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实施“十大建设工程”打造半岛蓝色生态文明
一、胶州湾、莱州湾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工程
莱州湾、胶州湾分别处于渤海、黄海,是两个半封闭的内湾,由于两湾水体交换能力弱和长期受陆源排污影响,近20年来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成为山东近岸海域污染的“重灾区”,是我国和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的重点海域。
(一)胶州湾
1.概况。胶州湾是青岛的母亲湾。胶州湾港深水阔,浪小波轻、无冰冻,是一个难得的天然良港。20世纪40年代以前,由河口等注入的泥沙及少量的工业“三废”等物质,通过涨、落潮、水体交换,几乎可全部携带到湾外,胶州湾基本处于稳定平衡状态。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几次围填海高潮,使胶州湾的面积和纳潮量不断减小。据统计,1935年胶州湾纳潮量为11.822亿立方米,1963年为10.133亿立方米,1985年为9.144亿立方米,现在的纳潮量只有7亿多立方米,为原纳潮量的近60%。其面积1928年为560平方千米,1958年为535平方千米,1977年为423平方千米,1988年为390平方千米,2001年为367平方千米,2003年为362平方千米。1958~2003年,45年间胶州湾面积减少了173平方千米,缩小了近1/3。据此,有关专家指出,如果听任胶州湾海域面积继续缩小,不远的将来,青岛港将因为泥沙淤积而成为死港。
2.存在问题。胶州湾污染和生态破坏相当严重。青岛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胶州湾内中度污染和轻度污染海域约占胶州湾总面积的3/5。受排污影响,胶州湾的生物种类多样性迅速减少,20世纪60年代胶州湾潮间带生物种类多达54种,70年代减到33种,80年代只剩下17种,原有的14种优势种仅剩下一种,东岸的贝类养殖已不复存在。
目前,青岛市规划在胶州湾北部建设城市新区,拟将胶州湾变成“内湖”,这给胶州湾的保护又提出了新的课题。
3.建设内容。在确定胶州湾环境容量的基础上,严格实施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对入湾陆源污染物的治理,新建和扩建污水处理厂,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和达标排放;加强胶州湾油溢应急处理系统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重大油溢事故对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污染损坏;加强入湾河口、排污口、青岛港、海水浴场、海上奥帆赛场的污染监测;建立重要经济生物资源恢复增殖区;严格对海产食品的检验等。
(二)莱州湾
1.概况。莱州湾是山东省重要渔、盐生产基地,位于渤海南部。莱州湾是渤海秋汛对虾渔业的重要渔场,产量约占整个渤海的1/3。但随着海洋环境的污染和捕捞强度的加剧,加之养殖业大量使用海捕亲虾,对虾产量锐减,1993年起中国对虾一直没有在渤海形成虾汛,近年来野生中国对虾更是近乎灭绝,只是在海上作业时偶尔见到。近3年来,通过资源修复行动,渔业部门陆续在莱州湾放流中国对虾苗6.29亿尾,这个濒临灭绝的珍贵虾种又开始在渤海恢复生机。
2.存在问题。近年来,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营养盐严重失衡。5月,90%水域无机氮含量劣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8月,近30%水域无机氮含量劣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近40%水域石油类含量超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环境总体质量良好。部分生物体内总汞、砷、镉、铅和石油类的含量偏高。栖息地状况较差,筑路、护堤、围海造陆、兴建盐田和养殖池塘使滨海湿地面积严重萎缩。生物群落结构状况较差,浮游植物密度偏高;产卵场严重退化,鱼卵、仔鱼种类少,密度低。
连续监测结果表明,莱州湾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处于恢复状态,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略有增加。主要表现在水体富营养化面积缩减;生物群落结构略有改善,鱼卵、仔鱼种类与数量增加。但水体富营养化依然严重,石油类含量超标面积有所增加;部分生物体内总汞、砷、镉、铅和石油类的含量偏高;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密度偏高;底栖生物栖息密度偏低,鱼卵、仔鱼种类与密度依然维持在低水平。陆源排污、围填海工程和不合理养殖活动等是导致莱州湾生态系统不健康的主要因素。
3.建设内容。莱州湾环境建设应当包括防与治两个方面。
在防方面,主要应严格控制和逐步缩减陆源污染物的排放,尤其是控制小清河、潍河等入海污染物的排放;同时要对海上水产养殖的布局、养殖面积、方式、结构、种类和投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切实防治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
对莱州湾的环境治理,在本规划期限内,应以生态修复和强化海洋环境管理为主,重点放在改善莱州湾生态环境方面,可立项开展以环境科学为主的、海湾水体交换能力的前期研究工作。
二、重点河口与陆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1.现状。山东省陆源排海是导致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害的主要原因。为全面掌握陆源排污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损害程度,2006年,山东省对12个重点排污口和85个一般陆源入海排污河及排污口(其中包括29个工业排污口,31个市政排污口和37条排污河)实施了高频率、多项目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绝大多数陆源排污状况超标。
此外,渔村建设、渔业生产、农业生产也产生相当数量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也是导致海洋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2.存在问题。目前,陆源工矿企业排污是造成海洋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陆源入海排污口污水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海,普遍超标排海,排污缺乏有效监控。
3.建设方向。对于陆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环境的治理,要以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为重点,在环境容量的基础上,严格控制陆源排污,强化直接排海工业点源控制和管理。在近岸海域主要入海河流的入海口之前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厂,并进行提高氮、磷去除效果的工艺技术研究,有效削减市政污水中氮和磷对海域的污染影响,改善近岸海域水质,使其稳定达标,削减各相关城市入海污染负荷,确保近岸海域达到环境功能区划标准,确保排污入海区域范围内水质达标。
此外,在近岸海域和陆地的开发建设活动,必须符合相应的海域环境功能要求,禁止在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等区域新建、改建、扩建印染、电镀、化工等排放废油、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项目和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在岸滩弃置、堆放和处理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其他废弃物,不得向海域排放、倾倒任何废弃物;获准向海域排放陆源污染物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严禁直接排放,必须经处理后达标排放;同时要加强入海河流的治理,加强陆源面源污染的控制。
三、黄河口三角洲生态保护与滨海湿地恢复工程
1.黄河口三角洲现状。黄河三角洲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开发潜力,是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一块亟待开发的资源宝地。但由于该区生态环境脆弱、淡水资源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黄河三角洲开发相对滞后。
2.存在问题。据2006年山东省对黄河口生态监控区的监测结果,该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营养盐严重失衡。5月,90%海域无机氮含量劣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8月,60%海域无机氮含量劣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环境总体质量良好,部分生物体内总汞、砷、镉、铅和石油类的含量偏高,生物群落结构状况一般,8月,浮游植物密度偏高,平均密度为2 357×104个细胞/立方米;5月,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偏低,平均栖息密度为73个/平方米。产卵场退化,鱼卵、仔鱼的种类少、密度低。
连续3年的监测结果表明,黄河口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处于恢复状态,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明显增加。随着黄河来水量的明显增加,生物群落结构略有改善,浮游植物密度、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渐趋于正常,底栖生物栖息密度也略有好转。但水体富营养化仍然严重;部分生物体内总汞、砷、镉、铅和石油烃的含量偏高;底栖生物栖息密度偏低,鱼卵、仔鱼种类少、密度低。陆源排污、黄河来水量和过度捕捞等是影响黄河口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
3.建设内容。国家“十五”规划把黄河三角洲列为高效生态经济区,该区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以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和绿色产业为主导方向,实行保护性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本区海洋环境保护的重点是加大环境保护与整治力度,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要保护好草地、湿地、动植物繁衍和栖息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好生物物种多样性;要谋划好不断增加的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模式,按照现代化大农业的要求,走大规模、高科技、机械化、综合性、生态化的开发路子,并为区内其他各市发展用地的占补平衡提供空间。
四、沿荣成湾综合经济区建设工程
1.沿荣成湾综合经济区现状。沿荣成湾综合经济区主要包括荣成湾、俚岛湾及石岛湾附近海域。该区域全部为基岩海岸,区域内生物、水产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船舶制造业、现代渔业、海洋生物产业和旅游业的良好条件。
本区域内的荣成湾面积大,口门开阔,湾内外水体交换条件好,水深条件适中,平均水深约
2.存在问题。近年来,随着海上交通及海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如何有效防治陆域水产加工厂等的排污入湾、港口污染以及区域内修造船、船舶的油污染,保护海域环境质量,已被提上重要日程。同时,对区域内的养殖,如何合理采捕海洋生物资源,在合理养殖容量范围内开展科学的水产养殖等亦是该区内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3.建设内容。根据荣成湾特点,建立荣成湾养殖生态示范区,并作为海湾环境容量评估试点。根据荣成湾的环境容量,重点发展以海参、鲍鱼为主的高档海珍品养殖,以海带为主的藻类养殖。
在修造船及港口工业的发展中,要严格监测、控制建设过程的污水及船舶污水排海;加强港口区的污染治理,对周边渔业码头进行调整并加强管理。
五、海洋保护区建设工程
1.海洋保护区现状。山东省沿海海洋资源类型较多,储量丰富。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山东省的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但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海洋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平衡发展与保护的矛盾,维护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山东省强化了海洋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到2006年止,山东省共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