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渔业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

山东渔业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5-05-21 01:41:2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渔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扬艰苦创业的闯海人精神,风风雨雨30年,海洋与渔业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渔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经验,成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一、历程回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山东渔业的改革与发展大幕。特别是1991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海上山东”建设跨世纪战略以来,山东海洋与渔业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海洋与渔业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30年来,山东渔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978年至1984年,全省渔业生产结构产生重大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东渔业开始进入全面改革、快速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至1981年,着重对全省渔业生产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在生产指导方针上发生了重大转变,由长期重捕捞轻养殖转变为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并重,在省、市、县三级都建立了养殖公司。1982年,对渔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水产品产、供、销等方面逐步理顺;“大包干”承包经营责任制得到普遍推行,推进了水产事业的快速发展。

()1984年至1991年,全省渔业发展成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19849月,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做出《关于大力开发水域发展水产事业的决定》,把开发浅海、滩涂、荒水,发展水产养殖,作为我省渔业生产的主攻方向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措施,明确提出了水产业“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重”的工作方针,极大地调动了沿海和内陆湖区库区渔民及社会各方面开发海、淡水域,发展水产养殖业的积极性。1985年,全省社会各方面向水产养殖业的投资总额达2亿元以上;淡水养鱼产量实现了4.7万吨,第一次超过淡水捕捞产量;渔业生产服务配套体系基本形成,对水产资源的监督管理也开始走向正规。水产业利用外资等对外经济也于1984年开始起步。1987年我省两艘渔轮开赴西非冈比亚海域作业,标志着我省远洋渔业拉开序幕。

()1991年至1998年,渔业经济成为海上山东建设的重要突破口。1991年,山东省委、省政府从山东未来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海上山东”的跨世纪战略,在全国率先吹响了向海洋进军的号角,“海上山东”成为新世纪我省最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把海洋渔业作为“海上山东”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来抓。同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加快水产业发展的通知》,继续坚持以养为主的生产方针,大力推进水产业向广度和深度拓展。1998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海上山东”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进一步加快“海上山东”建设的决定》和《“海上山东”开发建设规划》,成立了领导小组,并把海洋农牧化建设工程作为“海上山东”建设四大工程之首来抓,拉开了以海洋渔业为主导,海洋油气、海上交通、滨海旅游、盐业化工等各业协调发展的海洋大产业格局,并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1998年,全省海洋渔业产量达566万吨,实现海洋渔业产值519.3亿元,占全省海洋产业产值的63%

()1998年至2007年,全省渔业发展开始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迈进。1998年至2007年,全省进一步加大了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以发展生态、高效、品牌为目标,大力发展健康养殖业,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严格控制近海捕捞,积极发展海水增养殖业,大力发展远洋渔业。2007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努力建设科技含量高、产业素质强、生态环境好的山东半岛现代渔业经济区。加快修复近海资源,正确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大力发展海珍品健康养殖,培育名牌、宣传名牌,在提高附加值、提高效益上下功夫,积极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发展理念的确立,标志着我省渔业在养殖模式、增长方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发展方式上由粗放型走向精细化和集约化,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逐步迈进。

二、取得的成就

30年的改革,山东渔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78年到2007年,山东水产品产量由74万吨增加到713万吨,增长864%;渔业经济总产值由17.2亿元增加到1 655亿元,增长9 635%;水产品出口由9.2万吨增加到107.5万吨,出口创汇由2.7亿美元增加到34.1亿美元,分别增长1 068%1 163%;渔民人均纯收入由142元增加到8 136元,增长5 630%

一是渔业总体规模有了重大变化。1978年到2007年,我省水产品产量由不足100万吨,增加到713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 655亿元,渔业经济增加值712亿元,其中渔业增加值369亿元,占全省农业增加值14.5%。水产品出口由“零”的突破发展到107万吨,创汇34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34.4%。渔民人均纯收入由142元增加到8 136元,比全省农民人均收入高3 151元。渔业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

二是渔业产业结构有了重大变化。1978年我省养殖产量仅20万吨,1994年水产养殖产量首次超过了捕捞产量,改变了捕捞业主导山东渔业的历史。2007年我省水产品养殖产量达到498万吨。30多年来,水产养殖品种多样化,养殖布局区域化,养殖方式集约化,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养殖业的发展使水产品供给状况得到了根本改观,不仅解决了“吃鱼难”问题,而且实现了大量出口,成为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目前,我省渔业初步形成以增养殖业为主导,捕捞、加工、贸易流通、休闲渔业等协调发展的局面。

三是渔业生产经营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渔业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一些地方以集体所有制为基础,开展适度规模经营,进行股份制改革,激发了渔业发展的活力。目前,我省规模以上渔业企业发展到310余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62家,出口创汇超千万美元的50余家。一大批企业通过兼并周边农村、建立生产基地、实行跨区域扩张、发展远洋渔业,形成了多元化经营格局。渔业体制机制的转变,催生了一大批人均收入过万元、几万元的渔业专业强镇强村,一大批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新型渔民,一大批村企一体化、渔港城镇化的现代化新渔村,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注入了强大活力。

四是渔业发展方式有了重大变化。我省积极发展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在资源利用上由过去注重开发向开发与恢复、保护并重转变。1995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并于2005年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大力开展资源放流增殖、种质资源保护和人工鱼礁建设,有效恢复和保护了渔业资源环境。在生产方式上由粗放式向集约化、健康安全转变。标准化池塘养殖、底播增殖、筏式养殖、深水网箱等发展迅速,生态、健康、安全等养殖模式逐步被群众所接受。在生产效益上由依靠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转变。形成了海参、对虾等一批优势主导产业,打造了“好当家”、“东方海洋”等40多个省级以上渔业品牌。

三、基本经验

回顾30年山东渔业走过的历程,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从根本上说,山东渔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得益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渔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渔民群众的艰苦创业。

()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渔业作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我省是海洋大省、渔业大省,海岸线长,海域面积和内陆宜渔面积广阔,渔业资源丰富,具有优越的渔业发展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客观分析省情和自身发展优势,对开发海洋和内陆水域资源重大意义的认识不断升华,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并将其作为发展全省经济的重大战略措施来抓。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山东渔业发展,多次到山东渔区进行视察,并作重要指示,都对山东渔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80年,省委、省政府把发展渔业生产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振兴农村经济的战略重点,提出要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水面的开发利用。90年代初,省委、省政府顺应世界“蓝色革命”浪潮,在总结开发海岛滩涂、耕海牧渔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海上山东”战略,并列为振兴山东经济的两个跨世纪工程之一。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3次海岛会议、10次湖区开发会议、5次全省水产工作会议,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开发水域发展水产事业的决定》、《山东省鼓励外商投资开发浅海滩涂暂行规定》等鼓励水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性文件。各地也从实际出发,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把水产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山东水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彻底解决了城乡居民“吃鱼难”的问题,而且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富民富县富财政的重要支柱。进入21世纪后,省委、省政府对渔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多次召开渔业工作现场会议,把调整渔业产业结构、转变渔业增长方式作为渔业的发展重点,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和远洋渔业,积极推进现代渔区建设,加快了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步伐。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发展。改革开放30年期间,我省根据资源和市场变化情况,不断调整优化生产结构,为渔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有效实现了渔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我省从实际出发,加大了近海捕捞的控制力度,大力鼓励发展海淡水增养殖。1994年,我省水产养殖产量首次超过捕捞产量,实现了养殖大于捕捞的渔业产业结构转变,使山东渔业由“捕捞型”转向了“农牧型”,优质高效渔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实现了我省渔业生产以养殖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我省的海水养殖先后经历了五个特色鲜明的发展阶段,被称为五次发展浪潮,即被称为“海中捞铜”的以海带养殖为主的发展阶段;被称为“海中捞银”的以扇贝养殖为主的发展阶段;被称为“海中捞玉”的以工厂化养殖为主的发展阶段;被称为“海中捞金”的以海参、鲍鱼等海珍品为主的发展阶段;被称为“钻石工程”的以海洋生物制药、海洋保健食品为主的生物工程发展阶段。对地方经济发展来说,每一次新产业浪潮的兴起和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有力地促进了渔民群众增产增收。如被古代称为“海产八珍之一”的扇贝,我省在70年代末全靠采捕野生扇贝,年产量只有几百吨;从80年代开始,人工采苗、育苗和养成技术先后突破,扇贝养殖迅速在胶东沿海地区推广,并向周边省、市迅速辐射,成为带动沿海地区渔民群众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浅海养殖区域突破传统的养殖禁区,从-15推进到-50以下的深水大流区。内陆渔区池塘、湖泊、水库养殖面积不断扩大,集约化养殖模式逐步推开,沿黄地区“上粮下渔”综合开发热潮迅速兴起,到2007年底开发面积达到了140多万亩。进入21世纪后,我省渔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渔业增长方式加快转变,优势主导产业初具雏形,向质量和品牌要效益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全省渔业开始向“生态、高效、品牌”方向发展。2007年,全省优势品种产量已达311万吨,占海水养殖产量的88%以上。海参成为全省产值最大的养殖品种,2007年,产量达5.4万吨,产值108亿元。鲍鱼产量4 200多吨,海参、鲍鱼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1%25%。对虾产量10.8万吨,产值45亿元。大菱鲆等鲆鲽鱼产量5.2万吨,产值20多亿元。贝类产量269万吨,产值130多亿元。海带47.6万吨,产值近30亿元。二是渔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逐步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服务体系,完善了渔业产业化发展的链条。围绕捕捞业的发展,重点抓了渔港码头、渔船修造、加工冷藏、信息传输、海上救助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重点抓了育苗、饲料、病害防治、冷藏加工、塑料网绳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水产业的流通发展,重点抓了市场开拓与建设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07年底,全省已建成经营性海淡水育苗场900余家,渔用饲料厂200家,水产冷库1 801座,水产加工厂1 826家,渔船修造厂51家,渔港码头245处,专业水产批发市场达到50家。

()坚持科教兴渔,不断提高全省渔业产业素质和发展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渔业历经风风雨雨30年,既是一部改革开放发展史,也是一部渔业科技进步史。我省渔业的每一次跨越都是科技创新与突破的结果。30年来,我省大力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渔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为渔业产业素质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全省渔业生产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自1978年以来,全省共取得科技成果1 700多项,其中3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316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级20项,省部级296项。以青岛海洋大学和烟台水产学院为依托,建立了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水产教育培训体系,为全省培养了20余万名不同层次的渔业科技人才。到2007年,全省拥有海洋与渔业科研开发、教学机构60多个(其中中央驻鲁15),拥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 000多名,院士16名,博士生导师200多名,建有博士点45个、硕士点90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3个,大型仪器设备的资产原值近10亿元,基本形成了学科配套、优势突出、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研究开发体系,为山东渔业科技进步和渔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渔业丰收计划、渔业科技包县、渔业科技入户活动。认真做好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文章,不断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组织渔业科技下乡、进户、上船、出海,使全省渔业科技含量显著提高,推进了渔业生产的不断优化升级。围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以名、优、特品种为重点,积极开展科技攻关,解决了扇贝等大宗贝类的增养技术难题,探索出了扇贝、海参等海珍品工厂化育苗和多种养殖模式,引进了海湾扇贝、虾夷扇贝、南美白对虾、美国红鱼、大菱鲆等养殖新品种。随着养殖技术的突破,昔日只能在东部沿海礁岩海底生长的海参被胶东渔民搬到了陆地上的池塘,搬进了滩涂上的虾池,还被搬到了黄河口的千年盐碱滩,实现了山东“海参陆养”、“东参西养”的历史性突破。逐步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渔业技术推广和养殖病害防治网络体系,加强了对水域环境监测预报和养殖病害防治技术的应用研究。水产品的保鲜、保活、精深加工技术不断实现新突破,鲜活水产品、水产方便食品等成为销售的主体。海洋生物工程的迅速发展,标志着我省水产业正在向着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领域迈进。

()坚持对外开放,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不断提升渔业经济外向化发展能力。30年来,在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我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国际贸易,我省渔业逐步走上了与国际接轨的发展之路,从30年前的只有几家国营公司可以对外出口,到现在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渔业国际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到2007年底,全省共批准渔业外资项目2 00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20多亿美元。水产进出口贸易蓬勃发展,开通了直航韩国、日本、香港及东南亚等地的海鲜运输航线,全省鲜活水产品运销船达34艘,直销国际市场。2007年,全省出口水产品107万吨,出口创汇34.1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99亿美元的34.4%,占全国水产品出口创汇额97.4亿美元的35%。远洋渔业进一步发展,在外作业渔船达281艘,实现产量8.7万吨,产值9.2亿元。

()坚持以渔民为本,不断增加渔民收入,推进和谐渔区建设。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是渔业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夯实渔业基础,拓宽增加渔民收入的渠道,确保渔民收入稳定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广大渔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省渔业事业的发展。1978年我省渔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42元,到2007年,渔民人均纯收入达8 136元,增长56倍。30年来,我省渔业部门立足实际,充分发挥直接服务渔民的优势,本着以渔民为本的原则,从渔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实际的问题入手,多办好事、实事,让渔民得实惠。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开发水域发展水产事业的决定》、《山东省鼓励外商投资开发浅海滩涂暂行规定》等一系列鼓励水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性文件,保护了渔民利益,增加了渔民收入,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渔业的发展。1982年我省对渔业经济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大包干”承包经营责任制在渔区得到普遍推行,到1990年渔民收入开始有了显著增加。进入90年代后,特别是“海上山东”战略实施后,我省把发展渔业的着眼点由“增量为主”转到“增量与增效并重”上来,做到既要高产,又要高效,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工作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满足社会供给和增加渔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二三产业迅速崛起,使渔业经济实现了更高层次的良性循环,渔民收入来源趋向多元化,带来了渔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30年来,我省在大力发展渔业经济和渔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同时,注重维护渔民利益,减轻渔民负担,坚持把减负与增收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强调减负也是增收。同时,把加强渔业权制度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渔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组织实施了《渔业法》,建立了水域滩涂养殖使用制度和捕捞许可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渔业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渔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按照《物权法》的相关规定,确认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和捕捞的权利为用益物权,使渔民的利益有了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进入21世纪后,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维护渔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放到突出位置,按照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落实支渔惠渔政策、实施渔民转产转业工程、大力开展环境资源保护、努力维护渔民合法权益,促进了渔业的平稳发展和渔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到2007年,全省共转产转业渔民12 303名,按照国家政策向渔民发放渔用燃油补贴92 477万元。

()坚持抓好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渔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渔业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环境型产业,资源和水域环境对于渔业发展至关重要。山东渔业始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大力发展渔业产业,全省渔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多年来,始终保持了第一渔业大省的地位,水产品产量、产值、出口总量和贸易额等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水域环境污染以及长期以来对渔业资源的持续高强度开发利用,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水域生态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珍贵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急剧衰退,成为山东渔业经济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针对这种状况,我省在《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中将渔业资源修复和生态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出了重要部署。借鉴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我省于1995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2005年实施了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海洋农牧化工程建设,10多年来渔业资源修复力度不断加大,沿海地区增殖放流、人工渔礁建设和种质资源保护区规模不断扩大,内陆湖区、库区以确保水质环境为前提,积极发展清洁生产,为全省水产养殖业的生态、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到2007年,全省用于渔业增殖放流的资金达4.2亿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资金1.3亿元,共放流各类增殖苗种50亿尾(),投放石块礁体55.1万立方米、构件礁体30.5万空方、礁船229艘,受益渔民近60万人,渔民人均增收520元以上。启动实施了标准化生态池塘改造工程,沿海、沿黄、沿湖、沿库等地区成方连片开发势头强劲。2007年全省各级用于标准化鱼塘整理的资金达上亿元,整理改造标准化鱼塘20多万亩。

四、发展展望

我省是海洋大省,也是渔业大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渔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渔业为目标,以突出质量、安全、效益为重点,以建设山东半岛渔业经济区为主题,大力提升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实施现代渔业建设六大工程,努力把我省建成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渔业经济强省。

主要任务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2 500亿元,渔业经济增加值达到1 12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2%15.8%;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80万吨,水产品出口160万吨,出口额4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9%9.8%10%;渔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年均增长8%左右。

()加快渔业产业化进程,提高渔业整体效益。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培植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外向型龙头企业。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构建渔业板块经济。力争到“十一五”末,全省规模以上渔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达到10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00家,本地水产品加工出口数量占水产品出口总量的50%以上。加快建设一批产出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大的水产品基地。力争到2010年,建成无公害标准化水产品生产基地400万亩,认证无公害水产品基地300处、无公害产品500个。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发展一批有能力利用公海资源的远洋渔业。推进渔业组织化建设,加快建立一批带动力强、机制完善、运营规范的渔业专业合作组织。

()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努力打造山东渔业品牌。大力发展健康养殖业。继续抓好十大主导品种发展,不断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力争到2010年,全省优势主导水产品和特色水产品养殖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65%以上,形成十大主导产业。深入挖掘渔业发展潜力,依靠科技,实施渔业育种、繁育、推广等技术的科研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引进一批水产良种,力争到2010年,渔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大力实施“规模化生态池塘整理工程”,积极建设现代渔业生产基地。努力打造知名渔业品牌,重点做好胶东海参、胶东鲍鱼、海带、扇贝等山东十大渔业品牌的推介打造工作,增强整体市场竞争能力。

()加强质量管理,不断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渔业标准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符合我省实际、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加快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加快各类渔业标准化示范区、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和养殖方式,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应用水平,不断扩大渔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监管体系: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加大疫病防控力度,加强产地环境、投入品市场的监管。加大重点环节、重点投入品(苗种、渔药、饲料)、重点管理对象的监管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对生产比较规范、质量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的生产(养殖)基地和生产加工企业,实施养殖GAP认证、加工领域HACCP认证和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水产品认证,不断扩大“三品”生产规模。

()加大科技兴渔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整合各级科技资源,加快建设新型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在水产主导品种培育、水产重大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健康养殖方式、新兴渔药和饲料、水生生物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节能技术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苗种繁育、饲料生产和疫病防控体系。搞好渔业技术推广服务。创新渔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形式和运行机制,积极培育涉渔企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户等新的技术转化主体,提高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加强对渔民的技能培训,增强其致富能力、创业能力和带动能力。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大力培养懂政策、懂经济、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海洋与渔业行政管理队伍,切实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海洋与渔业执法,开展水产品质量检查系列执法活动,组织开展护渔执法专项行动,为海洋与渔业发展提供保障。大力实施“平安渔业”建设工程,保持全省渔业生产的良好形势。

20081029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