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有关 极端天气多发“有理”

来源:北方网   发布时间:2015-05-21 00:56:42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从2009年的寒冬以及近年来气候异常事件多发的情况开始,人们似乎对“极端天气”这个词有了更深的体会,而当年火爆的电影《2012》似乎又在预示着什么。其实,极端天气是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的短期波动,属于正常现象。而《2012》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告诉人们,要爱护大气环境,珍惜我们这个地球。值此3.23世界气象日到来之际,天津市气象局气候中心的专家对“极端天气”进行了深入剖析。

12009年,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频发。天津地区也数次创下降水、高温的历史记录。造成极端天气扎堆的原因是什么?

2009年天津气候复杂多变,各季均出现了气候异常现象。如:春季的4月中旬全市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多4倍,是近45年以来历史同期极值;5月上中旬气温异常偏高,为近60年以来同期最暖。盛夏811-14日大部地区相继出现连续高温天气,分别刷新了各自建站以来8月中旬最高气温的极值。秋季的11月上中旬气温连续走低,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低2.4,成为近28年以来同期最冷的一年,111日本市迎来近22年以来最早的初雪;刚刚过去的冬季1月上旬出现了极端低温降雪等极端气候事件,并出现了1986年以来少有的冷冬;200911月至20103月天津连续5个月气温偏低,这在天津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上述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中科院院士秦大河说: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最直接威胁是极端气候灾害异常,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一些极端天气事件,比如高温、干旱、飓风的频数和强度都发生一些改变。

而每一次的极端气候事件都是由于不同环流异常所致。200911月以来,极地涡旋出现明显异常,北极冷空气位置偏南、势力强,活动频繁并向南侵袭,冷空气主体位置偏南,造成北极极地偏暖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异常偏冷。同时,入冬以来亚洲冬季风偏强,南方暖湿气流强盛,是导致我国北方暴风雪频发的主要原因。

2、有人以近来不断出现的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作为“2012世界末日”论的佐证。这种论调是否有依据?

电影《2012》中天崩地裂,洪水汹涌而来,引起了人们对“世界末日”的热烈讨论。这部原本旨在号召大家关注气候变化,保护地球的灾难片却因为在时间上太过于接近当前,而目前频发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与影片有些许对应,进而引起了人们更广泛的猜想。

像《后天》、《2012》等这些灾难片考虑到商业片的市场效应,电影中所描绘的情景只是为增强视觉冲击力而采取的一种表现手法,往往强调某一些规律当中的极端化。比如说温室气体排放,或者是污染极端化的情况就会引起各种各样一系列的后果,如果我们不注意的话,至少要带来部分这样的后果。电影里所表现出的一些信息是还有意义的,例如全球变暖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地球系统自身调节的作用,地球气候有可能会出现突然变冷的情况,不过这种所谓的突然变冷在时间上也是一种相对的概念,不可能是几天之内完成的,至少应该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事情。纵观世界各地,有一些国家和地区遭遇了灾害性天气,这是否都与气候变化相关还不好说。对公众而言,不必对此太紧张,这些都在地球的天气变化范围内,这些天气状况也并非十分过分。

3、气候变暖趋势与最近一两年出现寒冬的关系是怎样?

首先我们先解释两个概念:一是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天气是短期的和局部的现象,比如说某个地方未来5天和10天的天气,而气候是一个长期的和地区性的现象,比如说我国未来10年的平均气温。二是判断气候变冷还是变暖,时间尺度很重要,目前国际社会关注的气候变暖,指的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百年时间尺度的变化。我们经历一两个寒冷月份这一事实不能说明长期趋势,属于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并不能据此判断全球变暖出现了停滞或者逆转。它正好清楚地说明了气候系统多变性的本质,全球变暖意味着频繁的寒流袭击会减少(并不是说一次都不会发生)和更强的高温热浪袭击会更频繁。

4、近一年多各地地震频发是否会影响气候?

地球是一个活动的整体,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理论上应当存在关联。地震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气候变化与地面以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例如太阳、大气等作用关系更密切。

目前对地震与气候变化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没有达成共识,美国宇航局有篇文章认为,气候变暖导致冰山融化,一立方米冰接近一吨重,一些冰层厚度会超过1000。当这些重量因融化而除去后,地壳就会弹回到原来的形状,同时冰山融化后海平面就会上升,因此海底所承受重量增加,又会对地层深处的板块造成影响,于是引发地震。

我国有关的地震专家认为,这一说法目前仅是猜想,没有严格的科学计算依据。水位上涨确实会引起地震,但应算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1962319广东新丰江水库6.1级地震,就是水库蓄水过程中,地壳荷载变化导致地壳本身积蓄能量的集中释放,水库蓄水只能算增加了一点力。三峡工程进行项目论证时,一些地震专家认为水库会诱发地震,但三峡工程蓄水后,地震的能量释放实际较低。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地震地质学专家李长安认为,气候变暖引发地震,是个本末倒置的说法,“地质构造的结构变化可能影响气候,但气候变化不可能引起地壳活动。”目前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并非由全球变暖诱发。

52009年到2010年冬季,天津市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0.6,2000年同为近23年来最冷,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这种极端天气产生的具体原因?从去年11月开始,降雪过程横跨5个月,与往年相比是否正常?造成去年异常的气候因素是否会对今年产生影响?

过去的这个冬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寒冷天气较多,降雪频繁,表现为初雪早、降雪次数多、雪量大等特点,在3月中旬仍有较强降雪发生。这些特点不仅是天津,整个华北、东北等地今冬同样如此。造成这种气候的主要原因是:2009年秋季以来,极地涡旋出现明显异常,北极冷空气位置偏南、势力强,活动频繁并向南侵袭,冷空气主体位置偏南,造成北极极地偏暖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异常偏冷。同时,入冬以来亚洲冬季风偏强,南方暖湿气流强盛,是导致我国北方暴风雪频发的主要原因。

63月中旬持续雨雪低温,与去年同期相比,宛如寒冬与酷夏。而气候预测中,预计今春气温将略偏高,春分将至,初春气温是否会摆脱低迷较快回暖?雨水虽然偏多,对今年旱情有无明显帮助?

去年11月至今年2月,天津连续4个月气温低于多年平均状态,是近24年以来未呈出现过的。进入3月以来(截止到319),天津全市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2.4,特别是3月中旬本市出现多次雨雪和低温天气,这让人们对气候变暖产生了疑问,但如果从3月以来全国气温整体分布来看,近20天我国气温总体仍是偏高,除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及华北东北部大部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我国其他大部地区气温以偏高为主。中国工程院院士、气候专家丁一汇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表示:“冷插曲”并不改变全球变暖,只是极端冷的天气、气候事件而已。根据最新的气象信息分析,预计3月下旬天津市气温接近常年同期。

春季是全年中温差最大的季节,冷暖多变。近30年来,天津全市3月平均气温为5.34月迅速上升至13.8,相差达8.5,为全年各月气温升幅之首。

前期天津市先后经历数次降雪过程,使得麦田在整个冬季基本被积雪覆盖,冬小麦没有出现大规模死苗现象。春播地的土壤墒情略差于麦地,但土壤含水量也较丰富,预计春播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进入3月中旬后,随着气温迅速回暖,深层封冻土壤将逐渐解冻,土壤墒情将继续保持较好状态。另据预测,春季天津市降水接近于常年略偏多,所以本市农田基本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严重旱情,冬小麦春季生产和其他大田作物的春播将顺利进行。但是,春季大风和白天高温可能会造成表层土壤失墒加快,且近期天气波动大,对春播生产会造成一定威胁。总体来说,2010年的春耕条件略偏好,预计为平年年景。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