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近期,包括我国在内的北半球多个地区遭遇了长时间的寒流和暴风雪袭击。
疑问一:
近期极端冷事件是由全球变暖引起的吗?
有人认为,当地球气候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出现极端天气现象的概率相对较小。反之,出现极端天气现象的概率增加。因此,这次的极端冷事件就是由全球变暖引起的。
解读 全球变暖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地球气候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这有利于极端天气事件的出现,包括特冷、特暖和降水特多、特少等。
近年来气象观测数据的统计表明,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频率是在增大,但这只是提供了有利于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背景,不能说某次的极端冷事件就直接是由全球变暖引起的。这就好比一个人过分劳累了容易生病一样,我们可以说他生的某一种病是在过分劳累这个大背景下发生的,很难说这种病就直接是劳累带来的。
疑问二:
厄尔尼诺现象有利于我国出现“暖冬”,
为什么这次在“厄尔尼诺年”,我国却出现了少见的严寒天气?
从2009年6月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洋大气就进入了厄尔尼诺状态。截至2009年12月,海温偏暖已持续6个月以上,这标志着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已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完全形成,也标志着2009年是“厄尔尼诺年”。在这种情况下,专家预测,受厄尔尼诺影响,我国今年可能会出现“暖冬”。然而事实情况是,当前虽然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但我国却并非暖冬,部分地区还出现了近30年少见的严寒暴雪天气。
解读 通常判定厄尔尼诺现象的标准是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是否出现剧烈上升。在典型的厄尔尼诺年份,太平洋海温的分布是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明显增高,而西太平洋的海温下降,西北太平洋的海温也呈偏暖的趋势,这种海温场就不利于东亚大槽的发展,而会导致我国冬季气温偏高。
然而,当前的厄尔尼诺现象可以称为 “非典型厄尔尼诺”,因为虽然南美沿岸附近的海温也偏高,厄尔尼诺标志区的海温偏高,达到了厄尔尼诺出现的标准,但近几个月的海水增温的中心一直在中太平洋,西太平洋海洋的温度并没有降下来,相应的北太平洋的海温则偏低,这种海温分布并不利于我国出现“暖冬”。可见,厄尔尼诺出现时整个太平洋的海温分布是可以有多种的,不应简单地把厄尔尼诺现象与“暖冬”对应起来。
疑问三:
遥远的北极与极端冷事件有何联系?
2009年12月中旬以来,北半球经历了似乎比往年要冷许多的冬季,科学家认为是“北极震荡”引起的。科学家以“北极震荡”指数来衡量北极气压的变化。当这一指数是正值时,北极上空是低气压,北极的寒流不会南下;而当“北极震荡”指数变成负值时,北极上空出现高气压,寒流会大举入侵中纬度地区。通俗地说,就是北极的气压高于平均气压,因此将更多的冷空气挤向中纬度地区。
解读 北极虽遥远,但与我国气候却存在密切联系。“北极震荡”在我国称为 “北极涛动”,它是指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大范围的气压形势常出现此消彼涨的一种 “跷跷板”现象。当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时,中纬度的低气压和高纬度的高气压都加强,从而使中纬度地区西风减弱,在对流层低层产生强的北风异常,将冷空气从较高的纬度输送到较低的纬度,导致中纬度地面气温降低;而当北极涛动正位相时,环流相反。
其实,北极涛动正负位相交替的现象在历史上也多次出现,但是这一次气压偏高的态势笼罩在极地的时间较长、强度较大,这是比较少见的,这也导致了我国北方迟迟不能回暖。但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不会一直如此冷下去,回到变暖的态势是必然的。
疑问四:
极端冷事件是否意味着全球变暖不成立,
地球即将进入“微冰河期”?
有国外学者认为,由于夏季北冰洋大量冰雪消融,导致北冰洋海水的盐浓度急剧降低,造成海洋环流减弱。海洋暖流从赤道向北冰洋输送,带来热量和加热作用,到北冰洋后冷却,因盐浓度重而下沉,到海洋深处后回流到赤道地区,形成热量的平衡和循环。这一环流的动力是高纬度海水盐浓度的调节。盐浓度稀释后,海水下沉减弱,环流相应减弱。有人甚至称之为“微冰河现象”,即“小冰河期”。多年前,有科学家通过分析气候变化出现的现象以及有可能产生的影响,曾预言全球气候变暖很可能使欧洲以及亚洲国家出现“微型的小冰河期”。
解读 世界将经历一个 “微型冰河期”,这是从海洋变化影响气候的角度提出的观点。气候变化不仅决定于海洋,还会受到太阳活动、其他类型气候系统内部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影响,对这几个因素作出准确预测是非常困难的。
仅从目前北半球短期的极端冷事件来看,对于几年、十几年和几十年的时间尺度而言,这只是在长期变暖大趋势中出现的小波动,还难以得出地球即将进入 “微冰河期”这样改变大趋势的结论。
疑问五:
北极夏季海冰区域2007年以来出现了增长而不是减少,
这也是全球变冷的征兆之一吗?
监测数据显示,北极夏季的海冰区域自2007年增长了105.9万平方公里,有人认为这正是全球变冷的序曲。
解读 从图②上可以看到,北极夏季海冰区域的逐年变化是有一定波动性的,但总的下降趋势十分明显。近两年海冰的暂时增长还难以看成是全球变冷的序曲。
疑问六:
IPCC关于未来百年的气候变暖预测是否有所夸大?
有人认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在作气候预测时,只考虑了温室气体排放情景而没有考虑自然变率,因此它的结果是夸大的。英国哈德利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最新出炉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显示,1999年~2008年,全球平均气温仅增加了0.07摄氏度,实际气候变化接近于零,并认为自然因素是影响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其中海洋洋流规律的变化、太阳活动周期以及火山喷发对气候的中期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解读 即使按英国学者的10年偏高0.07摄氏度来计算,100年也会偏高0.7摄氏度,偏暖的程度也不小了。
IPCC对于未来百年的气候预测主要是在不同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假设条件下,根据气候模式计算出来的,反映的是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并没有把其他影响气候的因子计算进去。但IPCC的科学家认为,在影响气候的各种因子中(如人类活动、太阳活动、火山活动、海洋等),人类活动的作用远远大于自然因素的影响,即便是考虑自然因素,也无法扭转全球变暖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