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加强渤海三角区域经济聚合与区域合作的研究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5-05-21 04:05:19 

渤海三角地区(系指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已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中国第三大经济增长区域或现代化高地。在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经历区域经济一体化整合的带动下,渤海三角区经济圈的一体化整合也提上日程。密切关注渤海三角地区经济聚合的态势,扬长避短,促进发展,是摆在山东省面前的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深远影响的大课题。

一、渤海三角地区经济聚合与区域合作是我国经济梯度推进的必然趋势

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潮流,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区域性实践。建立在地缘经济或地缘政治基础上的一体化发展,由于其具有优势互补、成本降低、聚合效应和整体福利提高的特点,促进了国际间以及国内区域间的一体化加速发展。由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全球化,因此区域越聚越大是发展趋势。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体化加速发展的特征,区域范围呈扩大之势。我国沿海大区域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先后出现了两次浪潮: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第二次是90年代长三角经济区的发展。跨入21世纪以后,我国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掀起经济区和城市群整合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的条件已经成熟。在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全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从我国沿海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在大珠三角、大长三角更加协调发展以后,充分利用日本、韩国的产业转移和一切国际有利条件,加快环渤海和东北亚经济圈中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即渤海三角区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是新的趋势和新的方向。

对于渤海三角区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国内学术界已进行了长期的研究。l986年环渤海经济区成立以来,经济合作的研究一直有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990年启动了相关课题的研究。近几年来,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也专门立题开展研究。近来,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又提出该地区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大高地,应当加快区域现代化建设的研究。这些研究都在加深人们对这一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认识,并不断地影响国家决策。这些动向应当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

二、山东省发展面临渤海三角区经济聚合的挑战

渤海三角区经济圈,是从全国、东北亚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太平洋经济圈的更大视角提出来的。自然地理和行政单元涵盖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省市的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北京和天津居中心位置,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是两翼。渤海三角区经济圈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有漫长的渤、黄海海岸线,海洋资源、区位优势突出,港口星罗棋布,有天津、大连、青岛等大开放港口,并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科技、旅游、经济资源,沿海分布着众多的城市,产业和人口集聚。该区域的三大板块虽然有些松散,但基本具备了形成大区域城市群和经济圈所必需的发展条件和地理区位优势。该区域GDP已超过3万亿元,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渤海三角区经济圈加快聚合步伐走上一体化发展道路,使山东发展在资源互补、产业关联、经济开放和主体地位等众多方面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挑战。现阶段渤海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因素是物质资本(资源和基础)、知识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该地区有3个基本的经济板块,一是京津冀,科技优势较为明显;二是山东半岛,农业、工业基础与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较明显;三是辽东半岛,工业制造基础有传统的优势。渤海三角地区客观存在的这种生产要素结构差异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为整合资源、实施协作、互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互补可以形成集聚效应或乘数效应,但也会引起板块一般优势的丧失。这是在经济聚合中需要正确面对的必然现象。

二是产业体系高级化的挑战。渤海三角地区的发展从总体上判断,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并逐步向后工业化社会发展。这一关键时期的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产业体系正在产生新的变革。其中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升高,产业内涵也有了新的提升。特别是在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产业结构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渤海三角地区走一体化之路,必然按照产业关联的规律在信息化带动下实现传统产业体系的变革,这就必然会对山东的传统产业体系产生较大的冲击。

三是经济开放度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是开放的,必须靠通过与外界的信息、能量交换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开放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产业结构和经济特征呈低水平,是低层次的开放;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深层次的开放。只有谋求深层次的开放,才能争取主动。渤海三角地区实现经济聚合,必然要求改变原有的限制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度性因素,必然要求扩大开放度,逐步淘汰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这也会对山东产生重要影响。

四是龙头地位的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体化发展会使原有资源集聚与扩散空间格局重组,原有的“核心一边缘”结构转变为新的“核心一边缘”结构,导致原有网络系统的变化。在信息化条件下,进入知识经济门槛早或后劲足的区域,它的发展速度将会越来越快,呈加速发展,最终确立其所处枢纽和主干信息节点的地位。凡是跟不上信息化潮流的区域,则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当前,山东省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实力最大,GDP占环渤海地区的40%多,龙头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今后如何巩固这种地位,防止边缘化,是进入经济聚合后的最大机遇和挑战。

三、加强渤海山角地区经济聚合作与合作研究促进山东更快发展的建议

1.更新思想观念,在经济聚合中寻求经济互补

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山东半岛已经形成了优越于京津冀和辽东半岛的经济体系和结构,经济总量显示出龙头地位。当龙头不当附庸的思想也就在人们头脑中普遍存在着。这种争当一流、不甘落后的思想是对的,但要同时看到,经济聚合是开放经济的必然趋势,区域经济要提升,必须利用一切资源促进经济互补。山东省虽然经济总量大,但人均并不多,经济质量也不高。2002年以来,虽然提出了半岛城市群、制造业基地、生态省、县域经济和沿海加快发展等重大思路,勾勒了建设强省的框架,但还必须借助外力,在更大范围内实行经济开放和融合才能加快发展。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金融中心,有奥运题材,东北已经启动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山东经济要有活力,必须借助这两大板块的助推力量。所以,要改变万事不求人的思想禁锢,打破三大板块互不说话、联系不紧密的局面,加快经济的开放和重组。渤海三角经济区域一体化,也不影响山东与长三角等区域的经济联系。只要有利于发展,寻求与长三角和内陆地区的经济互补也是开放型经济的应有之义。这就是说,山东省在区域聚合中,要很好地利用周边的所有有利条件宋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

2.加强调查研究,探索经济聚合规律与趋势

为了谋求聚合中的双赢和多赢,必须切实掌握渤海三角地区各经济板块的经济现状、产业布局、资源优势、投资环境等基本情况。这是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的重要前提条件。知彼还要知己,对山东省自身的优势、劣势也要摸清家底,同时要做好比较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借助一体化的活力和潜能助推山东省的变革,并对山东省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由此,建议成立由专家、官员结合的课题组,对此作深入研究,形成报告和建议,供决策者参考。        

3.发挥独占优势,构建核心竞争力

在渤海三角区的经济聚合发展中,要使山东省的龙头地位不丧失,关键是发挥好山东省的独占优势,构建核心竞争力。要认真区分比较优势的独占性和非独占性。不具有独占性的比较优势,容易受到其他板块的竞争挤压,会在动态中发生转化。只要山东省注意在独占优势的基础上构建有特色的新型产业体系,就能保持核心竞争力。

4.加强经济技术合作,谋求聚合效应

在渤海三角区经济聚合发展中,注重资源优化配置,实施多方面合作,就可以取得更大的聚合经济性。聚合经济性包括的内容很多,含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外部经济性、生态经济性和循环经济性等。要努力促使山东省的有限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出最大效益,形成聚合经济性。要注意产业对接,要搞好三个整合:资源整合、产业整合、企业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整体优势,形成三龙共舞、协调推进的局面,强化作为全国第三经济增长极的功能和作用。

5.探讨有效的组织与制度机制,以协调机制应对竞争

实现区域经济聚合与合作,必须要有体制上的保证和制度安排的配合。组织性、制度性是一体化的重要特征。既然渤海三角区域一体化在中国沿海现代化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那么,就要认真研究有效的组织与制度机制问题。从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以及国家之间的一体化(欧盟、北美)发展来看,区域协调机制能否协调区域间的竞争问题,是难点。山东省要在渤海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取得主动权,必须前瞻性地探讨竞争中的协调、协调机制中的竞争问题。这也是区域经济整合中的大课题。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