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海洋人才战略的思考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5-05-21 01:39:45 

一、海洋人才工程战略的提出

1.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

远古时代,人类改造自然靠的是人的体力和自然力,人和自然力是当时的第一生产力。到了18世纪,人类进入动力机器的时代,机器成为这一时代的第一生产力。进入20世纪后,尤其是60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人类作用于自然界的力度和深度发生了质的变化。新技术革命每天都在创造奇迹:激光器、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空间站……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

中国的腾飞需要科技。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下个世纪将是高科技世纪,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国家之间的竞争是无情的,甚至是残酷的。国家间的竞争最终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其中主要是科技和经济实力的竞争。正如国内有识之士所指出的,进入8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格局不再以战争手段来实现,而是以科技催化经济,再从经济与军事对社会支撑作用的位移,经政治产生强烈的作用,导致国家关系的变异,从而形成当今世界以科技为导向、以经济为基础、以政治为目的的多极世界格局。各国之间正在展开一场以技术、贸易、金融、人才和教育资源为对象的全面的综合国力竞争。

江泽民同志特别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竞争已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我们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要下决心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提出,使我国科技工作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科技体制正在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体制转变,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机制正在形成。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已转向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从总体上看,我国已初步具备了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科技实力,为加速全社会科技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在思想认识、体制、人才培养与使用、资金投入等方面也存在着大量制约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基本确立,这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环境与条件,也对科技进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55月颁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思想的贯彻与落实,是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国策,是符合客观规律和历史潮流的明智之举。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面对21世纪的严峻挑战,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科教兴国”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必将使正在迈向21世纪的中国如虎添翼,尽快步入世界强国之林。

2.从“科教兴国”看“科技兴海”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所作出的重大部署。江总书记指出:“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科技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这是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正确抉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将大大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使生产力有一个新的解放和更大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做出了加速科学技术进步、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决策,从而使我国科教事业进入一个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科技兴海”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落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海洋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到1993年,全国已有独立海洋机构109个,专业技术人员13 500余人,加上其他方面共约3万余人,基本形成了学科齐全、有一定研究开发能力的海洋科技队伍。据统计,自1986年至1992年,独立科研机构累计承担课题19 000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00余项,成果获奖1 600余项,有些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完成了60余次综合和专项重大调查活动,开展了国际海底15万平方千米区域的多金属结核调查、勘探,建立了极地考察站并开展了连续10多年的极地和南大洋考察,为海洋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九五”期间,国务院和沿海地方政府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形成了多层次的海洋开发、保护和科研计划,海洋科技工作呈现出极好的发展形势,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将我国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勘测任务列为专项,并决定将海洋高技术正式列入国家“863计划。“九五”期间发射海洋水色卫星已列入国家航天发射计划,目前已初步完成立项的综合论证,有关总体设计方案亦已开始启动。“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海岸带资源环境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海域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的探测技术”、“分离膜技术开发”、“海洋能发电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一批海洋科技项目已被列入“九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沿海地方政府也根据本地区海洋资源环境特点和海洋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了重点支持领域、重点开发项目和示范工程,并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科技兴海计划的实施。

同时,我国沿海地区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举措,大幅度地提高了海洋产业的科技贡献率,有力地推动了海洋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海洋经济17%的平均速度增长,进入90年代以来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00年,海洋产业产值将达到5 000亿元左右,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仍可保持在20%左右,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科技兴海,人才是关键

“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所在。“科技兴海”,首要的一点是抓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随着海洋事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许多繁重、重复的体力劳动正在被各种自动化机械和计算机所取代,对海洋从业者的知识和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我国海洋劳动者中科技人才的比例,提高海洋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振兴我国海洋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21世纪海洋的竞争,关键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是人们掌握和运用最新技术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振兴以及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洋科技队伍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为海洋事业建立了卓著的功勋。但是在21世纪海洋人才大战中,我们面临着深层次的危机:目前我国海洋科技人员的数量和整体水平还不能适应海洋事业发展的要求;海洋人才流失触目惊心,80年代以来,海洋界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归国者寥寥无几,一个高级海洋知识分子退休的高峰期也正在来临,将形成人才断层的严峻局面。当我们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痛感新鲜血液不够用时,我们该何去何从?诸多情况表明,我国海洋职工队伍的文化技术结构不合理,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已成为实施21世纪中国海洋战略的重大障碍,不大力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和采取其他社会改革措施,21世纪中国海洋产业前景堪忧。因此,加速培养海洋跨世纪人才,实施海洋人才战略就成了一个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二、海洋人才工程战略目标和措施

实施21世纪中国海洋科技产业发展战略,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组织实施海洋人才开发,造就一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素质较高、数量可观的海洋人才队伍。战略目标可分3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海洋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我国有海洋专业技术人员约3万人,海洋社会劳动者400万人,海洋产业职工(或劳力)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足1%,这远远落后于世界海洋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为了保证实施21世纪海洋战略,到2015年海洋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应达15%,到2030年应达30%

第二个层次,海洋管理人才。要培养一支老中青结合、知识层次高、实践能力强的海洋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海洋管理队伍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应占30%,到2030年这一比例应占50%

第三个层次,海洋产业职工。目前我国海洋从业人员中文盲率仍占20%,平均文化程度只相当于受过6年的小学教育。到2015年,要消灭文盲,海洋从业人员的平均文化程度达到高中(中专)以上;到2030年,全国海洋从业人员的平均文化程度达到大专以上。

围绕以上目标,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措施:

第一,建立有利于实施海洋人才工程战略的软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社会风气。21世纪中国海洋战略要靠德才兼备的人才去实施,事业成败关键在人。目前我国海洋开发的效益不够高,集中体现在人才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本来海洋专业和高级复合型人才就比较少,又受部门分割、条块分割、论资排辈等传统体制和思想的束缚,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海洋人才的宝贵价值及其对海洋事业发展的重大作用认识不足,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学用不对口、埋没人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要认识到,只有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能提高海洋界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在世纪海洋之争中的竞争力;只有沿海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尊重人才,才能自觉地爱惜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才能不拘一格造就人才,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要在全社会养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贡献突出的海洋人才应赢得全社会的尊敬和羡慕。要形成有利于培养、发现、选拔、引进、培训、交流人才的大气候,把人才战略提到21世纪海洋科技产业发展战略的首位,拓宽渠道,放开手脚,大批量地吸纳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扭转人才不足的局面,促进国内海洋人才的培训和交流,从海洋从业人员中发现高水平的海洋人才,真正使用好现有的海洋人才,千方百计留住海洋人才,形成一支担当起21世纪振兴中国海洋事业的人才大军。

第二,建立有利于海洋人才工程战略的硬环境,制定有利于人才辈出的政策。建立新的用人机制,为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是当务之急。首先要引入竞争机制,改革用人制度。要按照“双向选择,竞争择优”的原则,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形成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对经营管理人员、科技人员逐步实行聘用制和合同化管理。积极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破除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科研成果和工作成绩突出的人员,可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通过公平竞争,选择一批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担任科研机构、重点试验室、国家和省重大课题组的主要负责人,缓解目前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的状况。其次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破除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观念,打破人才流动中的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身份的界限,健全市场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建立海洋人才数据库,为人才的流动和合理使用奠定基础。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毕业生推向市场,实行国有政策指导、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就业新制度。用人单位对科技人员进行选优汰劣,优化海洋科技队伍的整体结构,海洋科技人员则通过自由择业,选择能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单位和岗位。对于高级海洋人才可以允许保留双重国籍。三是强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实行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的政策,破格起用有真才实学的海洋人才,使人才在竞争中拥有不同的待遇。用人单位聘用人才要量才使用,促使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坚决贯彻按劳付酬政策,搞活工资分配机制,大幅度地增加高层人员的收入。拉开分配档次,让贡献突出的海洋人才获得高额报酬。要充分发挥现有海洋科技人才的作用,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环境,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拓宽渠道,积极吸纳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可采取多渠道引进国外智力资源,重点吸引在海洋新技术产业方面有影响、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尤其要从中抓好几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能拉动产业发展的引智项目。多方式吸引优秀海外留学人员。建立海外留学人员信息库,带着项目岗位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到海外招聘,重点引进一批能够带动一个产业、一个学科发展的高层次留学人员。

第三,瞄准海洋科学前沿和国家海洋发展中的更大关键问题,建立国家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人才库。海洋基础研究作为海洋科学技术体系的基础,是海洋科技进步的动力,是现代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发展的源泉,是海洋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也是培养和造就海洋科技人才的摇篮。海洋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带动海洋新兴产业群的崛起,引起沿海地区乃至社会的重大变革。加强海洋基础研究工作,确保海洋科技自身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是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迎接21世纪挑战的迫切要求。目前,当务之急是依托“海洋科技城”,以青岛海洋大学为中心,以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建立国家级海洋科技发展战略人才库,重点研究海洋科学前沿问题和国家海洋发展关键问题。加快培养一批跨世纪的海洋学科、技术带头人。根据全国海洋科技产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多渠道重点培养一批进入世界海洋科技前沿并在国际上具有高知名度的杰出专家,培养出一批在国内海洋学科界、技术界具有领先水平的高级专家,培养出一大批各学科和海洋产业高层次企业管理人员。

第四,优先发展海洋教育,提高海洋从业者素质。邓小平同志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实现21世纪中国海洋科技产业化发展战略就要优先发展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这是百年大计。实施21世纪中国海洋科技产业化发展战略的人才来自今天的中小学生。21世纪中国的海洋竞争,离不开海洋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生产第一线的千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海洋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海洋专门人才成长的根基,更是为广大海洋劳动者奠定基本素质的关键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海洋基础教育是提高海洋从业者素质的奠基工程。海洋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要把海洋知识的普及纳入基础教育发展规划,提供合格师资,保证中小学生接受必要的海洋教育,消除“海盲”。要改革教材和教学内容,删简陈旧、繁琐的教学内容,增加海洋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要适度发展海洋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好一批高等院校和学科,积极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海洋职业教育和海洋成人教育。优化海洋教育结构,使海洋普通教育和海洋职业教育的比例更加合理。鼓励社会力量开办海洋教育,提倡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优化配置。目前,我国海洋院校的规模和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开发海洋的需要,只有青岛、湛江两所海洋大学,这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在基础较好的地方建立海洋人才培养基地。青岛市拥有23个中央、省驻青及市所属的海洋教学、科研机构,海洋高等教育专业、设施完备,直接从事科研、教学、管理的专业人员5 000多人,占全国的40%以上,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国家级专家17人,部级专家11人,这些海洋科研、教育单位和其中的杰出高级专家与广大科技工作者一道为发展我国的海洋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攻关课题、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和火炬计划项目等高层次课题项目中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成就,使众多的学科在国内外处于龙头地位。要充分运用这些科技优势,把青岛建成全国乃至全世界闻名的海洋科技城、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基地。除此以外,国家要有计划地在沿海省市建35所或更多的海洋大学,并采取在全国沿海各地市设立分校的办法,有计划、分层次地培训海洋专业人才,以提高沿海科技人才的质量,齐抓共管,切实把这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抓好,加速海洋专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第五,加大投入,为海洋高层次人才开发提供可靠保障。国家设立全国高层次人才开发基金。基金来源可采取政府拨款、企业和个人赞助、国内外募捐等多种形式解决。基金的主要用途是:资助高层次人才从事高科技项目研究,为高层次人才创办海洋高科技企业提供周转金,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高层次科技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中、长期培训,引进海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等。

建立国家级海洋高级人才市场。国家要在青岛建设一处设施先进、功能齐全、连接海内外的,集高级人才交流、人才引进、人员培训、人才测评、信息咨询于一体,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全国性高级人才市场,重点为国家招聘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合理配置国内人才资源提供全方位服务。

实施海洋重大科研课题公开招标制度。国家每年筛选57个制约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或能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的课题,公开招标,引进竞争和先进技术。

19982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