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生态建设

来源:新浪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3:54:14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中国》,我是李文仪,无论您身在中国还是旅居海外,都可以通过我们的节目快速来掌握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发展与变化,同时也非常欢迎您通过热线电话,电子邮件或者手机短信的方式来参与我们的节目,来提供我们宝贵的意见和新闻线索,而我们今天要跟您讨论的呢是中国生态城市的发展,不过在进入今天主题讨论之前,我们要先为您介绍今天到场的三位嘉宾。第一位是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同时也是博士生导师的王如松王老师,老师欢迎您, 而第二位要为您介绍到场的嘉宾,是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陈为邦老师,而后位要为您介绍的嘉宾是来自于山东省的蓬莱,山东省蓬莱市京鲁鱼业公司的总经理,王轰王总经理,王总您好,欢迎你。今天非常欢迎三位嘉宾来到现场跟我们一起关注中国的生态建设这个问题,不过在进入真正的讨论之前,我们作为一个短片我们先来看一看再进入我们今天的讨论。

短片1

解说:李晓峰来到北京已经四年了。大学毕业后,他应聘到一家文化公司做编辑工作。带着大学时的梦想,晓峰留在了这个城市,可是四年之后,他开始思索这个城市是否适合自己的生活、发展。

同期:反正这个城市的交通特别不好,每天上班都要在路上花一两个小时挤车,整天挤车就像打仗似的。

解说:因为住的远每天上班需要两个小时,晓峰的工作是给这家公司做资料汇编,每天一上班就是到网上搜集与公司业务有关的新闻与资讯,虽说不累,可从早到晚盯着电脑屏幕,没有闲暇的时候,更不用说运动了,眼看着自己身体素质也大不如前了。

解说:忙了一天,疲惫的晓峰回家又花了两个小时。他所租住的小区正在进行扩建,原本就缺少绿地的小区如今又脏又乱。

同期:即便想出去走走,我们那个小区就那么一点点有绿化,活动场所也没有。

解说:四年来,晓峰已经适应了这个城市快速的工作、生活节奏。每天在鸽子笼一样的单位和家之间往返,为了生存而奔波。忙忙碌碌之中,晓峰与朋友间的交往、交流也越来越少了。

同期:最近也没和朋友联系,状况和我差不多每天也是加班加点起早贪黑的,只能是打打电话,大家互相问个好而已。

主持人:三位嘉宾其实看完这个先生的例子,有时候我也有同样的感觉,其实城市发展到后来,越来越都像,长得都很像,但是住起来越来越不舒服,不知道三位有没有跟我同样的感觉。

王如松:是呀,这些年我从七十年代末就开始研究城市,城市的话它首先,城市有很多定义,但是我最喜欢一个定义就是城市就是人,以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我们的社交活动文化活动为中心的,城市现在是越来越不适应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了,表面上我们高楼大厦,我们空调汽车非常现代化,但是这种现代化是不是适合人类需求呢,我们看看一些例子就知道了。比如像上海八十年代末的那次几十万人因为吃毛蚶最后感染了甲肝,然后很多人几十万人不能上班。

主持人:老师您自己住城市有没有时候觉得受不了的感觉。

陈为邦:不是,我觉得在大城市里边居住的舒适度越来越下降,但是你让我离开大城市还是困难的,为什么呢?这里有工作,这里有机会,这里有交往,就是这种城市的吸引力和城市的排斥力是一对矛盾,那么就是说,人是城市的动物,好像装在一个小盒子里边,每天从小盒子里边爬出去上班,再回来再到小盒子里边去,这样一种形态可能要经过若干年才会逐步的淡化,当前中国还在强化,这种强化的过程当中,怎么能使得它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能够协调,这是一个难题。

主持人:可是我们自己也有相同的感触,我们很讨厌城市的拥挤种种,可是让我们离开可又离不开它,王总,您是来自山东的蓬莱,您现在来到这种大城市您会不会自己觉得不适应。

王轰:从山东的蓬莱和大城市来比,我更喜欢蓬莱。

主持人:为什么?

王轰:因为蓬莱没有拥挤,它的空气好,所以呢它对人的生存是最舒服的。

主持人:对,我相信大家现在城市住久了都很想回到乡间体验与大自然相处的感觉。不过我接下来想请教三位的是,我们心里为什么这么不舒服,我们还住在这里,到底造成我们这么不舒适的原因是什么,大家可不可以提一些自己经历过的实利,为什么城市让我们变得这么不舒适。

王如松:其实我觉得城市也有它的好处,如果都到了农村去,那么我们对大自然,比如我们喝的水以后变成污水排到大自然,我们的空气污染大气,我们的人都散布到世界各地去,对生态系统对环境的影响要比现在大得多,城市还是有城市的优点,它的基础设施它的利用效益是非常高的,但是形成这个原因我觉得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有物流能流的问题,有系统的结构功能的问题,也有体制管理的这些问题。这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城市的这个生态失调的这个问题。

主持人:可是经过老师之后接下来就要请教老师了,老师刚才有一点,第二点就是我们城市没有过很好的规划管理,您之前也当过建设部的全国总规划师,我之前在跟您讨论的时候您也提到过,其实在城市规划的时候生态也是考量的一点,但是为什么我们事前有规划,事后还是会让人似乎在生态这一方面,在居住品质这方面还是相对的低落呢?

陈为邦:其实规划本身产生的原因就是,使得这个城市的布局既符合生产的要求又符合生态的要求,就是生产、生态、生活“三生”都能够协调,生产生活生态能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但是做到这些非常困难,为什么呢?现在我们中国,我们中国正在加速城市化的时期,我们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30%,到去年已经40%都过了,将近41%,这个时候按照国际惯例来说,城市化水平急速提出的时期,就是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的规模相应的发展,这是一正常现象,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引导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关系,使得这种急剧不至于产生过多的副作用……

主持人:我们发现这个城市化的发展不可避免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其实我们也看到有一些城市相对应这个问题也有自己的一套解决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扬州的例子。

短片2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历史上曾三度繁荣,这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了。仅扬州的“母亲河”——京杭运河两岸的13家国有企业,在支撑扬州财政半壁江山的同时,给这个曾经美丽的城市带来了高污染、高能耗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面对经济增长换来的生态赤字,九五期间,扬州开始决心实施生态城市建设,以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字板

1999年,扬州被批准为全国第四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

2000年,中德两国政府以《扬州生态城市规划与管理》为题,将扬州作为生态城市国际合作试点。

几年来,扬州相继投入10多亿元,对市区30 多条河道进行了疏浚和驳岸,栽花种树,展现了文化古城特有的风韵;投资4亿多元实施了古运河综合整治工程,使母亲河再现清澈美丽的容颜;2002年一期10万吨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运行,二期8万吨污水处理厂和开发区一期5万吨综合污水处理厂也将建成,生态建设使扬州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2)字板

2002年,扬州市区工业废水达标率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64.66%,水功能区达标率91.7%;扬州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区域环境噪声53.2分贝,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1%,人均公共绿地8.1平方米。〕

2002年,扬州一举夺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三块奖牌。

按照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旅游名市、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扬州人正在逐步把古城建成“古、水、绿、文、秀”相交融、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促进的新扬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最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之一,为古城扬州描绘了新的画卷。

主持人:三位嘉宾看完了扬州这个例子都会觉得还蛮不错的,风景也蛮美的,但是它提到一个词,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大家刚听到的时候都搞不清楚是什么意思,所以可不可以请三位给我们解释一下到底什么是生态城市,如何我们判别它是不是生态城市。

王如松:生态城市,尤其生态这个词在大陆是非常流行和可持续发展这两个词是非常流行的,生态,领导也在讲生态,企业家也在讲生态,我们的报纸电视媒体都在讲生态,甚至有的人认为生态就是天蓝地绿水清,就是非常漂亮的环境,有的人认为生态是富人的一种奢侈,就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能发展生态,还有一些人认为生态是国外回归自然的一派,现在这个现代化生活过腻了,他要回到自然去,一切都不主张发展回到自然。我们发展中国家学不了,实际上也对也不对。生态城市在国际上也很热,2002年在深圳就开了一次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这个大会上最后发表了一个《深圳宣言》,一个礼拜以后,20028月,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的世界的高峰大会上宣读了,这个大会上就讲生态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短片3

字板:

生态城市建设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主要含义是指“生态健康的城市”。2002年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上通过的《深圳宣言》指出,生态城市建设包含五个层面的内容: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代谢、生态景观的整合以及生态意识的培养。

生态安全是指:向所有居民提供洁净的空气、安全可靠的水、食物、住房和就业机会。

生态卫生是指:通过高效率低成本的生态工程手段,对粪便、污水和垃圾进行处理和再生利用。

生态产业代谢是指:促进产业的生态转型,强化资源的再利用。

生态景观的整合是指:通过对人工环境、开放空间和自然要素的整合,在节约能源、资源,减少交通事故和空气污染的前提下,为所有居民提供便利的城市交通。

生态意识培养是指:帮助人们认识其在与自然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环境责任,尊重地方文化,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以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

王如松:生态城市的话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在自然的存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调节好我们的生产,调节好我们的生活,调节好我们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最后要有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生态景观。”生态城市,本身它不是一个最终目标,这个城市是生态城市,那个城市不是生态城市这不是个科学说法。应该说这个城市向着生态城市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是一个良好的机制,这个的话是一个过程、一种动态、一种机制,这是我对它的理解。

主持人:进一步想请教老师的是像您之前在做规划的时候,如何来判别这个城市在生态上是不是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您如何判别它生态做得好不好。

陈为邦:一个城市要好的话是有一些基本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安全,我们做城市规划的时候首先考虑的这个城市的位置的选择合适不合适。我们有的城市把居住区放在河滩地头去了,他还说是节约用地,结果洪水来了以后把这一块冲掉后,还影响泄洪,这件事是蠢事,他把一个不安全的因素放进去了,从规划方面来说,第一就是考虑城市的安全,第二就是城市绿地的安排,第三是水的安排,这些安排完了以后,城市大的结构就会得到一个基本的保证,从扬州这个材料来看,我的感觉是他的城市规模不大,他的人口规模不大,人不是很多,处理这些问题还相对简单一些,而像北京像上海就难得多,因为它的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很高,它难度就更大,像是小城市应该说居住环境更好。

王轰:生态城市它必须是以人为本,因为古代人有古代人的需求,现代人有现代人的需求,以人为本才算得上是生态城市。

主持人:听完两位专家跟王总这样的解释之后,我相信很多人对生态城市的定义,或者实际要注意哪些事情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不过其实大部分人在听完三位解释之前,对生态城市这个定义是比较模糊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短片4

解说:

随着城市生态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已经大大提高了。越来越多的城市里花多了,草绿了,水也清了。但什么是生态城市,城市生态化又是指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部分市民。

(同期)

城市生态好像我不太清楚啊

我觉得必不可少的就是环境好公园各方面空气好

绿地多些,花多一些,树多一些个,城市像个大花园,那确实是很好的

当然空气质量是第一的,绿化这些都是最主要的

还有人和自然要和谐,那就比较舒服了

解说:

在采访的人群中,更多的人认为绿化和污染治理应该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

主持人:他们也适度地反映了民众的困惑,他们觉得只要有草皮有绿树就叫做生态城市了,真的是这样子的吗?

王如松:是啊,在有一阶段,有很多包括我们市长,一些领导者都认为,我们城市内太缺绿地了,太缺大树了,所以从千里之外百里之外把一些大树移过来,建大的草坪绿地,应该说某些方面应该说它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态,但是不一定都能有利于生态,比如说大树从外面挖过来,一方面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而且这个大树挪过来往往不一定能活,我们统计大树进城,在很多城市里边的它的成活率不到三分之二,有的是50%以下,很多大树几万块钱一棵,而且最危险的是外面移进来的很多树不一定适合当地的生态环境,有的甚至会造成对人不利的影响,比如说有的杨树的杨花,有的是对人的是很敏感的,现在城市的人有很多哮喘的,跟植物放出来的一些东西是有关系的,绿地并不是越大越好,有的城市的话,它人均的绿地可能很多,但是的话真正老百姓周边的绿地不一定多,包括北京,北京是个皇家园林城市,大片的绿地很多,但是你到宣武区看,宣武区人均的周边很近的地方,这个街区绿地不太多,这里面我们城市的发展不一定就是绿地越大越好。包括我们很多城市搞绿带,绿带占了很大的农田,一定要真的搞成树,实际上它可以乔、灌、草结合,适当的城市农业,城市林业,城市园林结合起来,它才能够对生态有利。

主持人:对,其实老师的话,帮我们点到目前很多人对生态或者生态城市的一些误区或者误解,所以两位呢,老师和王总,有没有也觉得其实很多观念其实也是一般人认知错误的误区呢?

陈为邦: 刚才老师说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当前的一个问题,但是从城市发展来看,现在总体上在绿地的数量上,中国城市还是很紧张的,就是说这种空间的安排,这种空间的绿地的建设,总体上来说还是不够当然我们希望它分布的更均匀些,空气能够更好些,这个误区就是说不要把草坪当成绿化,而应该是乔灌地相结合,我们有的地方砍了树去种草来满足上级的检查,这个完全是一种误区,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认识上基本解决了”。

主持人:但是有时候草坪太大还很浪费水资源。

陈为邦:草坪的成本很高,但是我们也不要把草坪就否认了,草坪还是整个绿化的基础,一个国家城市美不美,这个草坪如果搞好的话还是基础,这个东西我觉的不要把它否了,现在就是说把草坪扩大到地被植物,然后把灌木把乔木再发展起来,这样能够形成一种绿化,称其为一个绿化的体系,一个绿肺就好了

王如松:我再插一句,就是现在的城市规划当中还有一个误区,就是绿地有一定的比例以后城市生态就好了,实际上的话我觉得不能光是绿地,就是绿地的话不能光是,比如在德国的规划在有些地区,你兴建一个小区,地下水不能上升一厘米也不能下降一厘米,上升一厘米就说明你往地下排水了,你破坏了水循环,下降一厘米说明你从地下抽水了,这是不允许的,要检查你的。这怎办呢,我们很多道路很多停车场都可以搞成空心的,一个就是水能够从空心下去,一个就是草能从空心里面长出来。还有一个误区,就说是绿地和建设用地之间各自泾渭分明,我是建设用地就不能是绿地,是绿地就不能是建设用地。但是新的概念就是刚才讲的停车场可以部分是绿地,一个蓄水池,国外的一个新的生态蓄水池表面上你看不到水,水在地下去蓄,上面干的时候是小孩玩儿的地方,下暴雨的时候它可以有点水下去了,同样交通停车场和这个楼,它都和绿地是相交叉的,蓝色空间就是我们水,水体实际它也是和水体非水体这样交叉,这样城市的土地实际上就等于可以扩大更大覆盖空间了。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