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光:对老家有感情 把山东民歌推向全国
王世光:对老家有感情 把山东民歌推向全国
在山东省首届民歌演唱大赛现场,评委席上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准确、严谨的评判风格,渊博的音乐学识,深深地印在了大家的脑海中。他,就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王世光。
原生态民歌搬上大赛舞台意义重大
提起王世光,许多人可能不熟悉,但是他作曲的《长江之歌》却是家喻户晓。其实,王世光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了。他创作的歌剧《第一百个新娘》、《马可·波罗》,音乐剧《结婚奏鸣曲》,电视片《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的音乐,都是广为传唱、脍炙人口的艺术瑰宝。
在民歌演唱决赛现场,王世光更是全神贯注,由于许多选手水平旗鼓相当,他们之间的差距都在毫厘之间。王世光能够准确地说出每一个节目的优缺点以及选手之间微小的区别,让在场的观众和选手们都赞叹不已。
对于这次比赛,原生态民歌给他的印象最深。王世光说:“这里面感触很多的是两个号子,一个是海洋号子,一个是黄河号子,它们真正体现了原生态的本源意义。这属于口头流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今年我们第一次在省里把它列为比赛项目,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里我们追求着我们的方言土语、土腔土调,因为它们反映了齐鲁大地的历史。”
王世光满怀希望地说:“山东还有很多很优秀的东西,比如说岚山的渔民号子、临清民歌属于套曲的部分、淄博的俚曲、仓山的跨度很大的民歌都有待于我们去挖掘,希望借助于我们这个平台,原生态民歌越做越丰富。”
原生态民歌的发展在于创新
在舞台上,一些选手对原生态民歌进行了创作改编。对此,王世光认为,这次比赛我们看到了关于民歌不同的加工形式,有的在结尾转了个调,有的把民歌组合在一起,还有的变成了无伴奏合唱形式,他觉得这都是值得尝试的方法。如果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的原生态,太拘泥于一些概念的话,反倒是束缚了我们的手脚。
对于不少选手们采用卡拉OK的伴奏形式,王世光说:“这也是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现代技术和原生态不大沾边,但是,作为一个演唱者来说,也是一个可以借鉴的工具。如果我们都是带着一个乐队也不太现实,所以也不要排斥这种形式。可以用的我们都用上,不要让概念限制我们。同时,我希望在二届、三届有条件的话也把原生态的伴奏带过来,展现我们山东民歌原生态的风味。”
要把山东民歌推向全国
在谈到这次大赛对山东民歌发展的影响时,王世光认为,虽然这次比赛节目量还不是很大,但是它把旗帜和宗旨亮出来了,今后要冲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当然这个努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省从事文化工作的群众艺术馆、音协、文联等,都要动员起来,特别是需要党委政府的支持。我们这一代人负有这样一个历史责任,我们要对得起祖先,也要对得起后人,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把一些东西丢失,甭说做得不够,就是做得少了都是不应该的。这项工作也是长期的工作,只有不懈努力才能有一些成果,不能急功近利。
山东民歌如何走向全国?王世光说:“各省差不多都在搞民歌大赛,我们应该加快步伐,我们有很多的民歌在上世纪50年代就流传出去了,除了《沂蒙山小调》之外,像《包楞调》、《绣花女》、《大实话》等都曾经流传全国。山东民歌有过一段繁荣,但是现在都淡忘了。借助民歌大赛这个平台,我们进一步推广山东民歌,把它推到全国去。”
对老家有感情经常来山东
王世光出生于青岛市,直到上中学才离开家乡。美丽的滨州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说:“过去没有来过滨州,这次是第一次来滨州。我对老家有感情,山东经常来。滨州这几年发展很快,城市建设得非常漂亮。”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