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精髓在于赋予海西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政策空间,海西建设最重要的动力支撑正是对台先行先试。这个政策空间有多大,哪些可以立即启动实施,哪些需要假以时日待相关条件成熟后加以推动实施,应在客观审视的基础上做好近、中、远期规划。如是,才能运筹得当,不失时机。
目前,两岸大三通虽已基本实现,但两岸经贸正常化刚刚起步,两岸经济合作的制度性建构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海西在这些方面大有作为。在促进两岸经贸正常化方面,如促进两岸双向投资、金融合作、互涉性经贸法规对接方面,海西要走在前列,当然细化的还有培育两岸产业合作的新成长点(如医药产业、老龄产业、教育培训产业等),完善促进两岸产业深入对接的相关投资服务和经贸人才交流环境等方面。在两岸经贸合作的制度性建构方面,海西挥洒空间较大。海西可以积极推动两岸次区域合作模式,如“厦金自由贸易区”、“厦金特区”、“翔金特区”等,以及自由贸易港区、出口加工区对接模式,以落实中央“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的目标,成为两岸经贸制度性一体化的试验区。
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海西对台经贸合作。科学发展观不仅关注经济成长,更关注经济发展,注重绿色GDP及GNP,关注民生福利和社会进步。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海西对台经贸合作,不仅注重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注重经济效益后面的结构性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
产业结构方面,海西的发展应是高起点、高层次,即在承接海峡东岸产业转移方面应是有选择地接受,从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培育海西核心竞争力等层面出发。在这方面,《意见》提出“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以信息、石化、机械、船舶、冶金等产业为重点,提升台商投资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载体作用,密切与台湾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的联系,促进两岸产业深度对接”,基本符合海西现阶段工业化中期的产业特色和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的引进,应考虑海西内部不同区块的发展梯度,如厦门应向精细化工方向发展,漳州等地在石化产业的引进方面应注意符合绿色经济的要求,不能忽视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地域结构方面,主要是贯彻协同发展、差别化竞争理念,避免产业雷同。如厦门湾、闽江口、湄洲湾的产业区隔,应凸显不同集群区块的结构特色。此外,在城市经济发展及福建与周边区域协同方面也应着力推进。厦泉漳城市联盟的发展理念很好,但在贯彻实施方面遇到行政壁垒等,无法获得显著效果,需要在体制创新方面着力。
要以闽台经济深度对接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闽台经济全面、深度对接,是发挥海西对台优势、实现经济起飞的基础性依托。全面对接主要是拓宽闽台产业合作范围。目前,闽台制造业对接已有相当基础。近年来,福建制造业已逐渐形成机械、化工和电子资讯三大主导产业。这三大产业都是台湾已发展至生命周期成熟期的产业,外移趋势逐渐扩大。以此为契机,台商在福建投资的制造业合作层次不断提升。未来在制造业深入对接,形成光电产业、软件产业、石化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应加强闽台在医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以及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物流)、农林渔业、创意产业等方面的合作。此外,合作领域要从陆域经济向海洋经济拓展,不断培育新的产业合作增长点。
深度对接,主要是指提升闽台产业合作的层次和优化合作模式,深化产业技术合作和台资产业本土化配套。目前,台资企业赴闽投资以独资经营为主,配套产业的本土化发育不够完善,这种模式不利于对台产业技术吸收引进,不利于海西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因此,未来海西对台产业合作应创新模式,以政策倾斜引导台资与本地企业建立协作网络,鼓励互相参股,构建合作研发的激励机制,推动台资企业与本土企业集群网络的形成。
要以对台特色经济打造海西品牌。特色经济,是立足于福建禀赋资源和闽台五缘优势的经济,如闽台农林渔业合作,海洋经济合作,基于地缘优势和作为台湾与祖国大陆“中介地”角色的港口物流经济,以及基于文化亲缘关系的文化经济(如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动漫、旅游、医疗保健产业等)。特色经济基于特色资源,以特色经济开发打造海西品牌,可以充分发挥海西对台优势,是海西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