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示范研究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5-05-21 01:41:00 

一、立论依据

()项目概述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快速升高和沿海经济发展,我国面临的海洋防灾减灾形势愈加严峻。20091月,国家海洋局发布《2008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2008年我国共发生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及其他海洋灾害134次,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6亿元,死亡(含失踪)152人。

海洋灾害现状不容乐观,但整个社会的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却依然淡薄,多数公众对于海洋防灾减灾知识所知甚少。据统计,49%的民众对海洋灾害了解十分有限,28.6%的人甚至根本不了解。海洋意识薄弱,海洋观念缺失成为如今海洋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的“软肋”。我国要增强防灾减灾软实力,首先应该努力提高民众的防灾意识,普及防灾知识和技能。国民海洋意识薄弱的情况如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不仅会阻碍海洋文化的建设和弘扬,而且还有可能导致海洋形势的恶化。

海洋意识的培养和公众宣传教育息息相关。在今后工作中,除了加强防灾减灾技术研究,我们还要高度重视公众宣传,“任何科学技术只有为人民群众掌握才能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采取多种形式拉近海洋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利用可能的机会和平台向公众进行海洋科普教育,引导公众关注海洋,让海洋知识进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才能有效促动海洋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

本课题基于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教育的目的,根据山东省情进行示范研究,积极探索公众宣传渠道、宣传内容及有效方法,力求构建全面系统的公众宣传教育模式,培养公众防灾减灾能力,营造浓厚持久的公众防灾减灾教育氛围,从而达到提升海洋防灾减灾综合能力,最大限度降低海洋灾害损失的目的。示范研究成果可继续向全国推广。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外防灾减灾公众宣传现状分析

国外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对公众的防灾减灾教育。学习与借鉴国外对民众进行防灾教育与技能培训的做法与经验,对提高我国民众的防灾意识与知识,减少灾害损失,具有积极的意义。

国外公众防灾宣传最主要的渠道有学校、社区等。很多国家都把灾害知识作为一种系统的教育形式对待,使防灾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另一方面,社区也是防灾宣传的重要场所。在日本,政府积极鼓励各地区或社区组织、居民自主自发成立防灾减灾市民团体,如各种形式的俱乐部等。这些群众性组织,平时在所在地区组织防灾训练、普及防灾知识、保管与维修防灾器材,形成了地区防灾及互助的有生力量。另外,日本还提出“防灾公园”的概念,把合理建设城市公园、绿地作为防灾减灾的基本方针之一。美国政府为提高社区的防灾意识,增强社区防救灾能力,积极创建了“防灾型社区”,在社区内制定了相关防灾减灾的管理措施,降低了社区受灾的可能性。

在信息时代,利用报刊、手册、图书、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宣传推广手段,来传递防灾知识,有着便利、快速、直接、有效的作用。日本早在1961年制定的《灾害对策基本法》中就明确规定日本广播协会(NHK)属于国家指定的防灾公共机构,从法律上确立了公共电视台在防灾体制中的地位。日本“京都市民防灾教育中心”,通过发行杂志、录像带出租与销售以及在互联网上介绍防灾知识等方式进行减灾知识宣传;韩国在1996年根据《灾难管理法》将韩国公共电视台(KBS)列为报道灾难的指定台;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委员会(PEMA)在其官方网站上专门设立了灾害知识版,可供社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了解相关的知识;德国政府通过宣传手册、互联网、展览以及听众热线介绍如何应对危机,德国居民保护与灾害救助局出版《居民保护》季刊,普及防灾救灾知识;在墨西哥,所有公共场所都贴有防灾宣传牌以教育公众如何防灾减灾。

另外,将灾害遗址等设为教育基地也是一种比书本教育和宣传更直观的方法,其教育“映像”可长久地镌刻在人们的脑海里。日本等国在此方面也都有体现。

2.国内现状分析

中国防灾减灾公众宣传也取得一定成效。200932,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国家海洋局及各涉海单位借此契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活动。

但是比起发达国家,我国防灾减灾公众宣传工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社会公众减灾意识亟需提高。由于海洋灾害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人没有接受过防灾减灾知识。在社区宣传等方面,很多居民对海洋灾害的了解不深。另外,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大,而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信落后、文化水平等因素限制,大部分农民并不熟悉海洋灾害的防范知识。另外,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对于海洋防灾减灾的宣传力度和技巧也远远不够。

总之,没有统一的防灾减灾宣传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没有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这些都导致我国社会公众海洋防灾减灾意识水平较低。

3.研究意义

我国高度重视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作为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保障。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对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以及自救能力可以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探索长期性公众宣传模式,普及减灾知识,提高全民减灾意识,使减灾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才能逐步构建社会化的海洋防灾减灾网络,最大限度降低海洋灾害损失。

《中国海洋报》(20094241786)《让公共日成为海洋科普的契机》、《中国海洋报》(20095121790)《提高海洋防灾意识是当务之急》等多篇文章均提到以下几点:海洋科普教育宣传存在缺失,正在成为海洋事业发展的“软肋”;树立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既是当前海洋防灾减灾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务之急。

二、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

我国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本课题结合北海区实情,将对省内重要沿海城市展开调查,聚焦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渠道、公众宣传内容及公众宣传方法进行示范研究,力求形成相应的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规程,建立成熟的公众宣传模式并使其固定化延续,实现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社会化、系统化。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此项研究可为全国的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提供示范。

()研究内容

1.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制度建设、组织原则及管理方案等宏观、微观角度,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进一步探索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渠道、充实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内容、总结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方法,初步建立长期性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模式,使今后的公众宣传活动逐步实现制度化、系统化。

2.采取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拟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及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技术路线

本课题结合省内实情,以重点沿海城市调查结果为依据,从公众宣传制度建设、组织原则及管理方案出发,围绕公众宣传渠道、公众宣传内容及方法,最终形成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规程,构建经常性公众宣传模式,实现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活动制度化、常规化。

1.先期研究性工作

通过问卷调查及实地考察等多种研究方法,汇总省内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情况,明确目前公众宣传现状。一方面,全面了解省内重大海洋灾害记录,根据第一手资料研究宣传内容,明确公众宣传工作方向。另一方面,依据现有国内外公众宣传渠道、方法,去粗取精,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及结合本地实情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完善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制度建设,为下一步公众宣传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两方面工作最终将形成可行性报告提交有关部门研究。

2.基础能力建设

(1)设立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中心:宣传中心作为活动常设管理及组织机构,主持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积极聘任活动咨询专家(根据公众活动需求,咨询专家来自海洋、法律、传媒等相关行业)。宣传中心负责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活动组织及其他执行事宜。宣传中心负责与国外防灾减灾机构交流合作事宜等。宣传中心承担向公众积极普及海洋防灾减灾知识、海洋预警报及其他海洋领域科技成果、国内外海洋发展战略等职能。

(2)建立全国首个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如图片、宣传册、展板、影像资料等)向公众介绍各种防灾减灾知识,并展示涉海单位防灾减灾成果。

(3)加强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必要的数据和信息是开展海洋防灾减灾宣传工作的重要基础,如绘制风暴潮风险分布图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海洋知识,是公众宣传的关键。

3.构建创新型公众宣传模式

(1)根据省内公众宣教实情,进一步明析宣教渠道:形成全方位综合宣传网络。宣传覆盖所有教育机构,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覆盖不同的行业,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覆盖所有地区,包括城市和农村。其中,学校和社区是防灾减灾公众宣传的主要渠道。借助有鲜明特色的海洋防灾减灾公益宣传广告。在沿海城市主要公共场所设特色鲜明的海洋防灾减灾标志或公益广告牌,播放公益广告片,扩大宣传阵地。广泛征集海洋防灾减灾活动主题及公益活动标识,经研究后将会长期沿用。

(2)充实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内容: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内容需根据所在地具体情况精心选择,宣传计划需根据公众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宣传步骤则按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实施。具体规范的防灾减灾教育内容能极大提高民众应对灾害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青岛市为例,可包含:本地常见海洋灾害背景知识及灾害自救、互救措施,海洋灾害预警报先进科技展示及灾害应急预案,海洋灾害信息发布途径及预报中常用海洋专业术语解释,涉海工程海洋防灾减灾情况,青岛市海洋发展战略及海洋防灾减灾成果,沿海重要工业园区和大型涉海工程防灾减灾,海洋环境保护常识,青岛区域内各海洋行政管理及科研单位简介。

(3)探索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方法:在海洋防灾减灾公众教育基地内,利用各种图片、宣传册、展板、影像资料向公众介绍日常各种防灾减灾知识,并展示涉海单位防灾减灾成果。陈列海洋防灾减灾设施并提供海洋防灾知识演示、海洋灾害(如暴风雨)体验设施、人员逃生演示等。公众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深刻掌握发生灾害后保护自己及援助他人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技能。

利用各类传媒进行防灾减灾公众宣传,并使其长期延续,如网络宣传,建立专门的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网站,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宣传力度,普及防灾减灾常识;联系电视或广播媒体单位,共设海洋专题节目,沿海城市地方性报纸可定期刊登相关主题内容;开通海洋防灾减灾群众咨询热线;编制海洋防灾减灾宣传手册、音像制品,编写或者选取优秀海洋出版物作为辅助宣传材料,定期开展“海洋读书日”或“读书周”活动,并发起相关主题征文比赛及同类活动;按期举办海洋专题文艺演出、诗歌朗诵会等娱乐活动,塑造海洋文化氛围,借各种机会普及海洋防灾减灾科普知识,传播保护海洋环境的主题;借助各种“宣传日”契机进行防灾减灾公众宣传;海洋管理及科研单位公众开放日(定期举办);周期性海洋科技成果展(如“大洋一号”参观等形式)以及“海洋知识进农村”等活动;广场活动日形式(利用各种宣传日或者宣传周契机);面对不同受众,周期性举办各种形式的海洋主题知识竞赛;面向不同公众设立专门的海洋防灾减灾培训课程,并制定详细培训课程表,按期培训,安排相关专家走进学校、社区、农村、工厂举办海洋知识讲座;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短信、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等,不间断地向社会发布海洋水文信息,以优质准确的服务提升海洋管理及科研单位知名度;将海洋知识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如制作相应的日历、挂图、扑克、便签本、购物袋等。

()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立足目前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工作中的种种不足,深入结合省内沿海地区实情进行示范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紧紧围绕公众宣传教育的渠道、内容和形式展开,以构建长期性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模式为最终目的。课题条理清晰、方法科学,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另外课题组研究人员多年从事海洋灾害预警报工作、公众宣传工作,具有丰富的相关经验,能够保证课题顺利完成。

()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课题紧抓当前防灾减灾公众宣传及科普活动研究空缺之处进行示范研究,内容全面,形式多样;覆盖全民,紧抓细节;关注预警,强调互救;结合实际,可行性强,具有鲜明特色。另外,针对海洋事业发展过程中相对滞后的公众宣传领域,以青岛市等沿海城市为例,着力探讨了公众宣传的渠道、内容和形式,探求长期性公众宣传模式。课题可操作性强,有效解决了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长期以来缺乏系统性、连续性的弊端,是全面培养公众防灾减灾能力、营造浓厚持久的公众防灾减灾教育氛围的积极尝试。

()预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完善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教育制度化建设,制定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总体规程,探索长期性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模式。

三、研究基础

1.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1)为迎接我国首个“防灾减灾日”,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宣传,增强北海区社会公众海洋防灾减灾意识,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于5713日举办了主题为“关注海洋灾害,守护蓝色家园”的大型宣传教育活动。此次“海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网络、电台、声像制品、宣传手册等各种载体以志愿者活动形式展开,主要涵盖三方面内容:北海分局及预报中心联合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减灾司通过预报中心网站组织“全国大学生、高中生5·12‘海洋防灾减灾’知识竞赛”;北海预报中心开放,向青岛地区100多位大中学生展示了先进的海洋观测预报系统;北海预报中心组织志愿者参加了青岛市统一举办的“防灾减灾日”广场宣传活动,通过专题知识展板、海洋防灾减灾专题宣传册、“海洋防灾减灾”专题知识现场问答活动向市民普及相关知识。

此次“关注海洋灾害,守护蓝色家园”大型公众宣教活动受到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并得到各界广泛赞誉,是普及海洋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公众防灾能力、从意识形态领域强化海洋防灾减灾事业的成功范例。

(2)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在济南组织参加了山东省统一举办的“防灾减灾日”广场宣传活动,通过专题知识展板、海洋防灾减灾专题宣传册、“海洋防灾减灾”专题知识现场问答活动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活动成果显著,受到公众欢迎。

2.已具备的研究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已在历次海洋防灾减灾公众宣传活动中积累了相关组织及管理经验,拥有海洋防灾减灾技术专家及宣传骨干,拥有丰富的海洋灾害案例资料,拥有初具规模的媒体资源(海洋财富网www.hycfw.com)

(与孙青合作)

20096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