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港口建设和海运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解放初期的6个主要港口、233个泊位,发展至1990年代初的1 229个泊位,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近400个,年吞吐量百万吨以上的港口35个,由港口带动起来的“港口产业带、产业群”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以港口为中心形成的港口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但是,目前我国的港口建设以及海运业发展,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海运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在港口建设方面,还存在着海岸线长、港口少,小港多、大港少等不合理现象。与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港口在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还远没有得到体现。拿日本来说,在世界年吞吐量亿吨以上的十大港口中,日本就占了4个,造船量列世界第一,占世界造船总吨位的1/3,这是日本经济能在“二战”后迅速腾飞的主要动因。荷兰的鹿特丹港更是蜚声世界的大港,荷兰因此成为以港兴国的典型代表。
关于港口建设,我国的革命先行者
首先,建设东方大港,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是中国经济快速走向世界的需要。中国全方位开放,面对国内外两个市场,都离不开海港和运输船队。港口不仅是一个国家海运的枢纽,而且对于振兴外向型经济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沿海国已出现工业向沿海移动的趋势,形成临海工业发展区,使港口有了运输和工业的双重职能。中国建设东方大港,一方面可以加速同世界各国经济和贸易往来与交流,发展国际贸易和合作;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港口的职能作用,形成以港口为中心的“工业园区”和“工业地带”、“港口产业带”并辐射四周,从而带动海洋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其次,我国建设东方大港的时机与条件均已具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利用沿海的区位优势,在沿海建立起若干不同层次的开放区,包括14个沿海开放城市、5个经济特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等,初步形成了沿海以港口为中心的经济区和城镇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开放力度的加大,新兴港口不断增加,老港口在扩建、改造。一个海岸带港口群正初具规模,这为建设东方大港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只要决策正确、保障措施有力,中国完全有条件将
一、目标
到21世纪中叶,我国要在32 000千米海岸线(含岛岸线)上建设成十一大港口产业群、经济带,届时有5处大港进入世界国际级大港前10名,使我国成为世界海运业的金牌得主。十一大港口群具体为:①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流域港口群;②)以天津为龙头的渤海港口群;③以大连为龙头的辽东半岛港口群;④以青岛为龙头的山东半岛港口群;⑤以连云港、日照为龙头的亚欧大陆桥头堡港口群;⑥以宁波为龙头的浙东港口群;⑦以厦门为龙头的闽南三角区港口群;⑧以香港、广州为龙头的珠江三角洲港口群;⑨以北海为龙头的西南沿海港口群;⑩以海口为龙头的海南岛港口群;以基隆为龙头的台湾岛港口群。
二、举措
1.确立建设东方大港的战略地位,将其列入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国家采取扶持政策,并把大连、天津、秦皇岛、广州、香港建成国际级的东方大港,使这些港口真正成为一颗颗镶嵌在中国海岸线上的璀璨“明珠”,大放异彩,交相辉映。
2.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港口群发展规划,使各港口群尽显自己的优势。确立港口群的双重职能,一方面积极发展外向型产业,加速同世界各国的往来,进口原料、材料,大力出口产品,形成群体合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发挥港口群的辐射作用,带动港口周边区域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其形成一个科技雄厚、资金雄厚、人才力量雄厚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并向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港口产业带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