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淘尽英雄来——记蓬莱京鲁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轰
董事长 王轰
而这一切与55岁的高级经济师王轰,既是过去的创业者也是当今的掌门人是分不开的。
从近海到远洋艰苦创业
王轰,1 953年生于山东蓬莱。l 968年.他刚满1 5岁就被迫辍学回家。可是他心怀抱负,不甘心虚度年华。思来想去.这么小的年纪又如此低的文化,能干点什么呢?最终他选择了村里的渔业大队,常年随船队出海捕捞.这一干就是1 8年。
海洋气候莫测,风浪变化无常,潮湿闷热令人窒息.工作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他意志顽强、精力充沛.面对风双手磨出了血泡.手背被海风吹出道道裂口,疼痛难忍.一年回不了一次家。面对这样的艰苦环境.不仅毫无怨言.而且还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学文化、学理论及鱼船经营管理等专业知识。就这样.他很快从一名普通水手成长为船上的轮机长、队长。1 8年的艰苦拼博.磨炼了他那种与生俱来的大海情结和永不服输的挑战精神,为其日后的发展创业积累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和管理经验。
在长期海上漂泊的捕捞生涯中,他常为渔汛来临时.沉甸甸地一网拉上来,各种鳞光闪闪的鱼、活蹦乱跳的大虾、舞臂横行的螃蟹让人眼花缭乱,兴奋不已。但他也常常想到,原始的打鱼卖鱼不仅经济效益低.而且近海的渔业资源也在逐年减少,“靠海吃海”、吃资源饭.总不是长久之计,得谋新的出路。1 985年初.王轰所在的船队到周边的荣成龙须岛作业,他偶然发现了龙须岛水产公司冷藏厂,这是他过去未听说过也没见过的。经过一番周旋,他终于得以参观了这个厂。他的视野开阔了.心里盘算着,并认识到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提高附加值.不仅是条致富路.也能为更多的农民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于是.王轰第一个把水产加工厂引进到村里。建厂初期,只有40名工人.在他的带领下,把这个厂经营得红红火火。此时国家对水产加工行业的政策已经开放,并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扶持政策。王轰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于是他心里有了更远的梦想。
1990年.乡里一家废弃的饲料厂拟整体对外承包,王轰有心承包,但缺乏资金。正在此时,北京水产公司也欲在浪无所畏惧.和船员们一起拖网摘鱼.蓬莱投资,寻找合作伙伴,经有关单位引荐.双方一拍即合,联合建成了颇具规模的冷藏厂.并以两地之域名,合称“京鲁渔业”。
创业之初,一无技术.二无根基.事业从零起步.一切从头学起。作为企业的创办人,王轰克服重重困难,身先士卒,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企业的工地上。改建厂房.更新、调试设备、招募各类科技人才.事事亲为,忙得一个月也难得回去一次近在咫尺的家。王轰一班人仅用了三个多月就完成了原定需要一年才能完成的工程,受到合资方的好评。同年9月.冷藏厂正式投入运营,投资l00万元建造的两对1 80马力的捕捞船也同时下海。此时的京鲁渔业沸腾了.庆贺其新的征程已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从此京鲁渔业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到1 993年,公司已拥有大小捕捞船只40多艘。
但是随着海洋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掠夺性捕捞.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渔船捕捞产量逐年下降,传统的近海捕捞作业难以为继。一贯善于抢占商机的王轰沉思着.“不能坐吃海空.静以待毙”,必须另谋出路,“造大船.闯远洋”。具有睿智与胆魄的王轰,心中谋划着走出省界、走出国门的蓝图。他用一次次艰难的海上博击.以青春奉献乃至生命为代价“问出了一条求生存谋发展的新航
1993年船队第一次出国是在密克罗尼西亚主钓金枪鱼,不少当年出海的老船员仍然记得去国外捕渔的“第一次”。船只一旦出海就要在海上航行几十天甚至几个月,茫茫大海把大家与世隔绝,带去的一大摞报纸几乎被翻烂了,方才到达目的地。工作的环境非常恶劣:白天闷热的天气使人喘不过气:晚上海涛巨浪让人睡不着觉。由于缺乏远洋作业经验.不了解鱼场分布、不了解鱼市行情,开始之初生产屡屡亏本。记得第一次出海,他们在短短几天就捕了上百吨鲳鱼.在大家仍沉浸在喜悦中,高兴得心里难以平息.心想一定能卖个好价钱时,上岸后却无人问津,最终以饲料鱼的价格脱手。一打探.才知道在国内属经济鱼的鲳鱼,在当地人看来却是低值鱼类.这样的挫折他们经历过很多次.但每次都把沉重的教训转化为进取的动力,就这样两年下来,为公司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培养了大批远洋作业人才,为今后的远洋捕捞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
而作为首次出国作战.也把京鲁渔业的捕捞事业由近海推向远洋作业。1 996年.王轰又一次带领公司转移阵地,把眼光投向东南亚。公司船队主要在印度尼西亚海区作业,由于有了第一次远洋捕捞的经验.这次出航就顺利了很多。公司船队在印尼主要以捕捞为主,也问或经营转载等其他业务.把公司的海上业务从单一的捕捞带到了多元化经营。王轰非常重视服务质量。在一次给印度尼西亚材源帝集团转载时,他亲自到装船现场,当材源帝集团董事长
1999年年底,当时在远洋捕捞上国有渔业公司仍然占很大比重,王轰再一赴大西洋、阿根廷作业的民营渔业企业。
一次次的探索,一次次的成功,都源于他对渔业市场发展的精准洞悉。通过10余年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公司的远洋捕捞船队对北太平洋、印度洋、南美阿根廷、秘鲁等地的渔场都已熟悉,产量逐年提高,并且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公司现有鱿鱼钓船6艘.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船7艘,常年在北太平洋、南美阿根廷、秘鲁等地进行远洋捕捞。仅2008年上半年,鱿鱼钓项目总产量达8000多吨.金枪钓项目产量达9000多吨。远洋渔业的发展,为公司补充了大量的创业资金,由于这些鱼类全部源于万米深海之中,鱼肥肉嫩.是绿色无污染的纯天然水产品。这为公司带来了丰富的加工原料,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
从海洋返陆地,谋求新发展
尽管在短短的几年中,远洋捕捞给京鲁渔业带来丰厚的效益.但王轰并没有沉浸在喜悦之中。他通过大量信息敏锐地意识到:近年来.随着全球海洋资源逐步衰退,一些主要产鱼企业,一方面通过调整捕捞结构,开拓新渔场.寻找新资源:另一方面也在大力度发展水产养殖.以确保人们对海洋绿色食品和局颁发的。因此在整个水产品的产业链中.水产品加工业占居了主要一环。王轰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深刻认识到,在市场化社会,谁掌握了雄厚的水产加工资本和核心加工技术.水产资源就会流向谁。他认为京鲁渔业必须率先加速发展水产品加工业.这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次难得的机遇。
这一难得机遇.京鲁没有理由不去争取。立足于国内国际两方面资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依靠科技手段发展水产品的精深加工.是应对新形势下市场、资源等因素变化.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的有效途径。
审时度势,王轰2000年果断决策.对企业生产模式进行转型.由原来对水产品的简单处理转到精深加工.将企业发展重心转移到更适合发展的经济开发区,由农村走到市区,这项措施也为今后吸引人才、发展客户提供极大优势。作为水产加工的二次发展.王轰带领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在开发区建起了新厂,经过不-懈努力.今天已发展成拥有l 8间水产品加工车间,冷库贮藏能力达到68000吨的大型水产品加工基地。厂区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主要进行鱿鱼.鲐鱼.鲅鱼、鳕鱼、马哈鱼、金枪鱼、虾蟹贝类等2000多种产品的精深加工。现今产品获得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证书”主要出口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与日本冈食品、八户、三井物产、农水、MAR、神港鱼类、YAMAYA、双日、新东京、SEVEN—ELEVEN、海神叉等大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目前京鲁渔业在日本水产界已颇有名气。与此同时.在国家首批申请向巴西出Fl水产品的企业中,京鲁渔业的水产品加工厂获得巴西官方的认可。这意味着水产品将很快远渡重洋出现在南美市场,为出l3水产品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公司已形成了年出口创汇总值稳定增长的发展趋势.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9 69亿元,利税0.75亿元,出口创汇8300万美元.在烟台市水产品行业中居于榜首。
随着国人对海洋食品的营养价值的逐渐认可和对健康绿色食品的青睐,京鲁渔业又及时地调整发展策略.把市场目标向国内转移,并开始了“品牌化”之路。加工厂生产的速冻食品、干制水产品、畜禽水产罐头已顺利通过国家质监总局颁发自.3QS食品生产许可证证书,标志着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有了 “准入证”。2006年.京鲁公司将“名牌经营”作为提升食品加工竞争力的重点工作,通过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努力将“京鲁远洋”品牌创造成为质量水平高、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消费者满意的国内外知名品牌。为提高产品研发水平.建立了食品研发中心,开发主出了烧烤鲱鱼、鱿鱼仔、鱿鱼柳、海鲜肠、罐头等二十多个新品种。到目前为止.产品现已遍布北京、上海、南京等国内大中城市近百家大超市,与肯德基、永和豆浆等大客户进行长期合作.产品销售量日益上升。研发的鱿鱼仔、鱿鱼柳等新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产品供不应求。
从用船到造船,创造新奇迹
保税冷库
水产行业终究要吃资源饭.但企业的发展永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2006年,面对当前的水产加工形势.也怀着对船舶的热爱.王轰把眼光放到了造船产业上。俗话说:能站三黄.不站一开.万事开头难。奔走各地招募专业人才、选择合适厂址……
王轰又开始了他新的创业历程,2006年4月投资3.3亿美元的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成立了.船厂位于蓬莱市西城临港工业区,总占地面积84万平方米,东临国家级渔业码头,西靠国家一级开放口岸蓬莱蔚阳港,主要承接客滚船、滚装船、危险化学品船、油船、高速集装箱船、多用途集装箱船、打捞救助船、散货船等.以及9万吨级以下特种船舶、高性能船舶的修理、设计与建造。一期工程建成后.年产9万吨级以下船舶1 2艘,总体设计规模年造船能力为l00万载重吨,年度钢材消耗量达1 2万吨。2007年,该项目列入山东省重点工程项目,是山东省最大的民营造船厂。工程全部完工后将为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从单一的水产品加工到集团化多产业发展.王轰担负了更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当初之所以选择造船,既是发展大势所趋,也与王轰自己的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