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 环渤海各港口城市发展临港产业的大手笔,让我们在惊叹、感佩的同时,也油然而生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同处环渤海圈之中,我们烟台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该怎样从大发展的竞争中胜出?带着这些问题,“聚焦临港产业”采访组走进了我市发展临港产业第一线。
龙口是我们的第一站。
因港得名、依港而兴的龙口,眼下经济发展对港口的依存度越来越高:作为烟台市规划建设中的两个亿吨港区之一,龙口港去年完成吞吐量2678.7万吨,同比增长30.5%。与此同时,港口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临港产业全面振兴,最明显的一个数据是,龙口海关税收由2002年末的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3亿元,五年增长了10.5倍。
港口兴则龙口兴。眼下,龙口正以十足的底气和清晰的发展思路,在全市吹响了加快发展临港产业的号角,响亮地提出了“打造现代化亿吨大港,建成区域性煤炭分销中心、全省重要的石油化工品储运中转基地、渤海南岸重要的铝矿石、散粮与非矿中转基地”的奋斗目标。调整思路百年老港展新姿
龙口港的崛起速度是惊人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受发展观念滞后和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龙口港吞吐量从1995年的历史最高点853万吨,下降到1999年的482万吨,港口在全国沿海排名从第14位下降到40多位。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如何使这个具有90年历史的老港重振雄风?龙口人面临着新的抉择。
“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出奇制胜!”龙口港在大力引进多元化投资主体中,揭开了“港口大发展、发展大港口”的新篇章。他们瞄准腹地内与港口货源对路、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客户和贸易商强强联合,全方位招商引资。2004年,龙口港与山东滨化集团、广州阳鸿公司合资成立了龙口港首家经营码头装卸业务的合资企业———龙口滨港液体化工码头公司。仅用半年时间就吹填形成了近50万平方米的港区,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不到一年就建成投产。眼下,罐区二期工程70万立方米储罐区已投入运营,另一个5万兼顾8万吨级液化品专用码头正在建设之中。第一个中外合资的宏港码头有限公司10万吨级通用泊位已建成投产。
站在龙口港滨港公司30万立方米原油罐区大道边,孟祥罡告诉记者,目前龙口港已吸引20多个国内外大企业参与港口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仅中国500强企业就有3家。合同利用资金56亿元,组建了11个合资公司,已完成和正在实施的项目,资金总额超过30亿元。港口由原来单一国有企业已嬗变为多个独立公司资产共同组成的联盟实体。从2002年至2007年底的五年间,龙口港新建5万吨级泊位4个,新增设计通过能力388万吨;港口年吞吐量由620万吨猛增到2678.7万吨,增长3.3倍。
招商会战临港产业开新局
在龙口采访临港产业的发展情况,采访团却经常面临找不到有关负责人的尴尬。深入了解才发现,有关人员都外出招商去了。
据了解,从
龙口市副市长曹承波告诉我们,为了谋求更大的跨越,近年来,龙口市把“以港兴市”作为新一轮大发展的战略举措,突出港口扩建港口和临港产业培育两大重点,举全市之力加快突破临港产业。伴随着港口的崛起,龙口市以港口发展、临港工业发展为主导,重新对产业布局进行了战略调整:“港口建设规模与产业集聚相配套,产业布局以港口为核心,全面推动临港产业的膨胀发展。”
依托功能完善的港口,龙口的临港产业如虎添翼,高歌猛进。 曹承波介绍,围绕临港产业发展,龙口市全面实施“产业链招商、集群化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大力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加快培育以港口为母体,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电力能源、船舶修造、加工贸易五大临港工业集群为支柱,以保税仓库、陆上物流、海上物流、分销物流四大临港物流中心为辐射源的临港产业体系。
去年以来,龙口市先后引进了三联海洋工程制造、星宇汽车驱动桥总成、中海油龙口基地等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的大项目,实施了南山60万吨氧化铝、龙泵高科柴油喷射系统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好项目,全市共实施千万元以上的临港产业项目109个,完成投资71.6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21个,完成投资25.9亿元。
提升功能 “小”港口要干大事业
放眼全国,龙口港眼下只是一个不起眼的中型港口。放在更大的视野上重新定位,龙口港正在寻求从第二代港口向第三代港口的跨越,围绕“大港口、大产业、大项目”谋划发展蓝图,提升港口功能。
在龙口港采访,我们见到这样一个壮观的场面:一列列满载货物的“阳鸿海达”列车车厢,驶过全长
孟祥罡告诉记者,就在采访团到来一个星期前,首列46节火车油运槽车,满载燃料油从滨港码头的火车装车台出发,驶往港口腹地的山东海化集团,通过铁路运输液化品在龙口港也变成了现实。专列运营后,龙口港油品日发送能力一下子从2万吨提高到3万多吨。
“港口竞争已从成本差异转向质量竞争,进而转向服务竞争。在以服务为核心的竞争中,物流服务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孟祥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