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我国发展的战略关系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5-05-21 04:04:08 

一、海洋与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

海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首先打开的是海上大门,成功地建立了 5 个经济特区,确立了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沿海开放带,打破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彼此分隔,使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之中,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沿海地区用占全国 13% 的土地,养育了 40% 的人口,创造了 60% 的产值,这得益于海洋是显而易见的。沿海地区依靠其海洋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发展海洋经济和海岸带区域经济,使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诀,外向度最高、最有活力的地区。

沿海地区的经济具有开放性和带动性的特点,海洋经济产业具有渗透力强、辐射面宽的特点。利用这些待点,可以优化沿海与内陆之间的资源配置,带动内地经济发展,从而加快海陆一体化建设步伐。我国的几个较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如长江大走廊战略、亚欧大陆桥战略等都以沿海作为发展龙头,没有亚欧大陆桥的海上桥头堡,大陆桥就失去了意义;没有上海作为龙头,也就谈不上长江大走廊战略。

发展海洋经济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21 世纪,资源问题将困扰整个世界。我国陆地自然资源人均量低于世界水平,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仅 0.002 平方公里,远低于世界人均 0.3 平方公里的水平。人均耕地只有 1 亩多一点,有的地区已下降到不定 0.7 亩,降到了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 0.79 亩以下,全国淡水资原总量年均为 28000 亿立方米,居世界第 6 位,但人均占有量为世界水平的 l/4,进入 21 世纪,和国民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 45 种主要矿产将有一半不能满足需要。已探明的陆地油气资源再过几十年也近于枯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矛盾将越来越突出,而海洋是个巨大的资源宝库,蕴藏着丰富的生物、油气、能源、旅游、矿产、淡水等资源,海洋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和广阔的活动空间。

我国濒临的海域面积约 472.7 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达 18000 多公里;有 500 平方米以上岛屿 7371 个,岛屿岸线长 1400O 多公里;有滩涂面积 2.17 万平方公里,领海和内海面积 38.8 万平方公里,按照《公约》有关规定和我国政府的主张。我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包括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面积约 300 万平方公里,并具有分享国际海底资源及和平利用极地区域的权利,我国近海鱼场总面积为 281 万平方公里,海洋生物已鉴定的种类达 2 万多种,其中鱼类占世界总数的 14%(3023 种),浅海和滩涂总面积达 14.6 万平方公里,我国有 5000 多公里的基岩海岸,有 150 多个面积大于 10 平万公里的海湾。沿海可供选择建设中级以上泊位的港址计 160 多处。我国海域的石油资原量为 450 多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为 14 万亿立方米。近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很大,分别占总量的 l/3 左右。沿海有宜盐土地及滩涂资源约 0.84 万平方公里,高浓度的地下卤水总净储量为 74 亿立方米,含盐量为 6.46 亿吨,含氯化钾 0.15 亿吨,这些卤水资源储层浅、易开采,是制盐及盐化工的理想原料。海滨砂矿种类繁多,达 65 种。目前已探明具有工业储量的砂矿有:锆石、锡石、独居石、钛铁矿、磷亿矿、铬铁旷、磁铁矿。金红石、石英砂、砂金和金刚石等。海滨砂矿累计探明储量为 15.27 亿吨。我国沿海可开发的潮汐能资源丰富,计有 424 处坝址,测算总装机容量为 2180 万千瓦,沿岸波浪能资源理论平均功率为 1280 万千瓦,据对我国沿岸 130 个水道的统计,潮流能的埋论平均功率为 1390 万千瓦。南海和台湾以东海域有直富的海洋热能。我国自 70 年代以来,对太平洋东北部海在资原进行多次勘查,在北纬 7 度 -18 度、西径 138 度 -157 度的范围内圈出了 30 万平方公里的申请矿区,1991 年已获得国际海底管理局筹委会批准,其中 15 万平方公里的矿区作为我国的开辞区,其余 15 万平方公里作为国际海底营理局的保留区。

我国沿海地带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具备“阳光、沙滩、海水、空气、绿色”五个旅游资原基本要素,旅游资原种类繁多,数量丰富,据初步调查,我国有滨海旅游景点 1500 多处,滨海沙滩 100 多处,其中最重要的有国务院公布的 16 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5 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30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 7 处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海洋资源开发速度加快,80 年代海洋经济每年平均以 17% 的速度增长,90 年代以每年 20% 的速度递增,预计到 2000 年,海洋产业产值将达到 5000 亿元左右,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仍可保持在 20% 左右,将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对 2l 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将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作出重大贡献。

二、海洋与解决吃饭问题的战略关系

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这是一个时期来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热门话题。美国著名的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 . 布朗,1994 年以来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了“未来世界粮食观”及“未来中国粮食观”,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 1995 年世界农经界的议论焦点。布朗称,中国粮食问题的原因在于需求和供应两方面。需求方面,一则人口基数太大,并还在继续增长中;二则自改革以来,经济一直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主变化,鸡蛋、家禽、猪肉、啤酒的人均消费量剧增,而这些食品的生产都消耗大量粮食。布朗预测,如果中国的人均粮食年消耗量从目前的接近 300 公斤增加到 2030 年的 400 公斤,那么,到时候就需要进口大约 3.69 亿吨粮食。布朗关于中国粮食的分折是否准确且不评论,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人多地少、粮食供求矛盾的确存在且越来越突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需求量急剧增加,导致耕地资源流失严重,加剧了我国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从人均耕地面积看,建国初期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大约为 2.7 亩,从 1978 年到 1994 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 6880 万亩,而人口增加了 2.3 亿;人均耕地面积从 1.55 亩减少到 1.19 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1/4,全国有 1/3 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耕地不足 l 亩,其中广东、福建、浙江人均耕地在 0.6 亩左右,已经低于日本人均 0.7 的水平。

从增加产品的有效供给来看,今后面临的压力是很大的,一是人口的增长不可逆转。到 2000 年,中中总口将超过 13 亿人,按 90 年代初期人均口粮消费水平计算,仅人口增加,“九五”时期口粮就需增加 2300 万吨,二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不可逆转。随着今后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对肉类的需求会日益增长,对饲料粮的供给将造成巨大压力,三是今后耕地面积的减少难以逆转。据估计,1995 年 -2000 年,耕地将减少 1800 万亩。显然,我国要在十分有限的耕地上,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困难会越来越大。四是我国粮食单产的增幅正在下降。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增加粮食生产的关键在于提高单产,但这方面也不乐观,1977 年 -1984 年,单产年增幅为 7.1%。1984 年 - 1990 年,年均增幅为 1.8%,而 1990 年 - 1995 年,年均增幅只有 0.7%。五是农产品价格日益逼近世界农产品价格,依靠提价来刺激农业生产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

中国靠占世界 7% 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 的人口。这方面固然说明了中国农业的成就,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耕地负担的沉重。如果仍然局限在这 7% 的耕地上,中国日渐减少的耕地还能支撑多久?我们为什么不开阔视野,看到我们巨大的海洋潜力,让广袤的海洋奉献海洋食品,也来承担一份陆地粮食压力的重担呢。海洋与陆地是同等重要的食物生产基地。海洋中含有储量丰富的食物资源。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71%,据有关专家测算,全球海洋每年的初级生产力约为 1350 亿吨有机碳,整个地球生物生产力的 88% 来自海洋。海洋可提供的食物,要比陆地全部可耕地提供的食物多上千倍。据有关资料介绍,海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 30 亿吨水产品(鱼类、贝类、藻类、虾蟹类),能满足 300 亿人的蛋白质需要,目前开发的仅 l 亿多吨。

海洋不仅可提供大量的食物,而且海洋提供的食物是高质量的食物。增加海产品产量对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提高生活水平有重要作用。据有关资料介绍,日本和我国台湾省每年人均直接消费粮食都只有 90 多公斤,但人均消费水产品却很高,日本高达 80 公斤,而我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只有 20.5 公斤。据统计,全国有适宜养殖的浅海滩涂 3900 万亩,目前仅利用 l / 4;近海、外海和远洋渔业也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合理开发利用这些不与粮食争地、又不与畜牧争草的渔业资源,提高其生产水平,是开拓新的农业资源、增加食物总量、减少粮食的直接消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措施。总之,2l 世纪解决国内的粮食问题离不开海洋,发展节粮、节地型的渔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耕海牧渔,发展远洋渔业,建设海上“菜篮子”工程,走海洋牧场化道路以及实施海洋药物、海洋保健食品开发的蓝色工程应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解决人多地少,解决吃饭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战略工程。

三、海洋与解决人口问题的战略关系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状况是衡量其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重要尺度,同时也是直接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和政权是否稳固的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的人口大国,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未来的 15 年间,我国每年将增加劳动人口 6O0 万左右。目前农村有 1.2 亿左右的剩余劳力,到本世纪末,剩余劳力将增至 1.8 亿左右,2010 年可能接近 3 亿。

总之,21 世纪我国就业压力十分沉重,而 2l 世纪,充分利用海岸带的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加速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能提供相当大的就业机会,提供广阔的生活和生产空间,可有效地缓解人口增长、劳动力过剩带来的就业压力。

首先,海洋产业的迅猛发展,必将是 21 世纪吸引和安排劳动力的战略途径。以山东为例,目前全省仅开发了 300 多万亩浅海滩涂,占可开发利用的 1/5,即已直接安排产业劳力 100 多万人(如果加上间接劳动力,数量更大),全国算起来则是一个庞大的就业数字。随着 2l 世纪中国大规模开发海洋,海水增养殖业,远洋渔业、海洋食品工业、海洋药物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水淡化工业、海洋能工业、海洋油气工业、海洋采矿业、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和机械制造业、海洋建筑业以及围绕海洋产业发展起来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等几十个行业将得到迅猛发展。一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及贫困地区的人口必将涌向海洋,汇聚成一支庞大的中国海洋产业大军,成百川归海之势。使 21 世纪中国为就业压力得到缓解。其次,从人口分布居住的角空看,全世界经济。社会和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多位于沿海地区,世界 60% 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 100 公里的沿海地区内。而目前我国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居住人口占全国的 40%(含沿海省超过海岸带 100 公里居住人口)。到 2l 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即 50-60% 的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将达到每平方公里 500-800 人,全国 1800O 公里的海岸钱上会出现 500 个左右不同规模的城市和港口经济区(现在中等以上城市只有 25 个),届时,距海岸带 100 公里的居住人口将达到 8 亿 - 9.6 亿以上,海洋将使沿海形成城市化经济、社会和文化发达地带,为 2l 世纪人口居住和劳动力就业开辟新门路。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