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在北自辽宁,南到广东的沿海一带,先后发掘出许多贝壳堆成的“长堤”或“小山头”,人们叫它贝堤或贝丘。大的贝堤,长达500多米,宽约300米,高约1米。圆形的贝丘,直径可达几百米,高达3米多。在贝丘里,还发现了古老的陶器、骨器和用石头做的箭头、网坠和鱼钩。在山东省大汶口的贝丘里,还发现了海产的鳓鱼、黑鲷鱼的骨头和成堆的鱼鳞。
这些贝丘或贝堤是怎么来的呢?
这些贝壳堆形成的年代已很久远,大约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这是生活在沿海的先民们留下的遗迹,考古学家称它们为“贝丘遗址”。
那时候还没有文字,幸好先民们为我们留下了这些“贝壳堆”,它们成了了解那时情况的“钥匙”。现在,就让我们用这把“钥匙”,打开历史的大门,去看看我们的先人是怎样生活的吧!
那时,人们没有衣服穿,光着身体,披头散发,过着群居生活。经过长期观察,他们发现海水每天涨落。在落潮的时候,他们拿着陶罐和石刀,跑到海滩,拾蛤蜊,抠牡蛎,捉螃蟹,甚至还能捉到鲍鱼。鲍鱼可不好捉,它用有力的吸盘将自己紧贴在礁石上,只有趁它不备,突然把它抓起来。为然让它察觉了,有了准备,鲍鱼就誓与礁石共存亡。你就是打碎鱼的壳,也甭想把它抓进来。而那时,我们的先人已经能捉到狡猾的鲍鱼了。
先民们把采到的贝类、虾蟹和海藻拿回住地,用陶罐煮熟,大家平等分享。剩下的贝壳堆放在一边,时间久了,越堆越多,就成了我们前面提到的贝堤或贝丘了。
那时的人们不但能吃到海贝,还能坐着独木舟,到浅海去捕鱼。吃完了鱼肉,顺手把鱼骨和贝壳扔在一起。有时一不小心,就把石网坠、箭头和鱼钩也丢进贝壳堆里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贝丘里面的东西。
被誉为“海岛第一村”的我们舟山市马岙是著名的“海上文物之乡”,在唐家墩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蛏子、魁蚶等贝壳堆积物,以及用熟土堆积的土墩。可以想见,当年,这些土墩像一座座小型的人工半岛我,散布在海湾的滩涂上,先民们就在这里居住生活。这种独具海岛特色的原始村落的形成动因是什么呢?考古学家指出:一是有利于避开凶猛野兽的攻击,二是便于捕获食物,他们可以在家门口附近的浅海滩涂上就能捕获丰富的贝类食物和随潮而来的海鱼。这些发现说明了渔捞经济在原始人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说明了原始人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对海岛特殊地理环境作出了积极的适应。
在北京周口店的山硕洞人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从墓穴里找到了磨有小孔的海贝壳。这说明,在1.8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能吃到海贝了。那时人们拾到一些海贝,吃了后感到味道很好,剩下的贝壳因为光彩夺目,就留下来作装饰品。他们在贝壳上打磨出小孔,再用野藤的蔓,把它们串在一起,做成一条漂亮的贝壳“项链”,挂在脖子上打扮自己。
我国的商代,已经用贝壳作货币,用它换回自己需要的瓜果和粮食。在我国的汉字中,凡用“贝”作偏旁的字,如财、货、赔、贩、购、赚、贵、贱、贷、贿、赂等等,大都是反映了物品的价值和交易。这是印刻在我国古代货币上的海洋“痕迹”。
所有这一切,都在说明,海洋不仅孕育了人类的生命,还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保障。海洋和人类的关系多么的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