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在“中国减灾与经济发展(部长)论坛”上的讲话

来源:王曙光   发布时间:2015-05-20 23:53:35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部长、局长们:
在人类迎来新千年的时候,我们在北京举行“中国国际防灾减灾设备、物品与服务展览会”,并同时召开“中国减灾与经济发展部长论坛”,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首先热烈祝贺这次展览会的胜利开幕,并非常高兴地参加部长论坛。现在我就沿海经济发展与减轻海洋灾害的问题做一个专题发言。
一、关于沿海经济、社会发展与海洋灾害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环境的重要调节器。现在,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开发利用海洋是解决当今全球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的重要出路之一,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人类将重返海洋,海洋将以其丰富的资源、广阔的空间,成为人类的第二故乡。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沿海大国,毫无疑问,海洋对中国的发展也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洋所创造的丰富自然资源、优越的气候环境和便捷的国际通道,为世界也为我国沿海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我国沿海地区一向成为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我国沿海省(区、市)总面积12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承载人口近5亿,占全国的40%,国民生产总值(GDP)占全国的58%,这是中国“东部经济带”的最主要部分。其中,沿海岸宽约60公里的狭长地带,我们称为海岸带,是全国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海岸带总面积仅28.1万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国沿海省(区、市)的50%以上、全国的30%以上。而经济实力的分布又绝大部分集中在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其工农业总产值占全部海岸带地区的80%。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海洋产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景象。全国主要海洋产业的总产值,1985年仅为180亿元,1990年为444亿元,1998年达到3269.9亿元。从1990年到1998年翻了近3番,平均每年递增20%以上,这不但大大高于全国和沿海经济的发展速度,也高于海岸带经济的发展速度,是现今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点。 然而,海洋也是我们这个星球上多种自然灾害的“祸源”。海洋通过影响大气等途径,与发生在陆地上的大气圈和水圈灾害,甚至与地质、农作物和森林灾害也都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1998年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就与海洋上发生的厄尔尼诺以及随后的拉尼娜现象有关。一些研究认为,“全球自然灾害生命损失的60%是由热带气旋引发之风暴潮、大风及海浪、暴雨洪水,以及滑坡、泥石流、海岸侵蚀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渊源于海洋的灾害总经济损失占全部自然灾害的一半以上。”前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D.A.戴维斯说,世界上“极大多数因热带气旋引起的特大自然灾害是由风暴潮引起之沿岸涨水造成的”。国际防御与减轻自然灾害协会主席依尔-沙伯(M.I.El-Sabh)也认为:风暴潮在世界自然灾害中居首位,甚至在人员死亡和破坏方面超过地震……。
海洋灾害不但影响海上活动的安全,更主要的是影响海岸带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中国沿海的许多区域,尤其是三角洲区域对海洋自然变异极其敏感和脆弱。国际上一般认为海拔5米以下的海岸区域为风暴潮灾害、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化的脆弱和危险区域。我国沿海有这类低洼地区14.3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逾7千万,约为全世界处于这类脆弱区域人口总数的27%。这些区域受台风、风暴潮的影响最为严重。
在沿海、海岸带和海洋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海洋灾害的经济损失也在以大体相同或略高的速度增加,不少年份的海洋灾害经济损失都达上百亿元,1997年竟高达300亿元,这种情况在国际减灾效果评价上属于较差的一类,因此,我国减轻海洋灾害的任务的确相当繁重。
二、关于中国海洋灾害的种类、危害程度及发生频率
影响我国的海洋灾害,依其危害的严重程度,大体依次为风暴潮、风暴海浪、赤潮、海冰、海岸侵蚀或淤积、沿海地面沉降、海平面上升、沿岸土地盐渍化、海咸水入侵沿海地下含水层、地震海啸,以及海上溢油等。
风暴潮是对我国威胁最大的海洋灾害。历史上由于风暴潮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触目惊心。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上海大海潮“……淹死者共十万余人”,这是我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风暴潮灾害。1922年8月2日汕头地区的特大风暴潮灾害,造成7万余人丧生,是20世纪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风暴潮灾害。据统计,仅从汉代至1946年间,我国沿海就发生特大潮灾576次。
1949年至1998年的50年间,我国共发生最大增水1米以上的风暴潮270次,最大增水2米以上的严重风暴潮48次,最大增水3米以上的特大风暴潮15次,其中造成显著灾害损失的共计112次。1992年9216强热带风暴引发的风暴潮是1949年以来影响我国范围最广的一次风暴潮灾害,潮灾先后波及福建以北至辽宁8省(市),受灾人口达2000多万,死亡、失踪280人,直接经济损失92.6亿元。1997年的“9711”特大风暴潮,使浙江以北沿海6个省、市遭灾,该风暴潮的全部经济损失达270亿元。1989年~1998年的10年中,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高达1200多亿元,死亡人数总计达2690人。
风暴海浪灾害是我国第二位的海洋灾害。我国海区曾发生多起由风暴海浪造成的严重海难事故。1979年11月,渤海石油公司所属海洋石油勘探钻井平台“渤海2号”,在拖航中因遇暴风巨浪袭击而翻沉,船上74人除2人外全部遇难。1983年10月26日,美国“爪哇海”号钻井船在我国南海的莺歌海域作业时,突遭8316号台风卷起的狂浪袭击而沉没,船上中外人员无一生还。由于海况原因造成的货客油轮海难事故则每年都有发生。1999年,在相隔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竟连续发生“大舜”号等两艘客货滚装船相继沉没于惊涛骇浪之中的特大海难,死亡280余人。另外,我国目前有各类渔船90.1万只,其中60%仍然是安全性很差的木质船,常年在海上作业的渔民和职工约500万,渔业船只的海难、海损事故更是层出不穷。据估计,最近10年来平均每年约有1000艘、只各类船舶在我国临近海区沉没或损坏,死亡人数近千人,经济损失逾10亿元。
赤潮是近20年来在我国沿岸海域逐渐呈上升趋势的海洋灾害。1960年以前,我国海域很少见到赤潮。以后由于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大量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或通过江河径流排放入海,近岸海域有机污染日益严重,海水富营养化,赤潮频繁发生。70年代共发现15次赤潮,80年代增至208次,年平均逾20次,1990年以后每年赤潮发生次数都在二、三十次以上。1998年虽然只记录到22次,但由于赤潮范围大、时间长,养殖鱼虾贝类大量死亡,赤潮灾害总经济损失竟达10亿元。
海冰是极地海域和某些高纬度海域最突出的海洋灾害之一,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每年冬季都有结冰现象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海冰灾害发生在1969年,整个渤海几乎被厚度20~40厘米的海冰所覆盖,最大单层冰厚度达80厘米。海上出现较普遍的海冰堆积现象,堆积高度一般1至2米,有的达到9米。海冰推倒了"海一井"和"海二井"两座石油平台,毁坏和滞留125艘船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海啸是太平洋及地中海沿岸许多国家滨海地区最猛烈的自然灾害,很多沿海城镇往往毁于海啸波的袭击中,据有关统计,共约有15至21万人丧命于海啸灾害。我国虽然在大陆沿海较少有破坏性地震海啸,但是,根据近年来我国和国外学者对中国海啸地震和海啸危险的研究,认为我国是一个多地震海啸潜在危险的国家,在沿海建设重要项目时必须予以重视。
海岸侵蚀、港湾河口淤积、海平面上升、沿岸土地盐渍化、海咸水入侵地下含水层、沿海地面沉降等缓发性海洋灾害,在我国近年也有日益严重的趋势。目前约有70%的沙质海滩和大部分处于开阔水域的泥质潮滩受到侵蚀。河口淤积问题已经涉及到几乎所有的重要河口。根据验潮资料分析,中国沿岸海平面上升速率为每年1.4~2.0 毫米,并有逐渐增大的趋势。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带来多方面的严重影响,最突出的影响是加重海岸带地区的自然灾害。沿岸土地盐渍化是风暴潮海侵、海平面上升、沿海地面沉降等造成的。一次严重风暴潮海侵可使大片土地盐渍化,造成农业连续减产达3年之久。海咸水入侵地下含水层,已使大片土地盐渍化,在渤海莱州湾的一些区域,海水入侵的速度达到每年500多米,严重影响了沿海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沿海地面沉降已成为沿海地区许多城市的重大问题,继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之后,河北沧州、浙江宁波、嘉兴、广西北海等中等城市也很严重。
海洋灾害区域差异明显,灾害最频繁区域与沿海最发达区域重合是我国海洋灾害最显著的特点。近50年来,海洋灾害的自然变异本身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但海洋灾害经济损失则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三、关于我国海洋减灾工作的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海洋减灾工作,始终把海洋减灾当做大事来抓。尤其从60 年代,国家海洋局成立并组建了海洋灾害监测、预报、警报系统以来,海洋灾害的人员伤亡已大大降低。
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海洋局通过“一个网络三个系统(海洋监测监视网络、海洋管理系统、海洋资料服务系统和海洋环境预报服务系统)”的建设,以及与沿海省(区、市)共建海洋环境预报台的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近海到远洋,多部门联合的海洋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并且把海洋环境和灾害的预报警报纳入法制化管理。
海洋环境及灾害监测网是由海洋站网、海洋资料浮标网、海洋断面监测、船舶和平台辅助观测、沿岸雷达站、航空遥感飞机、海洋卫星、气象卫星等多种遥感系统组成的。目前,该网已基本实现立体监视监测,从设站布局、数量到观测项目种类和质量等各个方面都在尽量与国际接轨,以使其真正成为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和海洋灾害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资料收集及实时传输交换能力已大大加强,基本能满足当前海洋减灾工作的需要。海洋灾害预报警报业务,包括各种海洋实时资料情报的预处理、统计加工、填图绘图、实况诊断分析,综合运用动力学、海洋学和统计学的各种现代预报方法制作海洋灾害预报和警报。海洋灾害预报预警体系由全国、海区、中心海洋站(或海洋站)等3级预报警报机构组成。国家海洋预报中心是海洋灾害数值模式的全国计算中心,向全国提供诊断分析资料和各种指导产品。同时还全面开展近中海和大洋,以及南极区域的海洋预报和灾害警报的发布业务。1997年以来,国家与沿海省(区、市)采取共建方式建立了本地区的海洋预报台,发布海洋灾害预报和警报,为海洋经济发展和海上生产活动提供服务。1989年以来,每年一次的海洋灾害预测会商已经制度化,在提高年度预测的准确性、沟通与海洋预报主要用户的联系等方面取得很好效果。
另外,通过“七五”、“八五”期间的海洋数值预报研究科技攻关,已经使海洋环境及灾害的分析、预报警报产品的数值化、客观化、定量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近期进行的厄尔尼诺现象及其灾害影响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1986年以来,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尔后在沿海多数城市电视台、广播电台播发海洋预报和灾害警报,为沿海各地部署抗灾救灾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强海洋和海岸带的综合管理,从根本上说也是减轻海洋灾害的重要举措。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将于今年4月1日正式实施。新的环保法更加适应新时期的国际海洋立法,特别是我国批准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能有效地强化我国的海洋综合管理。国家海洋局和沿海省(区、市)人民政府制定并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建立各类海洋和海岸自然保护区、实行海域使用许可证制度,以及加强海洋执法监察等,就是要求在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保护好海洋的环境与生态,其中保护海岸带红树林、珊瑚礁,以及当前正在加紧进行的对海上采砂的管理等,都是海洋和海岸带防灾减灾的重要措施。
30多年来,我国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在减轻沿海和海上灾害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在减轻人员伤亡方面取得成绩。70年代以后,在多次大风暴潮期间,当地政府根据风暴潮预报和警报,组织人员撤离,中等强度以下风暴潮灾害中已经较少或没有人员死亡,在11次特大风暴潮灾害中,每次风暴潮的平均死亡人数大为减少。
但是,我国的海洋减灾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海洋及海岸灾害的经济损失增长过快,超过了沿海经济的发展速度;海洋及海岸灾害的人员伤亡并没有降到最低限度;近海及海岸带的不少地区的灾害风险度和灾害脆弱性还正在增加,海洋灾害经济损失的增长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为使海洋减灾工作能够更快地适应沿海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海洋和海岸带开发利用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海洋减灾系统和灾害管理工作,国家海洋局正在进行以下主要工作:
一是制定国家海洋减灾规划。海洋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海洋、水利、气象、交通、农业、林业、邮电通信及宣传媒体等部门的通力协作,需要海洋开发各部门和沿海一切可能受海洋灾害影响的社会各界积极配合。目前,在国家计委、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的领导下,我们正与各有关海洋减灾部门联合制订《中国海洋减灾规划》,以便在海洋减灾领域贯彻落实199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减灾规划。
二是加大海洋减灾工作的投入。采取各种手段,加大对海岸和海洋防灾工程建设、海洋灾害应急系统建设的投入,并争取纳入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和海洋开发利用规划和计划。
三是提高科技减灾水平。除上述已经提到的灾害监测、预报警报、应急系统方面的科技问题外,已经启动了国家计划项目,应用高技术手段改造更新中国海洋环境监测网。建成后的监测网要成为多功能的系统,将重点提高海洋环境、海洋灾害的监测力度,大大增加海洋数据的获取量,以进一步改善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工作,提高灾害性海洋环境的预报警报水平。此外,还要在加强海洋灾害区划和灾害评估等方面的科技研究和攻关。
总之,无论是作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系统的一部分,还是作为全球联合海洋服务系统(IGOSS)的一部分,我国的海洋减灾系统都有待于加强国际和国家间的合作与联系。我们相信,只要在我国海洋减灾工作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依靠科学技术作为海洋减灾的根本途径,采取相应的减灾对策,组织和发展国家与沿海省、市、区联合的、国际国内相联系的海洋减灾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以求社会的安定和进步,是完全可能的。我们有信心通过努力在海洋减灾方面达到国家减灾规划规定目标和要求,为沿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