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海卖出“金蛤窝”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2014-06-08 14:57:47 
“我这片海里的贝类品种达30多种。其中,蛤类7种以上,螺类10种以上……”望着去年刚竞拍得到使用权的3万亩海域,山东东营通和水产有限公司老板常守臣充满了自豪感。他欣喜地说:今年5月份,他在这片海域已采捕文蛤20余吨,创产值130余万元。

5月30日上午,笔者在位于河口区新户乡的这片养殖场看到,水面宽阔,帆船点点,一派生机盎然。据介绍,该公司拥有6.8万亩浅海海域使用权,另外的3.8万亩是租赁承包的。几年来,公司向养殖区内投放文蛤苗400多吨、青蛤苗50余吨、硬壳蛤苗100余吨,其他贝类苗种若干。去年,该公司产出各种蛤螺6750吨,收入达到400余万元,所产的“金河口”文蛤远销日本。

河口区海岸线全长254.37公里,滩涂总面积97万亩,是国内重要的贝类产区。由于过去长期处于开发无度、利用无序、使用无偿的“三无状态”,贝类资源日益枯竭,到上世纪90年代,百姓的餐桌上已难觅当地贝类海鲜。

为恢复海域贝类资源,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河口区在全省率先推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把海域使用权承包给当地养殖大户。一时间,寂寞的大海热闹起来。大家纷纷投苗放养,进行浅海增养殖。几年间,海域逐渐形成了有度开发、有序利用、有偿使用的“三有”局面,贝类资源得到恢复。2004年12月,该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位于挑河以西新兴公司养殖场以东两宗共计2万亩海域的使用权进行首次公开拍卖。去年,该区又划出8.9万亩海域,进行第二次拍卖。目前,全区已通过采取招标、拍卖和租赁承包等方式,出让海域使用权25万余亩。

“卖”海不但让养殖户们得到了实惠,更让近海资源得到更好的养护。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拍卖海域内的贝类资源已增长了十几倍,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蛤窝”。

2006年6月20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