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莫让港珠澳大桥建设成中华白海豚之殇

来源:珠海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05-21 00:53:21 

去年7月市博物馆举行了中华白海豚展。本报记者刘媚摄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说一千道一万,其实只要大家把这片海域当做自己家,该安静的安静,该打包带走的带走,该处理的处理,就行了。保护好白海豚,子孙万代都会感谢你们!”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邹世春朝台下合十致意。

这是一堂特殊的讲课。3月25日,第一期中华白海豚保护培训班在中大珠海校区举行。听课的“学生”们,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据了解,今年以来就有3头白海豚在珠江口搁浅死亡,去年全年死亡数为25头。而大桥工程穿越保护区的核心区,而每年的48月,又是白海豚的繁殖高峰季节。在如火如荼施工之际,如何保护好这个“水上大熊猫”,成为共同的关切。

今年有3头白海豚搁浅死亡

宏伟的港珠澳大桥举世瞩目,但不容忽视的是,大桥工程对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珠海市生物学会受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委托,开设了当天的培训班。

学会理事长龙天澄介绍说,大桥穿越保护区的核心区约9公里,缓冲区约5 .5公里,实验区约3 .5公里,工程需兴建近500个桥墩,直接占用核心区建设东西两隧道人工岛及海底隧道,将会永久占用一部分自然保护区的海床,直接令白海豚失去一些重要的栖息地。

在大桥开工之前,白海豚的生存现状就不容乐观。据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加林透露,2003年至2009年,珠江口白海豚搁浅、死亡案件为103件,其中发生在广东的37件、香港的63件、澳门的3件,拯救活体3头。中山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吴玉萍则透露,今年以来,便有3头白海豚搁浅死亡。

学界分析认为,造成珠江口中华白海豚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水下障碍物,如渔网、防鲨网、防护网、木桩等,导致白海豚身陷迷宫或被障碍物缠绕,长时间不能浮出水面,窒息而亡;水下爆破或船只撞击,直接导致白海豚伤亡;环境条件恶化,污染的水源,导致白海豚摄食困难;食物的数量和质量下降,白海豚长期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因患病、感染各种病菌和寄生虫而死亡的案例不断增加;恶劣海况,如大风、大浪、暴雨、水体浑浊、大量噪音、海岸线剧烈变化等,均可造成幼豚与母豚分离而饿死,造成白海豚受伤患病;部分白海豚迷失方向,冲上或卷上海岸搁浅死亡,甚至个别白海豚自杀。

专家忧施工可能造成“毁灭性打击”

自从去年12月大桥正式动工以来,外界对于白海豚保护的关切日益升温。龙天澄忧心忡忡:“大桥的建设施工,可能造成珠江口中华白海豚死亡率上升,甚至彻底破坏白海豚的栖息地,对白海豚种群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在他看来,大桥施工期间,对于脆弱的白海豚来说,简直是“危机四伏”。他说,大桥工程在施工期间的水下爆破、撞击式打桩、钻孔、挖掘、船只往来等噪音,会对白海豚带来直接的伤害。因为白海豚的视觉功能不发达,主要依赖声波来探测周围环境及与同伴沟通。施工噪音和船舶机械噪音易干扰中华白海豚的回声定位系统,影响其传递讯息、觅食,甚至影响其对威胁对象的准确判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48月份是白海豚繁殖哺幼的高峰季节,此时的噪音滋扰对其影响更大。

与此同时,大桥施工导致海底环境的破坏、海岸线的改变,会造成白海豚栖息地的减少;桥墩、人工岛、海底隧道、人工航道等会改变附近的水流特征,跨海大桥所形成的阴影带可能会造成白海豚栖 段化。另外,施工过程中污染物的增多会危害周围的底栖生物,破坏底层鱼类的栖息环境和再生机制,致使渔业资源减损,影响白海豚的食物保障。

将入繁殖高峰期应减少施工

对此,当天与会的专家们“苦口婆心”,向大桥的施工和管理单位“支招”,如何将施工对白海豚的影响降到最低。龙天澄、邹世春两位提出的对策,包括缓解水下爆破造成的重大影响、尽量减少施工中产生的噪音、对施工船只限速、白海豚繁殖季节减少施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及时清理、避免多项大工程累加的影响、密切监测白海豚和水质的状况等。尤其是即将进入白海豚的繁殖高峰期,更应尽量避免敏感的施工活动或者减少工作量,如爆破和撞击式的打桩,以保护中华白海豚和经济鱼类的繁殖活动。

珠海格力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发展有限公司经理梁文梅在培训班上表示,作为大桥人工岛的施工方,他们向来重视保护这个可爱的“妈祖鱼”,并与保护区管理方建立了密切的沟通和联络机制,为施工、建设、监理单位建立了相应的操作机制并加强培训。“现在人工岛已经动工,希望专家们到现场指导!”

而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余烈则表示,在大桥前期长达6年的论证当中,白海豚的保护受到高度重视。在施工中,虽然噪音、悬浮物、事故风险等不利影响不可避免,但依然将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地减小负面影响。

应对措施

据珠海市生物学会理事长龙天澄介绍,白海豚个体有相对固定的活动范围,种群分布需要较大的区域。大桥走线将经过中华白海豚的主要分布区,施工区挤占了它们的习惯活动空间,迫使它们改变活动范围甚至长距离迁移。在大桥的施工过程中,预计将会有47公顷的浅海、珊瑚、底栖生物及渔场永久消失。他建议在施工期间,尽可能减少对中华白海豚的滋扰。

1.爆破之前应先监视监测

香港新机场建设及珠海机场建设时的爆破,均曾导致附近数头白海豚死亡。水下爆破对白海豚的影响范围较大,直接杀死或致伤白海豚的几率很高。

所有爆破均严格确定所需的最低当量,并采取最低药量、分次爆破的方法;

爆破之前应在爆破地点设立一定的监视和监测范围(500以上),如果爆破点周围有白海豚出没,应先行驱赶。具体说来,就是由白海豚观察员监视爆破点周围360度范围海面5分钟,以确定500范围内没有中华白海豚出没。由于中华白海豚群体的潜水时间最长达5分钟,所以必须连续监视5分钟以上,没有发现白海豚,方可确认白海豚已经离开。

2.减少施工噪音累加

因此要尽量减少施工中产生的噪音,如使用环保型的油压式打桩机代替柴油打桩机,采用先进技术及工具降低噪音源头的强度;

减少施工噪音的累加,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位置,尽量减少邻近区域同时作业的施工船数量。

3.施工船只限速防撞白海豚

珠江口是国内最繁忙的海域之一,各种往返不息的船只是伤害中华白海豚的主要因素。船舶碰撞、船只的螺旋桨会打伤甚至直接打死中华白海豚。而在大桥施工期间,各种施工船舶将大量增加,白海豚将面临更大的被船舶碰撞的危险。

因此在保护区范围内的施工船只应限速在10节以内,如有白海豚出现在航道上,施工船应减速或暂停以避让白海豚,直到白海豚游离航道方可施工。

4.尽可能减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

大桥工程施工需建筑桥桩、兴建人工岛及海底隧道,均需要较大规模的海床挖掘及填海,导致水中的悬浮物增加形成浑浊区。龙天澄表示,悬浮物增加可能会增加白海豚体表感染细菌的机会,且悬浮有机物对溶解氧的消耗作用有可能造成相对低氧的区域,从而使鱼类产生回避反应,间接影响到白海豚的觅食。

由于珠江口水域的鱼类资源已因捕捞过度和环境污染而衰退,中华白海豚目前可能已处在食物匮乏的状态。大桥的施工将进一步降低白海豚的食物保障,加剧中华白海豚食物短缺的趋势。在这个方面,施工人员在施工期间应尽可能减少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