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建胶莱运河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与环境问题探讨
摘要:本文概述了拟建胶莱运河工程附近主要发育的海水入侵、风暴潮、水灾和旱灾、地震砂土液化、水资源缺乏、地表水污染等地质灾害与环境问题,探讨了拟建工程可能引发或加剧风暴潮、海水入侵、地下水环境变化、土地盐渍化和岸坡稳定性等地质灾害或环境问题。对工程建设前的预研究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或措施。
关键词:胶莱运河,地质灾害,环境问题,建议
1.拟建工程概况
我国知名海洋学者、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王诗成最近提出,鉴于山东半岛两侧的胶州湾、莱州湾近年来污染不断加重,如果能够开凿一条贯通两湾的胶莱人工海河,将有效加快水体交换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山东省政府有意向中央提出修建胶莱运河工程,此举可大大缩短渤海与黄海的航线距离。
设想中的胶莱运河全长约130公里,地处胶东丘陵与泰沂山区中间,地面平均高度较低,便于开凿。通航以后,比绕过烟台、威海缩短行程330公里。这样一来,连云港至天津的运输距离可缩短1/3,青岛至天津则可以减少航程2/3。按照当前一般轮船航速15节左右计算,单程可以节省20个小时以上,而且避开了黄海、渤海、东海的波涛风浪,航行的安全概率大大提高。在预研方案中提出开挖深度为6-10米。6米水深可通6000吨左右的货轮,10米可通万吨轮。
2.地质灾害与环境现状
2.1 台风和风暴潮灾害。
青岛是我国北方台风和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平均每年危害青岛市区的热带气旋1.2次,危害所辖市的热带气旋0.4-1.2次。形成大风、暴雨和风暴潮灾害的年平均次数分别为0.6次、0.4次、2.0次。如1981年9月初的8114号台风、1985年8月中旬的8509号台风、1992年8月底的9216号台风、1997年8月中旬的9711号台风都给青岛造成严重破坏损失[1]。
2.2 海水入侵
拟建工程区海水入侵是1976年在莱州市滨海平原首先发现的,主要由超量开采地下水而形成。随后在渤海沿岸、黄海沿岸一些海岛也发生海水入侵现象。海水入侵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为莱州湾南岸的小清河、弥河、潍河、胶莱河河口和莱州湾东岸的虎头崖-屺姆角一带,行政辖区为广饶县、寿光县、潍坊市、昌邑市、平度市、莱州市、招远市、龙口市的部分乡镇。其次零星分布在蓬莱市、长岛县、烟台市和海阳县、即墨市、胶州市等沿海地区的小面积海水入侵活动。累计面积
表1 山东半岛地区海水入侵分布简表(略)
莱州湾南岸的小清河、弥河、潍河、胶莱河河口平原地区,在70年代以前地下咸淡水分布稳定,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持续超量开采地下水,发生咸水扩侵,开始仅在广饶县的局部地区发现淡水变咸,后来迅速发展到广饶、寿光、潍坊、昌邑、平度的沿海地区。例如寿光县1981年-1989年,咸淡水界面向南推移
莱州市海水入侵发展最快,灾情最严重。1976-1989年,海水入侵面积累计灰238.2 km2 (表2),占全市滨海平原总面积的80%以上[4-6]。
2.3 旱灾与水灾
旱灾。青岛属中国北方严重干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
流系数20-30%,地下水资源贫乏。近40年干旱频率达60%。除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困难外,青岛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平均缺水率31%。干旱缺水除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外,每年减少工农业产值几十亿元;因持续超强度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灾害。
水灾。青岛市平均暴雨日数3-5天,其中大暴雨日数1-2天,日最大降雨量150-
图1 胶莱运河地区主要水文地质环境问题分布图(略)
表2 山东省莱州市海水入侵速度变化(略)
2.4 地震活动性与砂土液化
拟建工程区地震烈度北部Ⅶ度区,南部为Ⅵ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0.15之间(图2)。西部为著名的郯庐断裂带,其北端在莱州湾处延伸入海,区域地壳活动性较强(图3)。局部粉土、粉砂发育地区存在砂土液化的问题。
图2 胶莱运河附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布图(略)
图3 山东半岛断裂构造分布图(略)
2.5 水环境状况
本区水资源比较贫乏,现已建有引黄济青干渠。拟建工程区地层主要为K系砂岩、页岩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第四系埋藏厚度除北部胶莱河河口处为20-80米处,其它地区一般小于20米。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碎屑岩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在北部莱州湾平原地区和南部胶州湾平原地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Cl∙HCO3-Na∙ Ca为主,矿化度一般>2mg/l,莱州湾近海岸矿化度可达10-50 mg/l。近海岸区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尤以莱州湾最为严重。在中部的胶莱河流域主要以HCO3∙SO4-Na∙ Ca型水为主,矿化度一般<1mg/l。地下水位埋深一般4
地表水体污染主要分布在大沽河下游地段,地表水污染严重。胶州湾内海水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2.6 土地环境状况
盐渍土(盐碱地)主要分布在莱州湾平原。近年来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和土壤改良,盐渍土(盐碱地)的危害程度有所减轻。
莱州市农业生产受盐碱地危害比较严重,受害耕地27.1万亩,其中2万亩已变成颗粒无收的不毛之地,全市粮食总产由5 亿公斤左右下降到3.5亿公斤左右。
3.建设胶莱运河可能产生或加剧的地质灾害与环境问题
3.1 风暴潮灾害
由于开挖后的运河深约10米,宽约200米,一日发生风暴潮灾害,海水将可能沿运河导入更远的内陆地区,加大了运河两岸遭受风暴潮灾害的可能性。
3.2 海水入侵灾害
运河开通后,如果防渗措施不当或防渗措施遭受破坏,都将导致运河两岸发生海水入侵灾害。此外,如果两岸在经济活动中发展海水养殖业,也将导致海水入侵。海水入侵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可能会引起供水井报废,②造成人畜用水困难,地方病蔓延,居住生活条件恶化,③耕地退化,灾区耕地逐渐盐碱化,由此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④影响工业发展布局。
3.3 地下水环境问题
随着运河的建成开通,运河两岸的地下水环境将发生改变。
首先,地下水的补径排状态会发生变化。原来的季节河流与地下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水力联系,雨季河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地下水水量增大,地下水矿化度降低;枯水季节,河中无水,失去入渗补给地下水功能,潜水位趋于平缓,地下水矿化度升高。可见,河流对地下水的水量和水质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而运河开通后,运河中全为海水,将丧失原来调节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功能。
第二、水资源量变小,需要引输外部水源。由于运河失去原来河流的调节作用,必然会引发地下水资源的量减少,同时,由于得不到河水的季节性补给,运河两岸也出现水质恶化现象。这无疑对本来就不充足的水资源来说是雪上加霜,势必会造成水资源严重短缺。这就可能不得不加大从区域外引输更多的水源。
3.4 土地盐渍化问题
海水的比重大于淡水的比重,运河开通后,如果防渗措施不当或防渗措施遭受破坏,可能会使局部海水与淡水存在水力联系,可使运河两岸的淡水位升高,有利于盐渍化土地的发展。
海水入侵和运河两岸的海水养殖均可能造成地下水中矿化度增高,从而引起运河两岸的土地发生盐渍化或使盐渍化加剧,从而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
盐渍化土地不仅导致农作物减产,还可导致植物群落开始由陆生栽培作物逆转为耐盐碱野生植物。这种以水、土和生物为核心的综合性环境恶化,可能会打乱这些地区城镇发展布局和工农业生产规划,干扰和破坏当地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使本地区持续发展条件遭到破坏。
3.5 运河岸坡稳定性问题
由于本区地震活动性较强,局部地区分布有粉土和粉砂等第四系堆积物,在饱水状态下极易发生砂土液化现象,对边坡的稳定影响较大,可能会造成堤坝或防治工程破坏。
4.结语与建议
由于拟建工程可能分引发一些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建议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以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
4.1 进行风暴潮、海水入侵、土地盐渍化等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现状、形成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风暴潮、海水入侵和土地盐渍化等灾害现状和地质环境问题的研究,研究其形成的规律和发展演化趋势,提出拟建工程可能引发或导致的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提出合理解决的办法或措施。
4.2进行海平面变化研究,防止风暴潮等灾害
本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海侵事件,形成了多期贝壳堤,并形成咸水层[8]。
进行现今海平面变化研究,确定海平面升降的年平均速率,以及海平面变化对风暴潮或海水入侵的影响。特别是注意研究最高潮水位,确保工程修建的堤坝高度高于最高潮水位以上一定的高度,确保运河两岸不会发生风暴潮灾害。
4.3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保证堤坝等防潮防渗工程强度,防止海水入侵等灾害在不同的区域构造部位,由于岩性和构造活动性的不同,区域地壳活动性程度不同。研究地壳稳定性,可以为工程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抗震强度等方面的依据。此外,胶莱河沿岸发育有大量粉土和粉砂等第四系堆积物,还应进行砂土液化、工程边坡的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如果防潮防渗工程达不到一定强度,就可能在内动力作用下而遭到破坏,从而形成海水入侵等灾害。
4.4进行水土环境研究,预防水质恶化(海水入分)和土壤盐渍化等灾害
研究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含水层含水特征,查明地下水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及地下水资源量的大小。在工程修建后的开采状况下,地下水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能否发生海水入侵或水质恶化。研究土壤化学成分及其环境,在地下水水量和水质性变化时,是否会导致土壤盐渍化,采取什么措施进行防治等。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梁、张业成、罗元华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2] 赵德三. 山东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灾情、趋势及其对策.,论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
[3] 山东省地质矿产局主编,山东省环境地质图集[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96。
[4] 张士峰,海水入侵的控制与整治,论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
[5] 薛禹群、吴吉春、谢春红等,莱州湾沿岸海水入侵与咸水入侵研究,科学通报,1997,42(22):2360-2367。
[6] 胡景江、刘春风、张春山等,中国东部滨海地区海水入侵活动的形成与防治对策,论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
[7] 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灾害综合研究组,中国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图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8] 张春山、张业成、胡景江.1995.6,华北平原北部历史时期地质环境演化,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6(2):12-19。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