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民众担心发展中国家复制“中国模式” ,这类说法让中国人坐立不安。
中国官员声称,4月30日举行的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将是简朴的,实际上一点儿也不简朴,焰火表演、激光柱、喷泉和舞蹈交相辉映,奢华程度直逼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政府炫耀中国活力的冲动无法遏制。对很多人来说,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炫耀是要让中国模式赢得全世界的羡慕。
这种所谓的发展模式赢得了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倾慕者,耗资巨大的世博会象征了这种模式。美国民意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去年有85%的尼日利亚人对中国示善意(2008年为79%),在美国这一数字从2008年的39%提高到去年的50%,日本从14%提高到26%。中国组织规模空前的世博会的能力,包括上海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巨大飞跃,以及最大程度避免了民主国家那种(对重大决策)争论不休的通病,这些都组成了中国模式耀眼的光环。
中国模式(或者说“北京共识”,2004年美国学者乔舒亚·库珀·雷默在论述“华盛顿共识”衰落时提出的概念)是否存在?如果存在,该如何定义?谈论这个概念是否明智?对上述问题中国国内的学者和官员们意见不一。共产党不好意思声称其他国家可以照搬这一模式。近期,官方网站普遍提及了香港《大公报》的一篇文章,文章称世博会是“中国模式的展台”。但中国领导人回避了这个说法,在公开场合提及世博会时更有意淡化中国中心论。
“中国让西方越来越小”
中国出版业则不然,出版商最近数月凭着国内关于中国模式概念(一般包括一党专政、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核心作用这些要素)争论的急剧升温大赚了一笔。去年11月一家着名的党内出版社出版了一本630页的大部头着作《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今年1月又出版了一本比较内敛的《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另一本以中国模式为主题的书于4月上架,满怀热情的作者包括前宣传部门高层官员赵启正和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
西方出版社对中国持续飞速发展的兴趣有过之而无不及,最近出版的相关着作来自美国学者斯蒂芬·哈尔珀的《北京共识:中国的专制模式将如何主导21世纪》。哈尔珀曾数次在共和党政府中任职,他认为“全球化让世界越来越小,而中国则(通过悄悄削弱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力)让西方越来越小”。
尽管中国在走向资本主义的同时维持了专制体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关于新选项的广告牌” ,但哈尔珀却把共产党领导人描述为对中国失去控制、陷入混乱、非常恐惧。他表示,这种恐惧正是中国令人担忧的外部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按前文观点,共产党的统治依赖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依赖那些不友好国家的资源支持。非洲政治家们实际上很少提及遵从“北京共识” ,但他们对中国不附带西方国家那种政治和人权说教的经济援助很满意。
这种恐惧同样使中国领导人不愿意过分强调中国模式。他们敏锐地意识到,美国对任何关于自己在国家力量和意识形态方面出现竞争对手的说法都很敏感,而同美国发生冲突会彻底破坏中国的经济增长。
世博会:软实力的竞争
2003年,中国官员开始提到国家的“和平崛起” ,但考虑到“崛起”这个字眼可能会引起浮躁的美国人的担心,几个月后就放弃了这种说法。赵启正在文章中表示,相对于“中国模式” ,他认为“中国案例”更正确。中共资深理论家李君如则表示中国模式的说法“很危险” ,因为可能导致自我满足,盲目乐观,从而削弱继续深化改革的动力。
一些中国人哀叹这些假设已经变成了事实。美国卡特中心的刘亚伟上月在文章中写道,中国学者努力促进建立一个中国模式的想法已经变得“如此热切和富有成效” ,而政治体制改革已经被“抛在脑后”。
中国领导人对于“天下大乱”的担心表明他们对自己是否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并不确定。提出一种既定模式将使威胁稳定的问题变得非常危险,从环境破坏到腐败猖獗,以及巨大的贫富差距。
一位西方外交官引用约瑟夫·奈创造的软实力这个着名概念,把世博会描述为“软实力的竞争”。但如果中国软实力的冉冉升起伴随着美国软实力的徐徐落下——就像很多中国评论员写的那样——那么10月31日结束的世博会将很难体现出来。诚然,中国成功地说服创纪录数量的国家参加世博会,但实际参观人数远低于组织方预期。而且,美国馆门前等候参观的队伍几乎是最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