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华诗科研团队:做好海洋药物开发大文章
管华诗(中)在实验室指导博士生做实验。(资料图片)
初听这项技术的名称,“海洋寡糖”让人难懂。管华诗的解释是,糖不仅是生命体内重要的结构和能量物质,更重要的是信息传导分子,参与了生命内几乎所有的生命过程。获奖项目中“海洋寡糖”与陆地寡糖相比,更具有广泛应用的价值。如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褐藻胶寡糖、卡拉胶寡糖、甲壳胺寡糖和琼胶寡糖等,分别具有抗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肿瘤、动脉粥样硬化、提高机体免疫等优势。
构建国内外首个海洋糖库
此次获奖项目是管华诗及其团队,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个项目历时20多年,是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也与中国海洋大学领导和各部门支持密不可分。”管华诗说。
该项成果构建了国内外第一个海洋糖库,库中的海洋特征寡糖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管华诗说:“目前,根据这项技术所制备的特征寡糖,已经为医药、食品、化妆品、军工及农业等行业提供了活性寡糖原料,并将为新产业的形成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这些技术的开发应用延长了海水养殖产业链,并带动其健康发展。”
这个海洋糖库还为抗肿瘤、病毒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神经性疾病等方面生物学的系统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持,进而为海洋糖工程创新药物的开发奠定了药学基础。据此开发的4个上市海洋新药和4个处于不同临床阶段的一类海洋新药及相关功能制品,为我国海洋制药业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制海洋药物造福人类
1994年,管华诗设计并筹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药物专门生产企业——青岛华海制药厂,这是我国唯一集科研、开发、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化医药企业。目前,该厂已经拥有固定资产5000万元,主要生产国家级首创海洋药物PSS、国家专利产品甘糖酯等,目前已经有4个海洋药物和5个生物工程制品投放市场。2001年,他们又以此企业为基础,与内蒙古兰太实业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海大兰太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拥有通过国家GMP认证的3个生产车间共6条自动化生产线,是我国海洋药物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之一。
管华诗及其团队创造性地把研究成果和产学研一体化,1996年1月,以青岛海洋大学的海洋药物研究所及华海制药厂为技术依托,率先组建了山东省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此中心基础上,经科技部批准,1999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海洋药物工程化、产业化的中试基地——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自国家实行首席科学家制度以来,管华诗主持的这个研究中心已经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所开发的产品也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示出明显的学科优势及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中国海洋制药方面的研究基地。
成果做大才会有大效益
谈到此次获奖的成果,管华诗说:“如果单纯为了报奖,这个成果可以拆成五六个,甚至15种酶每种都可以报一个,但为什么不那么做呢?”管华诗自问自答:“科研成果做大才会有大效益。”
从1985年发明并投产我国首例现代海洋新药——藻酸双酯钠(PSS)至今,管华诗带领他的团队全心投入科研,只要不出发不开会,他一天都在药物学院的小楼上,做试验、搞研究。他说:“科研工作者要潜下心来搞研究,不要太急功近利。”
管华诗向记者描述了他正在为之努力的产业蓝图:一是利用糖库中300多个化合物生产以毫克计费的标准品,供全球科学家进行研究、探讨;二是利用海洋寡糖生产中间体,为各行各业提供基本原料;三是研发药物及其他终端产品。
他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好消息:他们研发的一个抗老年痴呆的海洋新药,在国内做完一期临床试验后,去年对美国一家公司成功实现技术转让,这是我国转让到国际上的第一个海洋药物,8100万美元的转让费也创下了我国药物转让的最高纪录。而且药物一旦上市,还可享受利润分成。
采访结束前,71岁的管华诗深情地告诉记者,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山东时明确提出“蓝色经济”的概念,这是以蓝色理念为基础的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理论,它以海洋经济的发展为主线。今后我们要继续潜心做好海洋药物的开发与利用工作,为“蓝色经济”这篇大文章添写美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