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设“海上中国”构想的可行性
(一)具备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从国际环境看,“冷战”已经结束,世界进入多极化,和平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仍是世界的主旋律,各国都在谋求发展。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世界海洋开发的大潮正向我扑面而来,为我们实施建设“海上中国”的构想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内部环境看,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法制,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国家政局稳定,民族和睦团结,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发展海洋经济,1992年7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山东靠海,还要注重发展海洋经济。……要看到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远景,看到资源的争夺很可能成为未来国际问的一场激烈的斗争”。1994年在国家海洋局建局30周年之际,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分别题词“振兴海业,繁荣经济”、“管好用好海洋,振兴沿海经济”,这对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些都为建设”海上中国”构想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二)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我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千米土地的陆上大国,也是一个拥有300多万平方千米海洋国土的海洋大国。我国背靠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面临世界最大的太平洋。从垒球经济发展来看,当今世界经济技术中心正由大西洋向太平洋地区转移。
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说:“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结束了。大西洋时代正处在开发的顶峰,势必很快就要耗尽它所控制的资源。惟有太平洋时代,这个注定成为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时代,仅仅初露曙光。”
太平洋地区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最繁荣的地区,“21世纪是太平洋时代”的呼声越来越高。1966年,日本的小岛清教授首先提出了“太平洋共同体”的构想。目前,日本正以举国一致的姿态,迎接太平洋时代的到来。l966年7月,美国总统约翰逊发表了《太平洋国家宣言》,强调美国作为一个太平洋国家在亚太经济圈中的作用。1984年里根总统在访华前夕也发表谈话,认为“整个太平洋盆地将是世界的未来”。l993年克林顿总统又提出了“新太平洋共同体”的主张。韩国、东盟各国、澳大利亚以及我国乃至几乎所有环太平洋国家,都对“太平洋时代”的观点持积极的认同态度。此外,作为非太平洋经济圈的欧洲,对“太平洋时代”的问题也日益重视。近l0年来,不仅亚洲“四小龙”和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太平洋沿岸一些大国经济发展也十分引人注目。目前日本已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美国的经济技术由大西洋沿岸向太平洋沿岸转移;俄罗斯正着手大规模开发远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尤其是美国对太平洋地区贸易额的增长速度,早已大大超过了对西欧的增长速度。一些国家正在把太平洋地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市场最大的经济合作区。
我国沿海的省、市、区正处于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太平洋西岸这一最有利的地理位置,这对发展我国海洋区域经济来说是十分有利的。过去的几十年里,依赖海洋的优越区位,产生并繁荣了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科技文化,使沿海成为全国一、二、三产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从全国来看,沿海地带的土地面积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l3%,养育的人口却占总人口的40%,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占60%。今后,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沿海地区还将会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我国沿海南北跨度大,相距4 000余千米。分处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大气候带,气温、降雨量等环境要素南北差异大,使我国资源种类丰富多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我国海域辽阔,近海渔场总面积为281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耕地面积的2倍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渔场之一。近海海洋生物有3 000余种,其中鱼类1 694种,甲壳类940种,头足类92种,其他种类300多种。我国浅海滩涂面积达l4.6万平方千米,其中潮下带浅海面积为l2.4万平方千米,滩涂面积为2.2万平方千米。浅海滩涂生物资源共有2 257种,其中重要的增养殖生物资源238种。我国潮间带生物有l 500余种,其中软体动物有500余种,甲壳动物有300余种,藻类有350种。潮间带有如此高的生物生产量,对发展海水增养殖极为有利。
我国有基岩海岸带5 000多平方千米,占我国大陆岸线总长度的l/4以上,这类海岸特征是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深入陆地的港口众多,宜选为大中型港址。我国有淤泥质海岸4 000千米,其中大河河口岸段常有一些掩护深水岸段和深水河槽,可建大中型港,不少砾质海岸呈零星分布,可建中小型港口。我国沿岸有160多个大于l0平方千米的海湾,l0多个大中河口,深水岸段总长达400多千米,绝大多数地区常年不冻。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沿海可供选择中级泊位以上的港址达l64处之多。另外,我国还有众多的岛屿,从行政建制上分,省一级建制的海岛有2个,县级有18个,海岛乡镇有190多个,这些岛屿有不少良好的锚地,港湾深阔,地处世界航道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经济地位。众多的岛屿拓宽了海洋空间,是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柱之一。
我国海上油气资源、海水资源、滨海砂矿资源蕴藏也比较丰富。经过30年的勘探调查,近海有油气远景的可勘探面积为60多万平方千米,近海大陆架石油资源量约为255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l3.98亿立方米。我国有宜盐滩涂资源0.84万平方千米,另外,渤海湾等沿岸滨海平原还分布着大量高浓度的地下卤水资源,其中莱州湾地区分布约l 567平方千米,卤水总净储量为74亿立方米,含盐量6.46亿吨,含氯化钾0.15亿吨。我国滨海砂矿储量为15.3亿吨,其中金属矿239万吨,非金属矿15.12亿吨。
我国海岸风光起伏多变,奇礁异石众多,海中岛屿星罗棋布,海岸曲折,岬湾相间,湾内多是沙质海滩,滨海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有滨海旅游景点1 500多处,海滨沙滩100多处,其中有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l3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5处国家海岸带自然保护区,这些众多的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加上所具备的“阳光、沙滩、海水、空气、绿色”5个旅游资源的基本要素,形成了我国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3种不同类型的多姿多彩的滨海旅游资源。
(四)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条件
沿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对外经济合作的窗口。进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对外开放比内陆面宽、速度快。从1980年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个经济特区开始,继而于1984年从北到南开放了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相继建立了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上海浦东开放开发区。还先后开辟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5个经济开放区,到l988年又建立了海南省大经济特区。从而使沿海地带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开放地带。
我国沿海地带经济发达。占海岸线的地区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9%,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2.9%,而其工农业总产值却占全国的24.5%,其中工业产值占全国的38.1%,每平方千米工农业产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2倍,出口贸易额占全国的90%以上。1990年沿海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 941元,人均国民收入达2 337元,两者均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9倍。沿海地带经济在全国经济地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海岸带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最密集的地区,特别是海洋科技机构和海洋科技人员多而集中,是开发海洋经济的重要力量。我国沿海省(市、区)县以上部门属全民所有制独立研究与开发的机构占全国的48%,科学家、工程师占全国的60%,高等院校占全国的48%,人口中大学毕业生占全国的54%。尤其是全国海洋科学技术基本上是集中在海岸带地区,成为全国海洋研究开发的基地和海洋教育发展的中心。
(五)具有良好的开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我国海洋产业无论是传统的渔业、盐业、运输业,还是新兴的海洋石油、滨海旅游业等都呈现出迅猛发展势头,初步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基础较好的海洋产业体系。1994年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已达1 400亿元。尤为可喜的是沿海省市的海洋意识普遍增强,竞相开发海洋,纷纷出台一些大动作、大举措,出现了“群龙闹海”的局面。
早在1986年,辽宁省就提出建设“海上辽宁”的战略设想,但在当时没有引起大的反响。
1991年3月,在山东省水产工作会议上,省政府领导提出了要把建设“海上山东”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来对待,把山东半岛建设成全国最大的海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同年4月,省政府领导在山东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报告中对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设想做了高度概括和完整表述:“山东省海岸线长达3 000多千米,占全国的l/6,近海面积17万平方千米,比陆地面积还大;山东又是全国海洋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最集中的地方。大力开发海洋资源是振兴山东经济的重要内容。要提高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意识,贯彻陆海并举的方针,保护近海生物资源。加强海水增养殖、海洋捕捞、海洋化工、海洋能源、海洋矿产、海洋交通的研究开发。近海重点开发利用l 980万亩(1亩=666.7平方米)浅海滩涂,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步实现‘陆上一个山东、海上一个山东’的战略设想”。随后,山东省委、省政府又把建设“海上山东”和黄河三角洲开发列为山东两大跨世纪工程。“海上山东”战略的提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海上山东”被国外新闻媒介译作“山东在海上再造一个山东”。建设“海上山东”战略,促进和推动了我国沿海海洋经济的发展。
1993年以来,沿海所有省、区、市都提出了自己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海南在建省时就提出:“以海兴岛、建设海洋大省”的战略。广西l992年提出了“蓝色计划”,按照中央的部署正在把北部湾建成大西南的出海通道。广东l993年提出了发展海洋产业的构想,在重点开发海洋渔业资源的同时,加快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和岛屿的建设,以弥补广东陆地资源的不足。福建继提出“山海经”之后,又明确提出福建不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而是“六水三山一分田”,全省掀起了各行各业共建“海上田园”的热潮。浙江在1993年制定的“海洋开发纲要”中指出,“海洋是浙江的希望”。江苏也早就发出向“海洋进军”、“向滩涂要宝”的号召。上海市海岸线很短,他们提出以沿海区位优势带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把浦东开发和海洋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河北提出“立体开发海洋”的设想和“陆海经济齐抓”的战略。天津1993年也提出加快海洋开发,使海洋经济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的想法。值得一提的是,吉林没有海岸线,他们主动请求图们江的出海权,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了图们江地区设跨国经济特区和开发图们江的设想,并且得到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的认可。即使远离海边的北京,也与河北的唐山联营,扩建唐山港,寻求自己的出海口。总之,当前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把海洋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已经成为沿海地方政府的共识,并把它列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加紧制定自己的规划并正在付诸实施。一场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风暴正在全国刮起。
传统产业不断地上新台阶,一些新兴海洋产业迅猛发展,如海洋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1992年海洋石油总量达到380万吨,1993年突破500万吨。海洋旅游业也在全国沿海全面展开。另外,海水增养殖业、海洋药物工业,都以强劲势头在全国各地铺展开来。可以说,现在的海洋开发已经从传统开发为主向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相结合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