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海造地”改变大陆版图 对生态影响尚难估计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新造地运动
中国正在用围海造地的方式开疆拓土,和拆迁相比,这种获得土地的方式,成本低、获利大
人工岛,七星级酒店,
自从2003年以来,中国的围海造地运动正在以数倍于过去的速度高速发展。2003年的围海面积是
直到今天仍有人“围海造田”“屯垦”这样的词语来描绘这些工程项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确实曾经试图利用海滩来发展种植业,比如1966年广东汕头的牛田洋,包括李肇星在内的大学生、解放军官兵和年轻干部曾经在这片海滩上围垦种植水稻,奇迹般地出现了1190斤的亩产,但1969年台风登陆时,553名学生和战士为保护大堤而英勇牺牲。现在的牛田洋仍是水产养殖场,海滩就是海滩,人们不尊重自然规律而努力改变它的做法只能宣告失败。
和过去战天斗地的革命队伍相比,今天的围海造地运动带着一种资本的气质,紧张、冲动的资本吞下海面和浅滩,在短短几年之内把它们变成港口、机场、工厂、酒店和濒海豪宅。
为资本作为最佳注脚的填海工程——迪拜棕榈岛,这个耗资140亿美元打造而成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也随着迪拜危机的影响,成为世界瞩目的烂尾工程。
填海运动正在改变着大陆的版图,而它对生态造成的影响至今尚未引起关注。
向大海要地
2003年以来的高速围海造地并非偶然,尽管有着
向大海要地是中国的传统。根据记载,中国早在两千年前的汉朝,就已经在进行沿海开发,沿海地区人口逐渐增长,土地不够了,就去围海造地。不仅是在中国,在荷兰、日本、韩国、英国、阿联酋等国家都在向大海要地。
虽然围海造地并非开发海洋资源的一切,围海造地还是成了沿海各省所热衷的一种开发方式,2003年以来,沿海各省全部有着不同规模的围海造地工程。
造地的原因各自不同,上海、广东是苦于地少地贵,造地的成本要远远低于拆迁成本;而山东潍坊是准备建海上新城,创建物流中心;温州的一个造地项目则是希望像青岛人那样拥有更漂亮的景观大海。更为常见的是企业进行的小规模填海,也许就是要一个小码头,一片海域就消失了。
许多围海造地工程背后是利益的推动,一篇发表于2007年的推荐股票文章很清晰地解释了“胜利股份”是怎样增值几十亿的:初始投资仅3500万元开发的青岛港四方港区填海造地项目近期取得较大进展,截至一季度末,已陆续形成新增陆地177.45万平方米,海岸线长度约
围海造地要支付海域使用金,国家海洋总局把各地的海域分为6等,在上海宝山、浦东这些一等海域进行建筑用填海大概要支付180万/公顷的使用金,在填海之后,还要找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土地使用权证。尽管如此,考虑到上海、青岛等城市的房价和拆迁造成的巨大成本,填海仍然是容易获利的工程项目。
上海:造出来的海上之城
上海是一个有围海造地传统的城市,1949年以后,上海已经陆续围垦滩涂936平方公里,使上海的土地面积扩大了14%。上海和忙于填海造人工岛的海南相比可谓相当幸运,长江携带的大量泥沙让上海的许多土地似有生命——它们自己就在长大。
上海围海造地面积最大的部分,在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这个中国第三大岛由于长江携带的泥沙而自然长大,人们也乐得看见岛屿多一些良田,也主动促淤围垦。崇明岛1949年面积不足600平方公里,经过50多年的围垦,崇明的面积已经超过了1200平方公里,增加了一倍。
与崇明岛的长大伴随而至的,还有长江北支的逐渐淤塞。长江北支曾经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入海水道,但随着崇明岛的开发,这条水道的通航能力下降,而现在关于长江北支的争论很多,有的专家建议反正崇明岛早晚要和江苏长在一起,干脆就填上长江北支让他们提前合拢算了。也有人认为,应该及时对长江北支进行清淤,恢复它过去有的通航能力。
和崇明岛、长江北支的争议声相比,对浦东滩涂开发的争议声则要小得多,89岁高龄的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吉余最早提议把浦东国际机场建在海堤外的滩涂上。
“上海的海岸外面有海滩,而且海滩很宽广。上海要搞国际机场,是要把海堤里的土地、农田作为机场。那时我就想,与其征用农田、大规模拆迁,为何不围海,利用潮滩建设机场呢,不也可以吗?少征土地,少拆迁,而且不会对附近居民有噪音的影响,未来的发展还能有更加广阔的余地。当时,这个建议一提上去,就被采纳了。”陈吉余回忆起这个建议时说。
上海同样受困于滩涂的过度开发,“从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需要往往超过了保护,还是应该多多注意协调发展。没有滩涂的海岸不是健康的海岸。”陈吉余说。
尽管有浦东新区、临港新城等建设开发利用了大量滩涂,但上海市的滩涂湿地从面积上说并没有显著减少,这跟长江与东海赐予上海的另一个礼物有关,这个礼物就是“九段沙”,这个20世纪50年代才逐渐露出水面的沙岛如今已经有了528平方公里的面积,作为上海重要的湿地被保护起来。
上海自从2003年11月启动了临港新城的建设,新城总投资约1500亿,规划面积为311平方公里,其中133平方公里是靠填海得到的,这里将会被建设成洋山深水港的配套工程——一个巨大的物流中心。现在临港新城已经有了每平方米超过万元的房子,有传言说临港新城是世博会后上海的开发重点。
临港新城还是一片海滩的时候,作为新城核心区的水滴湖就已经开挖了,这个中国最大的人工湖和西湖大小接近,引入的是淡水。但是引水之后没多久,水已经有了咸味。毕竟这里曾经是一片海。
有些后果无法预期
围海造地工程并非简单地减少海面面积,而是带来了很多无法预料的后果——曲折的海岸线被简单地填成直线,那些能净化海水和养育贝类生物的滩涂湿地被石块制的人工堤岸所取代,海豚、海牛和候鸟的栖息地都可能遭到破坏。
围海还可能使陆地接近海底深槽,上海金山区附近的海底,
最易出问题的是在河流入海口的围海工程,这种工程往往会使得入海口变得狭窄,易造成海水倒灌、水灾内涝等多种灾害。
荷兰曾经是一个热衷于围海造地的国家,荷兰人填出了1/4的国土面积,但是改变海岸线扩张国土的同时,海水污染、生物减少等生态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几年荷兰人正在在填出来的土地重造湿地滩涂,并把一部分土地归还大海。
根据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调查,1928年,胶州湾的海域面积为535平方公里,而目前,胶州湾的总海域面积仅为367平方公里。75年内面积缩小了35%。
如今,在国内很多企业的做法是,一边施工一边等审批,或者批10亩地填20亩,或者干脆在完全无证状态下开工,据相关法律规定,
当然也有例外,2004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曾经就对“填海第一案”做出判决,山东荣城海达造船有限公司在2001年没有得到威海市政府批准的情况下填海57亩,因为不服从国家海洋局处罚,该公司起诉到法院。最终法院判决该公司缴纳罚款,并把海域恢复原状。该公司抱怨说:“填海花了3000万,恢复原状还需要3000万。”
中央政府也正在收紧海域管理的口子,在荣城海达开始围海的2001年,围海造地项目只需要向市政府申请,而在现在,一次填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