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盐民旧时用盐板晒盐

岱山盐民旧时用盐板晒盐

来源:中国海洋文化在线   发布时间:2015-05-21 01:19:16 
清嘉庆年间,岱山盐民五金帮始创用盐板晒盐,改之前煮盐为晒盐,完成了一次盐业革命。盐板晒盐毋须燃料,成本降低,而产量又增加。 1930年,岱山境内盐板达250735块。
耙泥 煞馏 放潮
盐滩田一般以3亩为1单元。泥场周边用泥堆筑起的田塍,靠近浦一侧田塍比较高大,称“浦塘”,有一缺口,以引进潮水或者排淡之用。
泥场中央设置圆形土馏2~3只,有直径3米、底2.8米、深60厘米,可倒入咸泥120~150担(馏有大小,但相差不大)。馏仓底下埋入一节竹管,浴称馏槽,连接馏外卤缸,以盛沥出来的卤水,馏底下要铺上草。
大潮汛时以自然差落满场,就是放潮水进泥场,小水时用木制水车车水,引进海水将滩浸一浸。日曝风干数天,待盐场表面泛起一层白白的盐花。而后,用耙刺耙泥。耙泥时由牛牵引,牛轭上套着连接耙刺的绳索,人的双脚前后叉开,踏在耙刺上,一手拉牛绳,一手拉耙绳,吆喝着纵横来回五六次,将咸泥耙碎成粉状。然后拿搪板,一人往前拉,一人在后扶着推,将碎泥搪拢,堆在一起,用竹制的土箕,一担一担挑到馏仓内。通常放潮水一次,可刮泥两次,称头黄、二黄(挑二黄一般不多)。挑泥后,应速放潮水,以增加泥场咸分。
整漏 催卤 测卤
馏仓中堆泥倒满后,先用脚后跟踏实、踩平,而后用馏掸敲实、整平,旁边筑泥墙,约10厘米高。
取馏仓潭内海水,馏面放一节馏水草(灌海水时免冲掉泥),浇灌馏面,逐渐增加,馏泥用海水浸一浸,这被称为煞馏。煞馏多的时候,一天要浇灌10多担,使海水往下渗。又称拗馏水。 10担咸泥约需拗馏水4担,让馏内有3厘米水,不使馏面干燥。海水在馏内沥过24小时(一天一夜),卤水经过馏底草过滤,顺着馏槽流入直径50厘米、深1.5米的卤缸,卤水满后,由舀卤挈档桶横档与一根2米长的竹竿,朝下一头大概30厘米处削扁,拗转扎牢,成活动自如的打撩桶,一桶一桶舀满倒入水桶,挑到储卤桶备晒。
卤水咸淡原先用鸡蛋测试,后用滤卤竹管测,下沉为卤淡,上浮为卤咸(浓);咸卤储于卤桶内备晒,淡卤留作拗馏水,有的把淡卤在盐板上倒上,过夜吸咸,也能增加咸度。
挑泥渣 晒盐
用1米长木柄铁铲将掘出的生泥堆在馏仓周边,积聚七八次,待天气晴好时,挑开,均匀地铺在泥场上,暴晒数日,放进海水浸咸。制卤的这道工序都是露天作业,非常讲究时效性,稍有松怠,往往会前功尽弃。晒盐时时处在争分夺秒的超强度体力劳动之中,辛苦程度可见一斑。打油诗“烧盐人贱胎,挑挑拢,挑挑开”,“大展螺门头,有天无日头”。意在天未亮去盐场干活,天黑才归家。这是对当时盐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盐板由杉木制成,形状像门板,表面平滑。四周围木框,横的称帽头,直的叫挺子,板底下有4根撑档,防止卤重时塌脱。挺子两端长出盐板框约25厘米,作扛盐板把手。板的拼接处用石灰(需用贝壳烧的石灰)涂嵌,杜绝渗漏。盐板的规格不一。岱山盐板通常长3米、宽1米,板场配以比例为8∶1或10∶1,并且配相应卤桶。晴天,早上扛开盐板,放置于高40厘米的木桩上垫平,挑着盛卤的水桶,将卤缓缓倒入板内。卤倒多与少,视蒸发量而定,一般一担卤,伏天稍多些,拗5块盐板,其他季节拗8~9块。三伏百日大战天,蒸发量大时,昼后还要加点卤,并用盐耙耥碎卤面结的盐,不使盐粒太大,以增加结晶量。傍晚时分,用2米长竹柄,下端套有长方形铁板的推盐耙,将盐推到一角,用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铜制捋板,也有铁制捋板把盐装入有两只长环、竹篾编的口大底小的盐箩里,盐箩大小不等,小的盛15公斤多,大的能盛50多公斤,沥燥卤水入仓。晒0.5公斤盐,约需卤2.5公斤。落雨时,扛拢盐板,以10块为1幢。每幢最上面1块要反面覆盖,以免盐板内咸分被雨或露水冲淡;遇到大风恶劣天气,每幢盐板须用草绳(又称盐板索)捆扎牢,并压上大石块,以防吹损。盐板产量,一般旺季每块盐板日产2.5公斤,平时淡季0.25~0.5公斤,正常年景每块盐板年产量约180公斤。
盐板晒盐清朝鼎盛时,岱山年产盐为50万担(每担50公斤)。民国时期年产量70~90担。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历代沿袭的刮泥催卤,改由先进的海水直接蒸发制卤、制盐的滩晒法所替代。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