甚至对国家的"蓝色国土"--领海和专属经济区还无法实现全面的监控。
中国需要"海军传统"
再回头看美国学者卡普兰的文章,其中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中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海军传统和经验"。
人们常说"百年海军",海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备有效的突击兵器和打击兵力、能够应对来自海上的威胁,只是海军发展的初级阶段。海军发展的更高层次是"控制海洋",这是基于国家战略、海洋技术等多方面因素。海军的发展离不开传统和经验,用一句流行的话来概括就是要建立和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有一位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在美国认识了一位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的学员,学员的父亲也是美国海军军官,父子二人请他到家里赴宴。大家干杯的时候,我的朋友发现自己喝下去的,是一杯海水。
后来这位学员告诉我的朋友,从他记事起,他的父亲和别人干杯时第一杯永远是海水。这体现的恰恰是美国人所说的"海军传统",建立一支真正的海军需要的是一群以海洋为生命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海军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不仅仅是装备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海洋意识。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