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洋资源特点与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山东海洋资源特点与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5-05-21 01:41:30 

一、海洋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情况

()海洋资源状况

山东背负欧亚大陆,面向西太平洋。中国面积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伸入渤海与黄海之间,海岸线绵长曲折,蜿蜒3 121千米,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三位,海岸类型多样,港湾众多。326个岛屿星罗棋布,岛陆面积136平方千米,海岛岸线737千米。全省海岸线长度与陆域面积之比系数为2.428(千米/每百平方千米),远高于全国海岸线系数0.188(千米/每百平方千米),居全国前列。这种优越的海陆相对位置,使山东除拥有15.6万平方千米陆域面积外,还拥有与陆地国土面积相当的蓝色国土。山东海洋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也十分丰富。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选择滩涂、浅海、港址、盐田、旅游和沙矿等六种资源对沿海各省市进行丰度指数评价,山东位居第一,是我国海洋资源大省。

1.海洋水产资源

山东海域辽阔,浅海滩涂面积宽阔,水深15以内浅海面积14 835平方千米,滩涂面积3 223平方千米。山东沿海地处暖温带,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水质肥沃,适合鱼类和水生物的生长繁殖,沿海水产资源种类多,资源量丰富。据调查,山东近海有鱼类155种,年平均资源量约为354万吨,主要经济鱼种有梭鱼、青鳞鱼、牙鲆、银鲳、带鱼、鲈鱼、海鳗、蓝点马鲛、鳓鱼、小黄鱼等;经济甲壳类和头足类有20余种,资源量4.5万吨,主要有对虾、梭子蟹、鹰爪虾、枪乌贼等。此外,还有131种藻类和479种无脊椎动物。其中多数为多毛类、小型甲壳类、贝类、棘皮动物和藻类,它们有的是经济鱼虾类的天然饵料,有的是营养价值很高的水产品,有的可作医药或工业原料,有很大经济价值。其中分布面积广、产量大的有海带、裙带菜、石花菜和贻贝、毛蚶、文蛤、栉孔扇贝、四角蛤蜊、菲律宾蛤仔、皱纹盘鲍、光滑河蓝蛤、突壳肌蛤、托氏昌螺、泥蚶、西施舌、缢蛏、青蛤、中国蛤蜊、褶牡蛎、近江牡蛎、刺参等20多种。

山东-15水深以内的浅海面积约占全国的12%,在沿海11个省、市、区中居第四位。滩涂面积约占全国的15.6%,居第二位。山东近海饵料生物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水产动物的繁殖场、育幼场和索饵育肥场。山东近海水产资源的结构特点是物种的多样性较高,鱼类资源的种类组成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就渔业资源的总体而论,由于过度捕捞,经济鱼类低龄化明显,总量减少,小杂鱼偏多,质量降低;就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状况来说,牙鲆、梭鱼、半滑舌鳎、小黄鱼、带鱼、鳓鱼、蓝点马鲛、银鲳、真鲷、鲈鱼、黑鲪、海鳗、海鳗、木叶鲽、星鲽、短吻舌鳎以及绿鳍马面鲀等经济鱼类,在资源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山东沿海优势鱼种较多,且拥有一定种群数量,加之沿岸海域的自然生态条件较好,如能加强对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采取有效的增殖措施,将可使资源质量提高,数量增多,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广袤的滩涂中有机质丰富,十分有利于滩涂贝类增养殖和池塘鱼虾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岩礁海岸环境适宜刺参、盘鲍等海珍品生长,发展海珍品增养殖的条件得天独厚。

2.港口海运资源

山东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的1/6。在绵长曲折的海岸线上分布有众多的大小入海河口,千余处岬角,数百处海湾。其中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海湾51处,水深大于5的海湾32处,大于10的海湾18处。

山东拥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海岸,自然环境优良,有许多适合建港的天然港湾、基岩岬角和河口等,如胶州湾、龙口湾、芝罘湾、威海湾、石岛湾、古镇口湾等都具有建港的优良条件;屺姆角、龙洞嘴、羊龙湾、八角、鱼鸣嘴、朝阳嘴、石臼嘴、岚山头等处岸线岬角伸入大海深水处,适合建造抗风浪强的大吨位、深水泊位码头。此外,在河口处可建中、小型港口。

山东海岸2/3以上为山地基岩港湾式海岸,岬湾相间,水深坡陡,具有优越的建港条件,在全国亦属得天独厚,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之一,可建深水泊位的港址有51处,其中10.20万吨级港址有23处,5万吨级港址14处,万吨级港址14处。就港口密度而言,我国沿海可供选择建中级泊位以上港址的平均密度为169.6 千米(1 000 千米岸线有5.9处港址),山东为155.6 千米(相当于每1 000 千米岸线有6.4处港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锚地和航道条件也比较优越,锚地以胶州湾自然条件为最好;天然航道有老铁山、大钦、砣矶、登州、成山、斋堂、灵山及胶州湾的沧口、中央、洋河水道。但虎头崖以西平原泥沙质岸段的河口港,其航道水深条件差,淤积严重。

3.盐业、盐化工资源

海水是用之不尽的制盐原料。山东近岸海水盐度较高,渤海湾沿岸大多可达3波美度,山东半岛东部和南部沿海则多在3波美度以上。除海水外,山东莱州湾沿岸及胶州湾西岸还贮存有高浓度的地下卤水资源,最低浓度7波美度,最高19波美度,其浓度高于海水26倍。地下卤水储存浅,易开采,是制盐和盐化工业的好原料。据勘查,山东卤水分布区总面积约1 794平方千米,卤水净储量为82亿立方米,估算含盐量超过7亿吨。山东烟台以西黄海和渤海沿岸,日照时间长,年均蒸发量2 200 毫米,年均降水量600 毫米以下,雨季集中,气候条件特别适于海盐生产。山东环渤海沿岸地段,属粉沙淤泥质海岸,滩涂宽广,地势平缓,适于晒盐。

山东是我国四大海盐产区之首,良好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地下卤水资源为山东盐业、盐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山东宜盐土地及滩涂资源多达2 740平方千米,占全国的32.6%之多,居全国首位,为盐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场所。从海盐生产的气候条件来看,山东所在的北方地区也优于南方。丰富的地下卤水资源使山东发展盐业、盐化工业占据绝对优势。以地下卤水为原料制盐比用盐水晒盐可节省40%左右的建设投资。直接用卤水生产氯碱、纯碱与盐化工产品既可减少工序又可节约设备投资。

4.海洋矿产资源

山东海洋及近岸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藏种类繁多,蕴藏量较大。目前已发现矿种102(含亚矿种,下同),探明储量的矿产65种,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17种、非金属矿产41种、水气矿产2种,探明矿产地459(不含石油、天然气、地下水以及共伴生矿产)。探明的矿产以能源和非金属矿产为主,金属矿产基本为共伴生矿产及综合矿,除金矿外,矿床规模一般较小,开发条件差。

全省已探明的35种主要矿产,沿海729种矿产探明有储量;山东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三位的23种矿产中,铪、石墨、菱镁矿、滑石、透辉石、铸型用沙、建筑用大理岩和溴矿等8种矿产的探明储量全部分布在这里;另外,重要战略资源石油和重要矿产金矿资源绝大部分也蕴藏在山东沿海地带,如金矿探明储量约占全省探明总储量的93%

山东海洋及近岸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约5 226亿元,约占全省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的11.6%。沿海七市中,东营市因蕴藏并探明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而使其潜在价值居首位,烟台市以其丰富的金、铜和菱镁矿、石墨、滑石等矿产资源居第二位,其余依次为潍坊市、青岛市、日照市、威海市和滨州市。山东海洋及近岸比较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全省矿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发展地区经济、建设“海上山东”、建设以矿产资源为依托的黄河三角洲和沿海经济增长带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证。

5.滨海旅游资源

山东沿岸及其海岛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不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有鲜明的开发利用价值。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黄海沿岸。这里有起伏叠翠的山峦、千姿百态的悬崖奇峰、碧波荡漾的海湾和柔软似毯的黄金海滩,有如珠宝似的海岛和沿岸众多的名胜古迹,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滨海气候,这一切为开发沿海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山东沿岸优良海滩众多,这些海滩多由柔软舒适的中细沙组成;湾内海水清澈,海底坡度小,流缓浪平;湾顶或是翠山环抱,或是低平开阔。这些地方盛夏78月的平均气温2528℃,是避暑疗养的理想场所。据统计,山东滨海地区有适于建设浴场的岸线124.5 千米

山东沿海地区的山岳景观资源主要分布在胶东丘陵地带。这里有我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崂山,有省级自然保护区——昆嵛山,有素有“大东胜景”之称的荣成铁槎山,有对研究我国书法艺术具有较高价值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莱州文峰山摩崖石刻,以及对研究地质构造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即墨马山。此外,海阳的招虎山、招远的罗山、胶南的大珠山、小珠山等,也各具特色,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山东沿海共有326个海岛,这些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海岸地貌奇特,风光优美,气候宜人,海产品丰富,多为旅游避暑佳地。许多岛屿除可观光外,还可以进行海水浴、日光浴、赶海、垂钓、划船、赛艇、参观海珍品养殖场和鸟类保护区等旅游活动,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如庙岛群岛以其古老的文化,千姿百态的礁石,闻名于世的海市蜃楼奇观,赢得了“仙岛”的美誉;与甲午海战一起载入史册的刘公岛,因岛上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北洋海军遗址,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而且还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其他如养马岛、田横岛、屺姆岛、灵山岛等也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山东沿海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留下许多古文化遗址和众多古代宗教师祖、帝王及文人墨客的遗迹。日照市两城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丰富,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另外,胶州三里河也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比两城文化稍晚。长岛县黑山北庄发掘出的母系氏族社会村落,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大型村落遗址。崂山的下清宫、上清官是我国少有的道教圣地。人间仙境蓬莱阁是传说中八仙过海的地方,阁中有苏东坡等名人的书法碑刻,阁东侧筑有水城,名将戚继光曾在此守备,码头、灯楼、炮台保存完好,加上海市蜃楼奇观时有出现,对游人颇具吸引力。山东沿海山海、古迹交相辉映,使海岸充满神奇色彩。

与其他沿海省、市、区比较,山东滨海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据统计,全国沿海共有旅游景点273处,其中山东为34处,占全国的12.5%,位于广东、福建之后,居第三位。特别是在海滩浴场、奇异景观、山岳景观、岛屿景观和人文景观方面,山东均具有一定优势。在34处著名的滨海旅游景点中,人文景点占20处,山岳景点6处,海岸景点4处,奇特景点2处,共他2处。

从省内各沿海市的情况看,滨海旅游资源分布不平衡。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是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均较丰富的地区;其次是潍坊市和日照市,分别在民俗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东营市和滨州市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相对贫乏,东营市虽具有一定的自然旅游资源,但开发难度要相对大些。

6.海洋能资源

海洋能一般指蕴藏在海水中的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潮流能、温差能以及盐差能等可再生能源。当前世界沿海各国对海洋能的利用较为重视,尤其是潮汐能的利用和发展较快。波浪能的利用目前仍处在实验阶段。温差、盐差能正处在原理性研究和实验室研究阶段。温差、盐差、海流和潮流的利用,在我国尚属空白。

潮能大小主要依据潮差和流量的大小而定,山东半岛沿岸潮差在2.05.3,成山角以西海区平均潮差为0.61.52,最大可能潮差为1.882.93;成山角至丁字湾为0.92.68,最大可能潮差为2.085.54;丁字湾至石臼所平均潮差为2.53.0。山东省可供开发利用的强潮流区有三处,即黄河口五号桩外海区(注:分潮无潮点附近)、胶南市斋堂岛附近水域以及流速在200厘米/秒以上的成山角强流区。

山东海岸带潮能资源的蕴藏量为4×107千瓦,海浪和潮流能蕴藏量为2×109千瓦。但目前山东对潮汐能利用率不高,只在乳山县白沙口建立起一个小型试验电站,年发电量仅为230万千瓦·小时。山东半岛潮差虽不及东海大,但可供开发的潮能潜力很大。特别是斋堂岛附近海区自然条件优越,距陆较近,无泥沙回淤,条件优越。

此外,黄海冷水团夏季表、底层温差可达20℃左右,是温差发电的潜在能源。

()开发利用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省委、省政府20世纪90年代初确定建设“海上山东”跨世纪工程以来,省政府先后召开了有关海岛、浅海、滩涂开发工作会议和相关专业工作会议,在全省掀起了向海洋进军、开发蓝色国土的热潮。在1995年和2000年的两次政府机构改革中,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开发、保护和管理,设立了海洋与渔业合一的海洋综合管理机构,并纳入省政府序列。1998年,省委、省政府首次召开了“海上山东”建设工作会议。省政府成立了“海上山东”建设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加快“海上山东”建设的决定》、《“海上山东”建设规划》,确定了“海上山东”建设四大工程,组建了海洋工程研究院。“海上山东”建设十年来,我省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海洋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2001年全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1 278.41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633.14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1年的不足2%增长到6%。其中海水产品产量583.1万吨,海洋渔业总产值711.35亿元。海洋石油产量294.8万吨,产值39.26亿元。海洋盐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3亿元。滨海旅游收入达286.49亿元。海洋交通运输业、造船业以及滨海矿业也都取得较大发展。

1.海洋渔业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海洋渔业发展迅速。19802001年,山东海洋水产品总产量由57.09万吨增加到583万吨,增长约9.5倍。自1989年起山东海洋水产品产量一直位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海洋水产品总产量的1/5以上。

山东海洋捕捞生产历史悠久,并长期作为我省渔业生产的主体,占据着重要地位。山东近海海洋捕捞资源由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开发利用不足,逐步走向80年代充分利用以至90年代以来的利用过度,海洋捕捞产量除60年代有过近10年的徘徊外,其他各个时期基本呈持续稳定增长,尤以80年代特别是1985年水产品价格放开以来增长最快。

山东海洋捕捞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20%,仅次于浙江居第二位。主要捕捞对象,鱼类依产量大小依次为鲮鱼、鲅鱼、带鱼、鲐鱼、小黄鱼、鲳鱼、鳕鱼。虾蟹类按产量大小依次是毛虾、鹰爪虾、梭子蟹、对虾。贝类按产量大小排序为:杂色蛤、毛蚶、魁蚶、墨鱼。按海区分,黄海捕捞量最多,约占捕捞总量的71%;渤海次之,占17.8%;再次为东海,占7.5%;其他海域占5%

山东是全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最早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海水养殖业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海水养殖面积和产量多年来均居全国之首。山东海水养殖业经过四次发展浪潮,走过了一条品种由单一到多样、规模由小到大的发展道路,彻底改变了过去海洋渔业以捕捞为主的局面,1978年海水养殖产量仅占海水产品总量的27.4%,到1995年上升到50.6%,建立了养捕并举的新格局。目前海水养殖已进入了综合发展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贝、藻养殖向更高层次上进展,虾类、鱼类、海珍品养殖蓬勃发展,养殖品种明显增多,养殖面积、总产、单产、经济效益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1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29万公顷,产量305万吨,占当年海洋水产品产量的52.4%,分别为1990年养殖面积、产量的4倍和6倍多。山东海水养殖业居全国前列,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20%28%,居全国首位。主要养殖品种有对虾、扇贝、贻贝、缢蛏、杂色蛤、牡砺、毛蚶、鲍鱼、海参等几十个品种。养殖面积按水面类型分,浅海养殖产量约占61%,滩涂养殖产量35%。其中浅海养殖面积、产量居全国首位,目前浅海养殖已拓展到二三十米等深线以外,滩涂养殖面积居全国第二位。

我省自1984年开展较大规模的对虾增殖放流以来。截止到2001年,共放流中国对虾苗125亿尾,回捕对虾约2.3万吨,投入产出比为1∶12.7,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我省还先后进行了梭鱼、乌贼、海蜇、魁蚶、毛蚶、牡砺、杂色蛤、缢蛏、海参、鲍鱼等品种的增殖,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2.海洋矿产业

沿海地区是矿产开发程度很高的地区之一,已探明的矿产多数都进行了开发。已开发的矿产65(38种矿产储量列入了储量表),包括能源矿产4种、金属矿产4种、非金属矿产55种、水气矿产2种;开采矿山总数4 006个,从业人员约44万人,实现产值约289亿元,约占全省矿产业总产值的63%

海洋油气:山东海洋油气业集中在胜利油田。胜利油田的海上油田位于渤海湾南部的极浅海海域、埕北低凸起的东南端,南界距海岸千米,与陆上桩西油田、五号桩油田相邻。海岸线全长414 千米,最大水深约15 ,勘探面积4 870平方千米。197811月,胜利油田使用自行研制的中国第一艘座底式浅海钻井船——“胜利一号”在埕北海域钻成第一口探井——埕中一井,19885月,钻探埕北12井时发现埕岛油田。

截至2001年底,浅海地区共计探明含油面积153.5平方千米,石油地质储量40 368万吨;控制含油面积33.8平方千米,石油地质储量9 795万吨;预测含油面积93.6平方千米,石油地质储量15 814万吨;探明石油可采储量7 596.9万吨;探明溶解气地质储量175.21亿立方米。

目前,海上油田年产原油量达213.6万吨,天然气年产量达8 272万立方米。

盐及盐化工:山东是我国最大的盐业生产基地,制盐工业分布在沿海725个县区。山东海盐、盐业化工生产均占全国首位,200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3亿元(不含氯碱和纯碱工业)

山东海盐生产工艺和科学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大中型企业盐田结构趋于合理,直接生产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盐田总面积1 150万公顷,海盐生产能力1 200万吨。2001年海盐产销量超过900万吨,均占全国的1/4以上。海盐平均含纯达到96.2%以上。山东食盐品种齐全,包括精制盐、再制盐、洗涤精制盐、食品工业专用盐、强化营养盐、保健盐、低钠盐和养殖用盐等多种系列产品,食盐生产能力达到56万吨。

近年来,山东海盐化工业实施大企业集团带动战略,走联合创新、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之路,获得迅速发展。盐化工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均达到20万吨以上。制溴技术和管理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先后建设了无棣、广饶、卫东、菜央子、岔河、寒亭二场、鲁北、灶户、敖里盐场等20余家以溴及溴的衍生产品为主的盐业化工厂,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均约占全国的85%。山东纯碱和烧碱生产能力达到124.5万吨和85.5万吨,分别居全国的第一和第二位。盐碱联合的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海洋化工生产企业,是山东省的八大骨干企业集团之一。

3.滨海旅游业

2001年,山东旅游业共接待海外旅游者54.76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2.97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3 457万人次,旅游收入224.58亿元人民币。3月份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将旅游业正式定位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在全国率先确立了旅游业的主导产业地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出台了鲁政发[2001]103号文件,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政策和措施,并提出大力培育近海客运市场,积极发展海上旅游;出台了《关于大力加强旅行社建设的意见》,提出要积极扩大旅行社行业规模,推动旅行社成熟发展,各市相继出台了贯彻意见。省政府与世界旅游组织合作,聘请中外专家编制的《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经省政府、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实施,该规划“是一个与国际接轨的符合山东实际的旅游产业规划”,并对发展海滨旅游线做出了具体规划。

截至2001年底,山东省星级饭店达346家,其中五星级6家,四星级24家,三星级125家,二星级158家,一星级35家;旅行社1 05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53家,国内旅行社99家。

4.海洋交通运输业

目前,山东沿海有港口26处,生产船泊位215个。其中,万吨级泊位85个,最大靠泊能力20万吨级。青岛港进入亿吨大港行列,日照港成为国内第二个现代化煤炭输出港口,岚山港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液体化工产品集疏港。山东沿海初步形成了以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为区域性重要港口,东营港、羊口港、蓬莱港等中小港口互补、内外贸并举、客货兼备的港口群体多层次共同发展的格局。

山东港口同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个港口通航。2001年全省沿海港口完成吞吐量1.93亿吨,集装箱292TEU。客货滚装运输从无到有,发展迅猛,2001年吞吐量达到了2 423万吨。

海运实力迅速发展。各海运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筹资、融资,运力结构逐步优化,钢质船代替木帆船,并向大吨位、多功能、专业化、远洋型方向发展,船舶的技术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水上运输航线不仅遍及全国沿海各港口和香港,还先后开通了至日本、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东南亚、南美洲等诸多国家和地区的集装箱和散杂货运输航线50余条。

支持保障系统逐步完善。水运工业、港航设计、施工能力、船代货代网络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水运工业已发展到具有造万吨级以上船舶的实力,修造水平逐步和国际水平接轨。威海船厂逐渐成为中国北方规模较大、竞争能力较强的造船企业,建造了中国第一艘综合节能示范船——2000吨沿海货船。

二、山东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及问题

近年来,山东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建设“海上山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全省海洋产业的发展远不适应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和问题。

()传统发展观的束缚仍很严重

“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束缚了走向海洋的步伐。人们对于海洋的重大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往往就海洋论海洋,看到海洋产业直接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还较小,就认为海洋发展无足轻重。人们的海洋意识还十分淡薄,传统小农经济思想还把人们的眼光仅仅束缚在人均不足1亩的土地上。各级还没有真正树立海陆并进的发展观,海洋国土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受传统计划经济条块分隔观念影响,海洋综合管理还未真正形成,“五龙闹海”部门利益严重,束缚了海洋综合效益的体现。“海上山东”建设思想上缺位子,计划上缺盘子,投入上缺票子。作为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的“海上山东”建设在较长一个时期内只是停留在务虚阶段,缺乏宏观的发展规划和明确具体的任务目标。19989月全省海洋工作会议以后才有所改观,但仍充当着“鸡肋”般的尴尬角色。从全省来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任务还很艰巨。

()部分资源利用不合理,破坏严重

资源利用不合理现象十分普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由于近海水产资源的过度捕捞而导致的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从1970年到1989年,20年间渔船动力增长17.36倍,捕捞总产值仅提高了3.33倍。2000年我省海洋机动渔船动力进一步发展到127万千瓦,比1989年又增长了80%,增船增网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扼制。目前,我省主要经济鱼类如小黄鱼、鳓鱼、真鲷、牙鲆等因过度捕捞已严重衰退,甚至濒临绝迹。莱州湾的真鲷春汛渔场,早已形不成渔汛,我省小黄鱼1957年最高产量3万吨,现在已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营养层次低、生命周期短的鲮鱼、玉筋鱼等中上层小型鱼类。优质鱼类占总渔获量的比例,已从六七十年代的30%50%,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0%。虽然近年来为恢复近海渔业资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伏季休渔、放流增殖、发展远洋渔业等,但由于捕捞能力过于强大,滥捕幼鱼和产卵亲体等酷渔滥捕现象仍有发生,使得原来已十分脆弱的渔业资源雪上加霜,资源的恢复难度相当大。

另外,因过度利用海沙资源导致浴场资源破坏及海岸侵蚀、某些海岸工程因缺乏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论证盲目上马,从而造成不良后果的也不乏其例。如蓬莱西庄村即由于有人乱挖海沙,导致海水侵蚀海岸,海岸线后退,整个村子面临搬迁的威胁,村民们不得不自筑堤坝保护家园。威海杨家滩填海工程,在缺乏专家论证的情况下盲目实施,不但直接破坏了原有的滩涂资源,而且由于大量泥沙的注入引起局部海区水质混浊,导致近海养殖贝类大量死亡。后来虽然该工程下马,却使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以及美丽的海滨自然景观遭到严重破坏,难以恢复。再如,蓬莱阁东侧某单位投资兴建的人造景观,由于对该海域的水动力条件缺乏考察,对填海工程可能造成的后果缺乏论证,当从岸到景点长达200多米的填海工程完工不久,因石坝把沿岸环流截断,石坝两侧开始淤积,从而使原本被海水覆盖的生活排污口裸露在新淤积的海滩上而大煞风景,结果大大降低了该景区的旅游价值。

()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多层次利用不足,浪费严重

海洋中的许多资源,极宜于对其进行综合利用和多层次利用。然而,受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设施条件、管理体制等因素的限制,一些适宜于综合利用的资源,往往只利用了其部分功能。一些适宜于多层次开发利用的资源,往往只开发利用了其中一个或若干层次。前者如卤水制碱,只利用了卤水中的钠元素,其他元素都作为废物浪费掉,通常生产1吨纯碱要产生5立方米白泥,既占用了土地也污染了环境;后者如盐化工产品的生产,大都停留在“两碱”初级阶段,溴系列、镁系列、钾系列等精细化工产品比例较小。这一方面浪费了大量资源,降低了资源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导致资源开发中大量废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对环境造成危害,降低了资源开发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再如海洋生物资源,不仅种类繁多,资源量大,而且化学组成多样,具有为人类提供食物、药物和其他材料的多种功能,像鱼的内脏、骨、皮、鳞等水产品下脚料,即可提取多种营养物质和具有生理活性物质的先导化合物,是未来开发和合成新药物的新来源。从虾、蟹、贝壳等物中可提取甲壳素、壳聚糖等衍生物,是构成各种生物材料制品的配料。长期以来,我省海洋资源开发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速度、低效率、低效益的外延式粗放经营道路,只注重扩大再生产不注重提高资源利用率,忽视资源保护和保持生态的平衡,使得宝贵的资源过度消耗,造成极大的浪费,十分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投入不足,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海上山东”建设专项资金还没有列入计划盘子。海洋投入和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成比例,产业后劲明显不足。以渔业财政投入为例,近年来山东渔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15%左右,渔业投入却仅占大农业的3.5%。由于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渔业比较效益下降,其产值由1996年占大农业的18%降为2000年的15%。海洋投入不足不但影响海洋产业优势的发挥,而且对海洋经济发展后劲产生不利影响。以2000年山东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状况为例,第一产业渔业高达60%,第二产业仅占12%,第三产业占28%,结构模式为“一、三、二”,广东为“三、一、二”结构模式,山东明显低一个档次。可见,山东海洋经济是渔业经济当家,仍处于传统产业开发阶段,属于粗放型、资源消耗型经济结构,高科技产业形不成规模优势,新兴产业发展迟缓。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大坐标中,山东增长速度减慢,位次正在后移。从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看,山东量的优势正在弱化,质的差距正在拉大。广东的滨海旅游、海洋电力、海洋油气和海运以及辽宁的修造船业已大大超过山东,浙江在远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药物及食品加工方面也有较好的发展潜力。199420007年间统计数字显示,山东海洋经济年均递增比广东低5.3个百分点,比辽宁低7.5个百分点,特别是山东海洋经济主导产业渔业的强势特征开始弱化,产量、效益连续增长的态势减缓,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已开始显现。海洋捕捞和养殖两大基础产业面临困境。主要表现在渔业生产成本增加,各种负担有增无减,尤其是渔业特产税逐年递增,基层反映强烈。“海上山东”建设战略尽管提出得早,叫得响,影响大,但缺少实质性的大动作。十年间仅开了一次高层次会议,出台的决定、规划、四大工程含金量少,资金不到位,大部分是纸上谈兵。山东规划到2010年海洋经济增加值仅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0%,比广东、辽宁分别低12个和5个百分点。如果山东海洋经济未能有新的开拓,不但会远远地落在广东后边,也有可能被辽宁、浙江很快超过。

()局部海域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据统计,山东省主要陆源排污口年排放入海污水量达11.65亿吨,占全国的13.5%;通过直排口、混排口排放入海的14种主要污染物质(COD、油类、铜、铝、锌、镉、汞、氨氮、磷酸盐、BOD5、砷、酚、氰化物、硫化物)36.9万吨,占全国的25.2%,上述两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二位。据全国调查,渤海、胶州湾、莱州湾受纳的污染物质分别居全国的第一位、第三位和第四位。这些污染物质排放入海,使得局部海域环境特别是近岸水质和沿岸滩涂底质受到严重污染,海水富营养化,底质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损害了海洋生态环境。近年来,山东沿海赤潮频发、虾病流行无不与此有关。此外,由于污染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不仅使一些经济价值高和对环境敏感性强的物种逐渐减少和消亡,也使养殖鱼虾贝藻大批致死的污染事故时有发生。而且由于污染物及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富集降低了渔业生物的食用价值,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

()海洋灾害对资源和环境的危害日趋严重

山东历来是我国海洋灾害比较严重的省份,近年来,随着对海洋开发利用深度和广度的扩大,人为因素成为影响和加剧海洋灾害的重要因素。除历史上影响山东的海洋灾害如台风、风暴潮、海上大风、海浪、海冰等灾害外,还出现了海水入侵、海岸侵蚀、赤潮等灾害;灾害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也有加大的趋势,如海水入侵最早是在部分点上出现,以后连点成面、成片,目前总面积已达800多平方千米。日趋严重的海洋灾害,不仅对沿海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对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和破坏,也影响了各项海洋开发活动的正常进行,成为制约我省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

三、山东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战略设想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已成为世界共识。目前,重返海洋已形成席卷全球之势。海洋问题,越来越成为当今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开发蓝色国土,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已成为汹涌澎湃的世纪大潮。20世纪90年代第45届联合国大会敦促世界各国把开发利用海洋列入国家的发展战略以来,以海洋开发为标志的“蓝色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

国内群雄闹海,兄弟省市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改革开放尤其是90年代以来,沿海兄弟省市对开发海洋的战略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加快向海洋开发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近几年,南方沿海省市党委、政府思想解放程度高,接受新事物快,极为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自1993年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已连续召开了四次高规格的海洋工作会议,每次都有大动作。认识和政策联动,为海洋经济的腾飞插上了有力的翅膀。2001年广东省人大通过的《建设人工鱼礁的议案》确定20012010年省财政每年安排4 000万元,沿海市按1∶1配套,共8亿元投入人工鱼礁建设。福建省“九五”期间投入渔业发展资金共达13亿元。1997年以来,该省财政年均安排专项经费总计达5 000多万元,省计委每年用于海洋与渔业四大体系建设的投入为2 000多万元。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是广东、福建、浙江和海南四省海洋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 000年广东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1 450亿元,约占全国海洋总产值的1/3

置身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大潮中及加入WTO的新形势下,面对建设“大而强、富而美”新山东的美好蓝图,重新审视山东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思路与目标,确定建设“海上山东”的大举措意义重大。

()指导思想及原则

1.指导思想

以保证山东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处理好速度、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转变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优化海洋生态环境,把海洋产业化、现代化与海洋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

2.指导原则

一是经济效益原则。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注意研究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海洋产品,促进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迅速向集约型的转变,提高海洋资源的经济效益。

二是适度利用原则。即资源利用的规模和速度要有一个适当的数量界限,即适合度。这个度对于海洋生物等可再生资源来说,就是不超出资源自身再生能力的临界点,以达到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保证资源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目的。对于海洋矿产、油气、地下卤水等不可再生资源,要节约使用,以增长资源的使用年限。

三是环境效益原则。对一种海洋资源的开发,应以不对其他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损害或不危害生态环境为前提,把各种开发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不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科学合理地利用海洋资源,保持生态平衡,防止和减少由于人为活动引发和加重海洋灾害。

四是综合利用的原则。对海洋的开发,要有科学的统一规划,协调一致的行动。入海河流的沿岸、沿海带和岛屿的开发及产业发展必须严格按照功能区划进行,严禁资源利用上的“杀鸡取卵”,技术条件达不到综合利用要求的,不能强行上马,防止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的行为。

五是协调发展原则。主要体现在海洋资源开发要与陆地经济的开放、开发相协调;海洋经济发展要与陆域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遵循多学科合作研究海洋的协调;各个产业发展要相互协调;各海区海洋经济发展相互协调;海洋重点开发区域与沿岸城市体系建设相结合;海洋资源开发规模与海洋资源、环境的容量相协调;海洋经济的发展目标与海洋环境保护相协调等方面。

()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目标

坚持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山东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区位、科技及总量三大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大力推进科教兴海,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坚持依法兴海,强化海洋综合管理,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经济、海洋生态和海洋社会效益的协调健康发展,最终建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海上山东”,争取海洋经济对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初步计划到2010年,山东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基本走上市场化、科学化、综合化、法制化的轨道,海洋产业结构提升到“三二一”模式,海洋经济总量在全省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15%以上。

()结构布局

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按照《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要求,以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海洋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原则为指导,根据山东沿海各地资源条件特点及各地发展现状,结合海洋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确定山东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布局。

1.渤海沿岸盐油开发区,包括滨州、东营、潍坊和烟台的莱州市。本地区优势是大面积的宜盐滩涂和宜养浅海水域及丰富的卤水、油气资源。劣势在于港口发展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今后发展重点应为海盐及盐加工业,港口建设和浅海滩涂增养殖业。首先应加强莱州港和滨州港的建设;其次应在稳定发展莱州湾盐业生产,发展潍坊盐化工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滨州市的海盐生产和东营市的盐化工业。开发黄河口大片浅海滩涂,大力发展虾、贝增养殖业;积极做好渤海油气大规模开发的相关工作,争取把东营建成全国最大的海洋石油化工基地。

2.烟威渔业、旅游工业区,包括烟台市和威海市。本区优势为丰富的港湾、旅游和渔业资源,不足之处在于产业结构相对落后,渔业比例过大。主导产业为渔业和港口。本区应以烟台、威海两市为中心,依托烟台、龙口、威海三港,重点发展浅海海珍品及贝藻增养殖业,逐步提高其养殖层次,向集约化、生态立体化发展。在发展港口运输的基础上,改善海洋捕捞结构,发展高效海水增养殖业,以面向国际市场的优质高档海珍品养殖为主,以水产增养殖的振兴带动水产加工和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建成我省海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和滨海疗养旅游基地。

3.黄海沿岸港口旅游区,包括青岛市和日照市。优势是拥有天然深水良港,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和雄厚的海洋科技力量。重点发展产业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利用青岛海洋科技城的优势,带动本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青岛、日照两大港口的建设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繁荣。以青岛高新技术开发区、青岛经济开发区和日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基础,率先进行海洋药物及保健品、海洋精细化工、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推广、扩大规模等相关工作。以青岛国家旅游度假区和日照万坪口旅游开发区为依托,发展创汇旅游,建成青岛国际化大都市和日照亚欧大陆桥头堡。

()战略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转变观念,提高全社会的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意识。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提高全社会对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增强可持续发展观念。过去,海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正确认识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没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导致行为的盲目性。因此,要利用报刊、广播、影视等宣传媒介和舆论工具大力宣传我国海洋资源、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提高管理决策者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觉性,并将其贯彻到各级政府的规划、决策和行动中去,使海洋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决策程序和日常管理工作之中。通过宣传提高公众的海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素养,使人们认识到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在人口不断增长、陆地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从长远的利益着眼,为子孙后代着想,必须提高全社会的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观念。形成人人关心海洋,人人支持保护海洋的局面,真正做到靠海吃海,养海护海,使海洋能够长期持续地为人类造福。

2.加强海洋法制建设,强化海洋综合管理。要以《海域使用法》、《海洋环境保护法》为骨架,加速山东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法制体系建设。加强海洋执法队伍建设,渔政、渔港、海监、港监以及公安边防、海关、海军等要协作配合,形成合力,逐步由部门分散执法过渡到统一的海上执法。目前,广东南方省份已在进行试点,应借鉴其经验。要继续严格贯彻实施《渔业法》及其《实施细则》,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增殖、开放和合理利用。依法从重查处乱围海、乱填海、乱倾废和电炸毒鱼作业的行为。通过推进“依法治海”,使海洋管理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强化海洋综合管理是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海洋开发涉及众多行业部门,但海洋是一个统一的自然系统,对海洋中任何一类资源的开发,都可能对其他资源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并不可避免地打破原有的海洋生态平衡。必须认真抓好海洋各产业的协调发展,以战略的眼光、全局的观念来考虑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港口运输业和临海工业等产业发展,努力提高海洋开发的整体效益。海洋产业的内部也要做到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依法推行海域使用许可和有偿使用制度,对乱围垦、乱填海及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的滨海工程,予以严厉查处和治理,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批准上马。要在摸清海域资源状况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海洋功能区划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并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使海洋开发活动避免盲目性和无序、无度的状态,实现海洋资源开发决策、管理的科学性。

3.调整海洋产业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当前山东海洋产业结构仍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第一产业约占海洋总量的60%,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因此,必须大力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加快海洋二、三产业的发展。要整体推进、突出重点,促进海洋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推动渔业经济由量的增加转到质的增长上来,大力推进渔业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化,积极发展休闲渔业,大力发展以海洋生物资源为原料的海洋工业。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开发水平。海洋产业总体上讲是高新技术产业,海洋开发的高水平持续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要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把山东雄厚的海洋科技力量组织起来,围绕当前海洋科技面临的重大问题,组织海洋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攻关,有重点地解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关键技术,提高海洋科技产业化程度和对海洋环境的保护能力。要开展海岸带资源利用技术研究,特别是加强对养殖容量与优化技术、海岸带环境污染监测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针对我国海水养殖品种单一、品种退化及病害较重的现状,积极发展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育种育苗技术、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技术,促进海洋养殖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化,提高海洋生物的开发深度。加快海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建立各种形式的海洋科技市场,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提高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增加对海洋科技和开发的投入,广辟资金渠道,逐步形成财政拨款、金融贷款、单位自筹和利用外资为四大支柱,多渠道、多层次的海洋科技开发投入新格局,加强各类海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的力量,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后备支持。要通过多层次海洋科技和管理人才培养,造就一支多层次、多方位的海洋科技队伍,使海洋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经济优势。

5.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整治与保护,减轻海洋灾害。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证。大力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的整治保护工作,重点是主要入海河流水污染的区域治理;重点海湾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建立与完善海洋环境与灾害监测与预报系统。努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废物处理率,降低海域污染程度。对必须排放的污染物,要进行陆域、海域处置对比评价,选择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案;禁止放射性废物及其他放射性物质向海洋倾倒,严格控制具有高度持久性和毒性的合成有机化合物排放入海。建立污染物排海总量制度,禁止陆源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海的行为,逐步实现离岸排放制度。坚决贯彻执行《海洋环境保护法》,强调经济建设与海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贯彻“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使用、谁补偿”的原则;增加对海洋环境保护事业的投入;大力推进海洋环境保护的科学进步,积极发展海洋环保产业。加快建设基础性的海洋观测系统,海洋预报、警报系统,制定防灾、抗灾、救灾应急计划,开展灾情调查分析和对策研究,以及防灾工程建设等。

20037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