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大海无界 心中有帆

吴厚刚和他的海洋养殖业

来源:人民日报记者   发布时间:2015-05-21 04:09:05 
从大连港登上“獐子岛5号”快艇,向东北黄海方向颠簸行驶4个小时,抵獐子岛。这是黄海深处一个不足15平方公里的小岛,居住着15000名渔民,距离大连65海里,海水碧绿,树木葱郁。记者专程赴该岛采访的吴厚刚,是獐子岛渔业集团董事长。
吴厚刚是獐子岛渔民的后代,在这个小岛生活了43年。性情倔强的他,大学毕业没有留恋城市,主动回到这个生他养他的小岛,改变了小岛的贫困面貌和祖辈传下的出海捕渔方式,让“耕海+养海”的环保生态渔业模式,深入人心。

2007年1月23日,獐子岛股票上市100天,每股上涨到99.9元,成为我国渔业第一股,仅次于百元茅台的第二高价股。按照吴厚刚的理想,獐子岛目前实现了共同富裕,每户渔民资产总额都超过150万元。

海南省委领导带着上百人的队伍,浩浩荡荡来到獐子岛寻找吴厚刚,称之为大岛学小岛。


执著:一生只有一个兴奋点

“捕捞,捕捞,越捕捞,鱼越少;养殖,养殖,越养殖,鱼越多。”


吴厚刚一年不知有多少次乘快艇往返獐子岛与大连之间。每次出海,他总喜欢站在船头的甲板上,看劈波斩浪。吴厚刚所有的选择和兴奋都因獐子岛三个字而起。

“我到过很多国家和城市,走来走去,比来比去,最好的地方还是獐子岛,几天不见,就想得发慌。我心情最好的时候是从外面出差乘快艇回到岛上,一看到獐子岛的山山水水,就觉得地气、人气特别旺;一下了船,就想在岛上奔跑。”说这话时,兴奋游动在吴厚刚被海风吹得黝黑的脸上。

历史上的獐子岛,由于远离陆地,一片荒凉,是众多野生獐子出没的地方,因此起名叫“獐子岛”。新中国成立前,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些敢于冒险的内陆人“闯关东”,成为“海南丢”,驻扎在了獐子岛,开始海上捕捞。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具有冒险精神的獐子岛人就创造出了单船捕捞和总捕捞量的全国纪录,平生第一次上了《人民日报》的獐子岛,被称为“海上大寨”。吴厚刚至今还珍藏着这张发黄的报纸。

1987年,獐子岛人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下,看到了远洋捕捞业的巨大商机,建造了一支远洋捕捞船队,开始远走南非。在吴厚刚看来,他的父辈都很悲壮,远洋出海前,要集体切除阑尾,然后海上漂泊,一年不归,生死不知。远洋捕捞,开阔了獐子岛人的眼界,但没有给獐子岛人带来富裕。到1992年,远洋渔业让獐子岛人亏损了5000多万元,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獐子岛人从来没有这样沉重过,49艘远洋捕捞船的巨额亏损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此时,吴厚刚已经学成归来。他先在獐子岛当铆工造船,继而又当上獐子岛的会计。獐子岛人在极度困难中,一致推选吴厚刚这个后生为獐子岛镇镇长。

獐子岛哺育了吴厚刚,吴厚刚也具有獐子一样的性格,敏锐而执著。吴厚刚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把49艘捕捞船全卖了,改捕捞为养殖。

这是个彻底的转变。吴厚刚说:“渔业资源严重衰减,我们必须深谙‘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捕捞,捕捞,越捕捞,鱼越少;养殖,养殖,越养殖,鱼越多。”当时,苗种的价格是5分钱一枚。吴厚刚不仅不让獐子岛人出海打鱼,而且还花重金买来苗种往大海里扔。许多渔民都嚷嚷开来:厚刚这娃,天天让我们把5分钱大钢镚儿往海里扔,这不是败家子吗?

吴厚刚是新一代的知识性渔民,系统研究了獐子岛地理和海洋优势。他坚定认为,獐子岛地处黄海深处,远离城市污染;在北纬39度线,海水冷热交汇,温度适宜,最适合海珍品生长。1972年尼克松访华,周总理曾点名让獐子岛提供海参、鲍鱼。然而,由于这些年一味捕捞,獐子岛周围宽阔的海域里海产品越来越稀少了。吴厚刚认准的理儿,八头老牛也拉不回。他每天顶着压力,迎着海风,坚持把“5分钱钢镚儿”往海里扔,一扔就是4年。

先有播种,后有收获。4年后,獐子岛底播虾夷扇贝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2.28%,底播海参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8.3%,底播鲍鱼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6.4%,实现产值5.18亿元,净利润1.5亿元,出口创汇1.69亿元,成为我国最大的海产品养殖基地。

“獐子岛,三件宝,海参,鲍鱼,虾夷贝;三件宝,哪里好,环保,健康,营养高”。现在,獐子岛人常常得意地情不自禁地哼唱起这首自编的民谣。


辞官:不做大官做大事

“未来我的控制力能有多少,不在于我现在信心怎么样,而在于未来我本人素质的提高能不能跟得上时代的要求。”



1999年4月,35岁的吴厚刚任獐子岛镇党委书记兼镇长。吴厚刚年轻有为,事业有成,仕途看好。一位领导找他谈话,只要你稳着干,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保持着这样的局面,很快就会提拔。

吴厚刚不喜当官,有苦难言,壮大了胆子向领导提出:“我天生不是当官的料,也天生没有当官的命,迎来送往嫌麻烦,文山会海费时间,官场应酬又不会,我经过反复考虑,决定辞去官职。”

吴厚刚辞官,一时成为獐子岛爆炸的“原子弹”。吴厚刚说:“我爱獐子岛,我不属于自己,我完全属于獐子岛。”他怕哪一天被提拔走了,离开了獐子岛,也就离开了大地,没有了力量,也没有了兴奋。

獐子岛每年渔民节聚会,吴厚刚最喜欢唱一首歌《为了谁》:“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被。你是谁,为了谁,我的战友你何时回?你是谁,为了谁,我的兄弟姐妹不流泪,谁最美,谁最累,我的乡亲,我的战友,我的兄弟姐妹……”

每次唱,他的眼睛都是湿润润的。

2002年6月3日,是吴厚刚少有的不平静的日子。

这一天,上级党委批准了吴厚刚多次辞官的请求。

吴厚刚这天老早就回到家,一脸幸福。吴厚刚回忆说:“在这之前,我向爱人透露过,她非常支持我的选择。她站在家庭的角度上,觉得我太累,没有节假日,把家当旅店了。6月3日,我早早回到家,她说,挺好,挺好,平常天天喝酒陪客,深夜才回,太累了!”

对于吴厚刚的选择,至今人们评价不一。他说:“各有各的观点,五五开吧!但我对我的选择充满信心。”吴厚刚不想做大官,只想做大事。他离开獐子岛镇党委书记的位置,什么也没有带走,只带走一个跟随他多年的算盘。他是会计出身,开始细致地盘算獐子岛究竟蕴涵着多大的能量,怎么按照市场规律组建獐子岛渔业集团。

“我有十足的信心才选择干企业,至于对企业走向的把握程度我认为有80%。未来我的控制力能有多少,不在于我现在信心怎么样,而在于未来我本人素质的提高能不能跟得上时代的要求。往后的路还很长,我也知道会越走越难。只要我努力,我想会跟上时代的步伐。”吴厚刚离职告别时如是说。

吴厚刚属龙,干事喜欢龙腾虎跃,雷厉风行。离开镇党委书记的位置后,他没觉得责任轻,反而觉得担子重了。他立志要把獐子岛这个听起来土得掉渣的名字叫响,走出海岛,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吴厚刚用了5年时间,把獐子岛渔业养殖基地扩展到山东和福建,实现了渔业养殖和加工的环保飞跃。我国海洋渔业专家、工程院院士雷霁霖来到獐子岛实地考察后评价说:“獐子岛不愧是中国海洋经济和海洋渔业发展蓝图上一个美丽的乐章!”

2006年1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公布了最新认定的98件中国驰名商标,“獐子岛”是我国第一个水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这标志着中国渔业已经进入了品牌时代。2006年9月,獐子岛渔业正式上市,结束了东北企业4年来没有新股上市的历史,该股在股市上一骑绝尘,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传奇。



底播:造就“海底银行”

“我们脚下的大海,就是蕴藏丰富的海底银行,我们可以每天从獐子岛海里捞取100万元!”



“蓝色的大海是我们的家园,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我们的发展要与大海和谐共生。”吴厚刚说,“我的最大愿望就是发展要与海洋保护同步。”偏远的獐子岛,如今走在我国渔业的前列,积极探索着破解养殖污染、资源衰竭等困扰中国海洋渔业的难题。

上世纪80年代,獐子岛主要的养殖品种是海带和栉孔扇贝。海带虽然养殖方法简单,但是由于价格低廉,而且占用浮筏面积大,经济效益不高。栉孔扇贝需要浮筏养殖,价格虽较海带为高,但是受环境、病害影响很大,曾经连续多年大面积死亡。这都给海洋造成严重污染。

“獐子岛是上天赐予的一块福地,绝不能有半点污染!”吴厚刚说。当多数地区还在实行污染浮筏养殖时,獐子岛渔业就开始大面积幼苗底播放养。獐子岛渔业为了保护海洋,每年的苗种、养殖设施和管理投入为9000万元,除此之外,还花费500万元用于生态保养,使獐子岛海域保持着国家一类大气和水质水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工程院院士赵法箴评价说:“獐子岛是我见过的企业中最舍得科技投入、最善于科技创新的企业,他们在科技方面的意识甚至超出了很多科研院所!”

底播,是吴厚刚进行海洋养殖的一大创造。底播是让虾夷扇贝在40米深的海底下自然生长,不需要投任何饲料,不造成海水污染。这种方式不但能提高海水养殖效率,还可以改善扇贝的成活率和肥满度。目前,獐子岛渔业平均每年要向海里人工放流虾夷扇贝苗10亿枚,为獐子岛渔业带来高达10倍的回报。

清晨,迎着朝阳,记者和吴厚刚登上獐子岛的一座大山最高处,放眼皆是波光粼粼的海面,看不见污染浮筏漂浮物,大海依旧保持着它原有的风貌。而在平静海面之下,在深海的底处,则自然生长着人工投放的各类海珍品的幼苗。

“底播虾夷扇贝因为不需要投放任何饲料,成本比围堰养殖要低得多。”吴厚刚介绍,投放到海底的虾夷扇贝单枚成本为5分钱,两年后打捞出售,一般8枚就能达到1公斤,由于獐子岛虾夷扇贝市场份额较大,拥有定价权,1公斤底播虾夷扇贝价格在30元以上,扣除打捞及销售成本,每一枚虾夷扇贝的盈利也至少在1.5元以上。“我们脚下的大海,就是蕴藏丰富的海底银行,我们可以每天从獐子岛海里捞取100万元!”

吴厚刚带领科技人员不懈攻关,打破了鲍鱼传统养殖方法,目前尝试成功了“北鲍南养”的养殖方式。鲍鱼,因其价格昂贵,被誉为“软黄金”。一般来说,鲍鱼的生长周期为4年,冬季里的鲍鱼在獐子岛生长十分缓慢,只能用毫米计算。而把它们移到南方去养成,一个飞翔季(由夏天到冬天)下来,最少也会长3——4厘米。用这种方法进行养殖,鲍鱼两年就能成为商品鲍,鲍鱼的养殖生产成本因此降低到原来的1/10。吴厚刚谈起这些科研成果,显得非常自豪。

獐子岛渔业现有6座育苗厂,每年育3厘米以上的虾夷扇贝苗8亿枚、一克以上的海参苗1000万头、鲍鱼苗1500万头,不但苗种的数量得到保证,在成活率方面也大有提高,一般都在40%,最高可达到80%。按照獐子岛渔业养殖面积65.63万亩计算,其养殖虾夷扇贝、海参以及皱纹盘鲍的能力分别达到1.5万吨、500万吨以及170万吨。

海洋,中国广袤的蓝色国土,天下第一“粮仓”。“大海对我们来说就是母亲啊,我们靠海吃海,靠海致富。谁破坏了海,污染了海,我都很心疼。我们不但耕海万顷,更要养海万年。我国享有自主权的海域有38万平方公里,这是一个巨大的蓝色聚宝盆,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的宝库,一定不要短视,要保护好。”吴厚刚不无感慨。

为此,吴厚刚每年从獐子岛渔业拨出700多万元用于海洋环境研究与保护,让獐子岛永远成为“蓝色的海洋牧场”。2006年11月2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獐子岛渔业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海洋研究所的博士后流动站正式设立在獐子岛。随后,中国科学院也将在獐子岛设立国家海洋环境监测站。(稿件来源:2007年1月31日《人民日报》第15版)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