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洋进军,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

向海洋进军,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5-05-21 01:42:51 

一、海洋与我国战略发展关系

海洋是全球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基础。海洋不仅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息息相关,而且对整个人类文明与进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21世纪作为公认的海洋世纪,预示着人类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海洋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管理海洋将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海洋必将为人类文明与进步提供宝贵的财富,展开崭新的篇章。今天主要从海洋与我国战略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重点讲以下五个方面:

1.海洋与经济的战略发展关系

海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首先打开的是海上大门,成功地建立了5个经济特区,确立了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沿海开放带,打破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彼此分隔,使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之中,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沿海地区用占全国13%的土地,养育了40%的人口,创造了60%的产值,这得益于海洋。沿海地区依靠其海洋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发展海洋经济和海岸带区域经济,使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外向度最高、最有活力的地区。

沿海地区的经济具有开放性和带动性的特点,海洋经济产业具有渗透力强、辐射面宽的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可以优化沿海与内陆之间的资源配置,带动内地经济发展,从而加快海陆一体化建设步伐。我国的几个较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如长江大走廊战略、亚欧大陆桥战略等都以沿海作为发展龙头,没有亚欧大陆桥的海上桥头堡,大陆桥就失去了意义;没有上海作为龙头,也就谈不上长江大走廊战略。

发展海洋经济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21世纪,资源问题将困扰整个世界。我国陆地自然资源人均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仅0.002平方千米,远低于世界人均0.3平方千米的水平;人均耕地只有1亩多一点,有的地区已下降到不足0.7亩,降到了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0.79亩以下;全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进入21世纪,与国民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45种主要矿产将有一半不能满足需要,已探明的陆地油气资源再过几十年也近于枯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海洋是个巨大的资源宝库,蕴藏着丰富的生物、油气、能源、旅游、矿产、淡水等资源,海洋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和广阔的活动空间。

我国濒临的海域面积约472.7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18 000多千米;有500平方米以上岛屿6 500多个,岛屿岸线长14 000多千米;有滩涂面积2.17万平方千米,领海和内海面积达38万平方千米。按照《公约》有关规定,我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并具有分享国际海底资源及和平利用极地区域的权利。我国近海渔场总面积为281万平方千米,海洋生物已鉴定的种类达2万多种,其中鱼类占世界总数的14%(3 023)。浅海和滩涂总面积达14.6万平方千米。我国有5 000多千米的基岩海岸,有150多处面积大于10平方千米的海湾。沿海可供选择建设中级以上泊位的港址160多处。我国海域的石油资源量约为450多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为14万亿立方米。沿海有宜盐土地及滩涂资源约0.84万平方千米,高浓度的地下卤水总净储量为74亿立方米,含盐量为6.46亿吨,含氯化钾0.15亿吨,这些卤水资源储层浅、易开采,是制盐及盐化工的理想原料。海滨沙矿种类繁多,达65种。海滨沙矿累计探明储量为15.27亿吨。我国沿海可开发的潮汐能资源丰富,计有424处坝址,测算总装机容量为2 180万千瓦,沿岸波浪能资源理论平均功率为1 280万千瓦,潮流能的理论平均功率为1 390万千瓦。南海和台湾以东海域有丰富的海洋热能。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太平洋东北部海底资源进行多次勘查,圈出了30万平方千米的申请矿区,1991年已获得国际海底管理局筹委会批准,其中15万平方千米的矿区作为我国的开辟区,其余15万平方千米作为国际海底管理局的保留区。我国开辟区锰结核的资源量为9.7亿吨。

我国沿海地带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具备“阳光、沙滩、海水、空气、绿色”5个旅游资源基本要素,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数量丰富。据初步调查,我国有滨海旅游景点1 500多处,滨海沙滩100多处,其中最重要的有国务院公布的1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3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7处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海洋资源开发速度加快,20世纪80年代海洋经济每年平均以17%的速度增长,90年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00年海洋产业产值将达到5 000亿元左右。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仍可保持在20%左右,将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对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将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做出重大贡献。

2.海洋与解决吃饭问题的战略关系

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这是一个时期以来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热门话题。美国著名的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1994年以来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了“未来世界粮食观”及“未来中国粮食观”,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1995年世界农经界的议论焦点。布朗称,中国粮食问题的原因在于需求和供应两方面。需求方面,一则人口基数太大,并还在继续增长中;二则自改革以来经济一直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饮食结构发生变化,鸡蛋、家禽、猪肉、啤酒的人均消费量剧增,而这些食品的生产都消耗大量粮食。布朗预测,如果中国的人均粮食年消耗量从目前的接近300千克增加到2030年的400千克,那么,到时候就需要进口大约3.69亿吨粮食。布朗关于中国粮食的分析是否准确且不评论,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人多地少、粮食供求矛盾的确存在,且越来越突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需求量急剧增加,导致耕地资源流失严重,加剧了我国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从人均耕地面积看,建国初期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大约为2.7亩。从1978年到1994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6 880万亩,而人口增加了2.3亿;人均耕地面积从1.55亩减少到1.19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有1/3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其中广东、福建、浙江人均耕地在0.6亩左右,已经低于日本人均0.7亩的水平。

从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来看,今后面临的压力很大。一是人口的增长不可逆转。到2000年,中国总人口将超过13亿人,按20世纪90年代初期人均口粮消费水平计算,仅人口增加“九五”时期就需增加口粮2 300万吨。二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不可逆转。随着今后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对肉类的需求日益增长,对饲料粮的供给将造成巨大压力。三是今后耕地面积继续减少难以逆转。据估计,19952000年,耕地将减少1 800万亩。显然,我国要在十分有限的耕地上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困难会越来越大。四是我国粮食单产的增幅正在下降。19771984年,单产年增幅为7.1%19841990年,年均增幅为1.8%;而19901995年,年均增幅只有0.7%。五是农产品价格日益逼近世界农产品价格,依靠提价来刺激农业生产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

3.海洋与解决人口问题的战略关系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状况是衡量其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重要尺度,同时也是直接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和政权是否稳固的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的人口大国,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未来的15年间,我国每年增加劳动人口600万左右。目前,农村有1.2亿左右的剩余劳力,到20世纪末,剩余劳力将增至1.8亿左右,2010年可能接近3亿。总之,21世纪我国就业压力十分沉重。而21世纪,充分利用海岸带的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加速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能提供相当大的就业机会,提供广阔的生活和生产空间,可有效地缓解人口增长、劳动力过剩带来的就业压力。

首先,海洋产业的迅猛发展,必将是21世纪吸引和安排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以山东为例,目前全省仅开发了300多万亩浅海滩涂,占可开发利用的1/5,即已直接安排产业劳力100多万人(如果加上间接劳动力数量更大),全国算起来则是一个庞大的就业数字。随着21世纪中国大规模开发海洋,海水增养殖业、远洋渔业、海洋食品工业、海洋药物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水淡化工业、海洋能工业、海洋油气工业、海洋采矿业、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和机械制造业、海洋建筑业以及围绕海洋产业发展起来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等几十个行业将得到迅猛发展。一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及贫困地区的人口必将涌向海洋,汇聚成一支庞大的中国海洋产业大军,成百川归海之势,使21世纪中国的就业压力得到缓解。

其次,从人口分布居住的角度看,全世界经济、社会和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多位于沿海地区,世界60%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100千米的沿海地区内。而目前我国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居住人口占全国的40%(含沿海省超过海岸带100千米居住人口)。到21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即50%60%的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将达到500800/千米2,全国18 000千米的海岸线上会出现500个左右不同规模的城市和港口经济区(现在中等以上城市只有几十个),届时,距海岸带100千米的居住人口将达到8亿~9.6亿,海洋将为21世纪人口居住和劳动力就业开辟新门路。

此外,开发海岛也是解决剩余劳力和吸纳人口的重要出路。历史上第一次向海岛移民开发海疆的高潮是在18世纪到20世纪初。清代中叶(18世纪)以后,边疆统一,秩序安定,生产技术和经济交通条件得到改进,使得以往人迹罕至的海岛成为可以开垦、栖息的地方。于是,中原地区的一部分人口逐渐向海岛扩散,形成近代移民的高潮。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台湾的人口从数十万增至250万,还有1 500万中国人移居国外。我国有6 500多个岛屿,目前有人居住的仅有400多个,岛屿开发潜力非常大。从世界人口分布来看,海岸带及海岛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目前,我国海岸带总体上人口密度较大,但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一些沿海大中城市。我国海岛数量多,分布范围广。集中分布的群岛有5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为8万平方千米,其中开发程度较高、人口密度较大的是香港、台湾和海南岛。台湾本岛面积35 759平方千米,连同钓鱼岛、澎湖列岛、金门本岛等,面积则为36 025平方千米,人口2 100万人,人口密度平均580/千米2,如果我国全部海岛均达到此人口密度,则可增加人口5 000万人以上。如果把海南、舟山、崇明等大岛建成香港式繁荣都市,海岛在安置就业问题上将会有更大的增长潜力。

4.海洋与国家安全的战略关系

在技术落后、交通条件落后的古代,海洋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是保护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秦始皇十分重视边防,但他毋须担心危险会来自海上,因而集中国力在陆地上修建了万里长城,挡住了塞外企图入侵者的高头大马,保证了边塞的安全。随着航海技术的突破,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掠夺海外殖民地的步伐,海洋成为连接陆地各大洲的通道。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海洋控制世界,抢占市场,掠夺资源。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海洋基本完成了对整个世界的瓜分和控制。

海域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国土,而且是一个国家的国防前哨和门户,在防止外部敌人从海上入侵、保卫国家领土和海洋主权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海洋军事力量和军事活动的发展已呈现以海制陆的特点,日益影响到军事乃至政治战略格局。海洋不再只是战略争夺的途径,而已成为战略争夺的主体,海洋防务日趋重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各国海洋权益的斗争,海洋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

目前,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斗争形势正在出现两个重大转移。第一个重大转移是世界斗争的焦点区域将从中东向亚太地区转移。以中国、日本作为主要大国的西太平洋地区,是近20年来世界经济中最富有活力的地区。这一地区与美国隔太平洋相望,与印欧大陆比邻衔接,背负资源富饶的俄罗斯东部区域,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将是未来控制全球经济、政治的咽喉区域。第二个重大转移是世界斗争的焦点将从陆地向海洋转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影响最大、范围最广又难以解决的热点多发生在海洋上或沿海地区。在印度洋有波斯湾;在西太平洋有朝鲜半岛、南沙群岛、钓鱼岛、日本北方四岛和竹岛(独岛);在中大西洋有加勒比海;在南大西洋有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在地中海沿岸,前南斯拉夫地区也是一个重要热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争议的岛礁近1 000个。19961月起,国际上“岛礁主权”争议迭起。在爱琴海,土耳其与希腊发生了纳米亚岛的主权之争,双方集结军舰,摆开战场;在黑海,罗马尼亚与乌克兰为一个小岛发生争议;韩国与日本为独岛主权引发国家对抗;在红海也发生了厄立特利亚与也门之间关于大哈尼什岛的主权争议。此外,世界各国的渔业纠纷骤然增加,形成全球各地此起彼伏的“渔事战火”,如挪威和冰岛两国的“鳕鱼大战”、加拿大和美国之间的渔事纠纷、日本和俄罗斯的渔业纠纷、法国与西班牙两国渔民的对峙与枪战、英国与阿根廷之间围绕渔区是否扩大问题产生新的对立、加拿大同西班牙乃至整个欧共体为渔业利益出现剑拔弩张局面等。《公约》生效后,海洋发展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新高地。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无数次局部战争及划界谈判,世界性瓜分陆地已告结束,争夺陆土和权益的斗争已经转向海洋。全球性的圈海运动此起彼伏,世纪之交必将形成高潮,并在局部地区再度引发武装冲突或战争。伴随着21世纪斗争焦点的两大转移,海上的斗争将更加激烈。

进入21世纪,围绕国际海洋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海洋权益的分享而展开的国际海洋斗争将会越来越突出,形势越来越复杂,我国的海洋权益将面临严峻挑战。目前,我国存在着资源被掠夺、岛屿被侵占、划界有争议、海洋国土被分割以及多元化威胁的局面。我国有3个海区与邻国在权益上有争议,其中最复杂的是南海。美国利用南沙问题鼓吹“中国威胁论”,东盟各国联合对抗我国,千方百计把南沙问题国际化。菲律宾等东盟国家也曾在美国支持下,把“美济礁”问题“炒”得很热,并多次提出召开国际会议讨论南沙问题。另外,钓鱼岛等8个岛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现在却置于日方的实际控制下,日方不顾我国政府关于钓鱼岛主权问题的严正立场,设立灯塔,驱逐我渔民,企图造成既成事实。根据《公约》有关岛屿的规定,这将对我海域划界造成不利。

一些国家大肆散布“中国威胁论”,竭力遏制中国,图谋“西化”、“分化”中国。日本当局把中国视为实现其亚洲霸权的障碍,也在利用各种机会攻击中国,散布“中国威胁论”,挑拨别国和中国的关系。美国为了实现其全球战略,转嫁其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向来把战火引向他国。今后的重点是亚太地区,特别是台湾、钓鱼岛、南海诸岛等海上敏感地区。

在中国海北部,值得重视的是日本的动向。日本幅员狭小,本土资源缺乏,其不利的地理资源条件,使其迫切地谋求海外的发展。近年来,日本在军事方面的一些做法明显地违背了政府政策和日本宪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军费已连续几年突破国民生产总值的1%,接着又向海外派出自卫队。1995年,日本的军费是502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其装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日本越来越强大的军事力量,近年来已经引起了亚洲国家普遍的忧虑和警惕。美日两国联合签署的《美日安全保障联合宣言》,不仅是美日关系的一个重大调整和转折,也是亚洲安全形势出现的一个新的重大变化。世界上一些国际事务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日美安全条约今后要对付的是中国。中日之间在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上有潜在的危机,还有将来经济上可能会发生的矛盾。

台湾是中国走向大洋最重要的通道,被称为中国海洋生命的“穴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台湾问题隐含着中国未来的生存空间问题。中国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展望21世纪,中国陆上领土争端问题相对海上来说不是十分突出。党中央采取修好“塞防”俄罗斯、中亚五国以及印度、巴基斯坦、越南、老挝、缅甸等的政策是非常英明的,为陆塞的长期安宁创造了条件。但是海上日渐尖锐的领土和利益之争很难调和,潜伏着极大的危险。主权问题历来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关系民族感情的大问题,搞不好则将成为国内不安定的因素。

5.海洋与中华文明建设的战略关系

浩瀚的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海洋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巨大而厚实的基础。海洋文明在整个人类文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海洋文明程度的高低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密切相关,对整个人类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看,远古时期的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而在此以后,人类文明的发展则呈现了鲜明的海洋特征。

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450年乃至更早的年代,位于爱琴海的克里特岛上的皮拉斯基人创造了文明程度较高的古代海洋文明,并使当时的克里特成为海上霸主。在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繁荣时期,地中海地区曾在人类文明史上大放异彩。以地中海为中心,古代希腊、罗马的文明曾影响到广大的周边地区,南至撒哈拉,东南至红海地区,东北至黑海地区,西出直布罗陀海峡,北至高卢与英国,时间长达几个世纪,因此,被人们称为“地中海时代”。以大西洋为中心的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是人类近代文明的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大西洋时代”。航海技术的进步、新航路的开辟是“大西洋时代”的开端。13世纪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到14世纪,欧洲人已普遍使用。15世纪又制造了载重千吨的快速多桅帆船,航海技术进步很快。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圆学说在欧洲已日益流行,这些都为开辟、发现新大陆创造了有利条件。

虽然新航路的开辟带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掠夺、扩张、殖民的深刻烙印,但是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航路发现以后,欧洲商人的贸易范围迅速空前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往来。原来局部的、孤立的地区,从此卷入了整个世界的经济体系。

海洋对中华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很大作用,华夏文明深深打上了海的烙印。远在上古时代,中华民族就勇敢地迈出了向海洋探求的脚步,至15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的海洋活动达到辉煌的顶点,创造了世人瞩目的华夏蓝色文明。

在世界诸多的航海探险活动中,中国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最先发现美洲大陆的是中国的僧侣,比哥伦布早约1 000年。郑和船队的远航,早于哥伦布出发去美洲新大陆87年,早于达·伽马出发绕过非洲好望角92年,早于麦哲伦出发环球航行114年,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海上远航的先驱。

中华民族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较强的海洋意识。海洋意识是一种开拓创新意识、征服冒险意识、竞争进取意识。华夏文明成为世界历史上唯一能够延续下来的古国文明,历经冲击磨难而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中华民族所拥有的海洋意识。英国学者威尔斯曾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愚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中华民族创造了融黄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于一体的高层次的华夏文明。

从春秋战国时代到秦、汉、唐、宋都是海洋意识得到推崇的时代,出现了不少太平盛世。遗憾的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两朝,厉行海禁、闭关锁国达400年,使中华民族宝贵的海洋意识几近泯灭,海洋文明非但没有得到持续发展,反而国力日下,资本主义列强大肆入侵,使古老的中华沦至丧权辱国的境地。

当今之中国,弘扬我国辉煌的海洋文化,增强海洋意识,对中华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海洋意识的内核是开放、进取、竞争、协作。大海是辽阔的、流动的、变幻的,人类在开发海洋的同时,培养了博大开阔的胸怀和粗犷豪放的性格;海洋资源开发危险性大,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给海上作业人员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命带来了威胁。人们在与海洋做斗争的同时,造就和磨炼了不畏艰险、坚忍不拔的意志;海洋开发是综合性、社会性的产业,每一项开发活动本身就需要多部门合作,因此,海洋开发活动培养了人们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和敢为人先的竞争精神。改革开放需要有海洋意识,爱我中华需要有海洋意识,振兴中华需要有海洋意识。我们既要从我国辉煌的海洋文明史中汲取营养,又要不忘丧失海权的国耻,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同心同德,为我国文明的持续进步做出贡献。

二、向海洋进军,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

1.世纪之交的海洋形式

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世界海洋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作用大大增强。19941116,酝酿已久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标志着世界海洋新时代的到来。《公约》关于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规定,引发了全球范围的“蓝色圈地运动”。据估计,各国依照《公约》而合法扩大的海域占去了原属公海的1.3亿平方千米的面积,使地球表面约36%的海面变成了沿海国的管辖海域。可以说《公约》使人类在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和平手段对海洋进行了瓜分。同时,又造成了一些沿海国之间此起彼伏的争端和纠纷。另外,很多国家尚未批准加入《公约》,《公约》对这些国家尚不具备约束力。《公约》是很多国家斗争和妥协的产物,因而对许多问题采取了回避矛盾或模棱两可的表述,这给各国各取所需的解释海洋法,各行其是的瓜分海域、开发公海、分割他国海洋权益提供了可乘之机。可见,世界海洋秩序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尚难以改变混乱的局面。世界各国对海洋权益的争夺将有增无减。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局部战争199129起,199230起,199334起,199438起,199540多起。从亚太地区来看,地区性矛盾更为复杂。美国宣称战时必须控制的海上16个战略咽喉要道,亚太地区就占5个。经济上,亚太地区以高于世界其他地区的速度持续发展,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为3%,而亚太地区却高达7%。日本由于经济的发展,其国际地位大为提高,加上其军国主义大有死灰复燃之势,为亚太地区的和平蒙上阴影。此外,东盟各国经济的发展也加剧了这一地区海洋利益的争夺。

按《公约》应由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陆地的海域面积的1/3。然而,周边一些国家,单方面宣布一系列触及我国海洋权益的海洋法规,提出了非分的要求和主张。黄海海域,我国将与朝鲜、韩国划界,在38万平方千米的黄海上争议面积大约为7万平方千米。

东海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分两部分,西部大陆架面积54万平方千米、外缘水深170,我国钓鱼岛等岛屿在此区域内;东部是冲绳海槽区,面积约21万平方千米。东海海域划界涉及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的划界主张在原则上分歧很大。我国坚持以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冲绳海槽中心线以西的海域均应划给我国。而日本主张中间线划界,理由是东海大陆架的边界不在冲绳海槽,而在琉球群岛以东的海沟,中国和日本琉球群岛共处一个大陆架上,因而专属经济区是以等距离标准确定的。韩国对日本一侧主张按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划界,而对中国一侧主张按中间线划界,因此,大陆架在东海的中部和南部由中、日两家提出要求,重叠区约16万平方千米,北部由中、日、韩三家提出要求,重叠区也在10万平方千米以上。

南海海域的划分极为复杂,斗争激烈。毗连国家均已宣布建立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即使把越南对我国西沙和南沙群岛的主权主张涉及的管辖海域除外,越、菲、马和印尼所划的管辖海域也与我主张的断续国界线内的海域形成约80万平方千米的争议区。

北部湾为一天然半封闭海域。关于北部湾海域划界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是越南坚持1887年中法《续议界务专条》和1895年《续议界务专条附章》所划的陆上边界线为中越北部湾的海域边界线;第二是白龙尾岛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周边海区纠纷不断,形势复杂,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了岛礁被侵占、海域被分割、资源遭掠夺的严峻形势。在世界上一个大国的主权和海洋权益遭到如此严重的侵犯是罕见的。而我国没有采取有力措施制止也是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之一。《公约》生效前后,这种状况不但没能缓解,而且形势更加严峻,斗争趋于复杂化、国际化。

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较快,1995年世界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8 600多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经济总产值的5%,比1980年翻了三番多。目前,世界海洋渔业年产量稳定在8 000万~10 000万吨之间。全世界90%以上的国际贸易货运量靠海洋运输来完成。港口经济在沿海国中占有重要地位,到1993年,全世界较大的海港约有3 000个,年吞吐量约50亿吨。鹿特丹、新加坡、上海、神户、千叶、名古屋、横滨、安特卫普、香港、大阪为十大国际贸易港。滨海旅游业市场广阔,到1995年,世界海洋国际旅游收入约2 000亿美元,接待人数5亿人次。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海洋油气开发。1995年全世界海洋石油产量达9.6亿多吨,天然气4 400多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总产量的31%25%以上,海洋油气业成为现代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海水淡化产业也是新近形成规模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到1993年,全世界已有海水淡化厂1 000多座,淡化水产量已达1 300多万吨/日,其中许多是与火力发电相结合的海水淡化厂。深海采矿和海洋生物技术产业是今后一段时期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向。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兴趣。到1993年,各国和国际财团已投资20多亿美元从事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和深海采矿技术开发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预计近几年将会形成商业开采。海洋生物技术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大力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领域,某些方面已取得了实用化进展,初步形成了一些海洋生物代谢物开发产业,如微藻生物产业、藻胶产业等,其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传统医药和纺织印染等行业。当前的主攻方向是海洋农牧化生产和海洋药物开发。在海洋农牧化生产方面,重点是研究优良养殖品种培育、性别控制、养殖新技术、病害防治等;在海洋药物开发方面,重点是研究生物、天然产物的利用,从海洋生物中提取对医治癌症、病毒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抗衰老等具有特殊疗效的新药品和保健品。

我国的海洋产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1996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2 87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2%。以海洋经济为依托的沿海市、县的国民生产总值达18 461.4亿元,占整个沿海地区(即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1%1996年,全国海洋水产业总产值达1 445.3亿元,海洋交通运输业营业收入达498.3亿元,海盐产量1 922.7万吨,海洋原油产量达1 687.4万吨,天然气产量26.9亿立方米,主要沿海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48.8亿美元。

我国海洋经济虽然发展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落后10年,在诸多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够合理。目前,我国海洋产业中仍以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新兴海洋产业所占比例很小。二是综合管理薄弱。实际上以部门管理为主,海洋资源的开发站在部门的角度看往往是合理的、可行的,但如果从整个海洋开发的全局来看则是不合理的、不利的。产业间、地区间为争夺海洋资源和空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岸线占用不够合理。鱼类资源急剧衰退,某些经济鱼类濒临灭绝。海洋开发总体科技水平不高,目前我国海洋资源的储量尚不很清楚。海洋石油的探明储量约占石油资源总量的2%,天然气约占1%,大量的资源尚待勘探查明,海洋温差、盐差和海流能的蕴藏量,海底热液矿床和钻结壳的分布和储量,海滨沙矿的某些矿种的分布和储量都不清楚。海洋环境污染加重,目前全国每年向海洋排污达100多亿吨,给海水养殖、海盐生产、海滨风景区及沿海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2.抢抓机遇,共创蓝色辉煌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发展海洋产业是新世纪产业中的重要内容。人类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海洋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今一股空前的海洋热席卷全球,世界濒海国家把开发利用海洋作为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1990年,第45届联合国大会做出决议,敦促各国把保护开发海洋列为国家发展战略。199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海洋列为重要领域,指出海洋是全球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保证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财富和资源,从而突出了海洋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作用。1993年第48届联大做出决议,敦促各国把海洋综合管理列入国家发展战略。1994年第49届联大确定1998年为国际海洋年。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各滨海国家都在采取积极的对策。如日本新近成立了国家海洋委员会;韩国成立了国家海洋委员会,政府设立了专管海洋的海洋部;美国为了保持海洋开发领先地位继续加大对海洋的投入;越南新近成立了国家海警部队,颁布了海警法令,重点加强对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内执行检查和管理,保卫国家主权权益和管辖权利。

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也是龙的世纪。本世纪初美国总统曾说过: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而结束了,大西洋时代正处在开发的顶峰,势必要很快耗尽其资源,唯有太平洋时代注定将成为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时代,仅仅初露曙光。我国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近年来太平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太平洋地区将成为21世纪经济的重要舞台,太平洋将成为21世纪海洋开发的中心。我国是个海洋大国,拥有绵长的海岸线,拥有广阔的海洋活动空间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又处在太平洋经济圈的重要位置上。过去的几十年里依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产生了并繁荣了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和科学文化。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乃斯比特曾预测,未来世界的中心在亚洲,21世纪将回归到龙的世纪,中国必然会成为一个世界强国,这将是前所未有的崛起。但是,中国的崛起不是等待就可以实现的。21世纪将是充满机会和挑战的世纪,中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海洋对于解决中国人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迎接即将到来的海洋世纪和太平洋世纪的挑战,使中国这条巨龙尽快腾飞于海洋,是摆在我们炎黄子孙面前的一个重大而严峻的课题。应该看到,海洋与一个沿海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海洋兴则国家兴、民族兴。海洋必将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今后全球的竞争是综合国力和高科技的竞争,谁要立于不败之地,谁就要做好海洋的文章,海洋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将会在21世纪上半叶得到充分展示。海洋问题绝不是一个区域经济问题,而是关系一个世界人口大国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在如何对待海洋问题上,“二战”后日本确定了海洋立国、发展海洋区位优势的思路,成效惊人,在几十年时间内使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目前,日本单纯海洋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就目前我国状况而言,尽管发展海洋已经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并没有提到国策高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阐述国有资源时没有提及海洋,并且在前几个五年计划对海洋内容提及甚少,这与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是不相符合的。改革开放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先机,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对于海洋的认识不足,国民的海洋国土意识还非常淡薄,重陆轻海的观念依然存在,海盲的队伍还比较庞大,海洋综合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海防力量离现代化水平还有距离。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注海洋事业的发展。19927月江泽民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山东靠海,要着重研究海洋经济,要看到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远景,看到海洋资源的争夺很可能成为未来国家间的斗争。尤为可喜的是,沿海省市海洋意识明显增强,纷纷采取了一些动作和举措,开发海洋,出现了群雄逐鹿海洋的可喜局面。

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进军海洋,是时代的召唤,是发展的需要,是当代人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华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民族,龙归大海方能尽显其威。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海洋之路,不失时机地抢占海洋这个新世纪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必定能够迎来民族的振兴与腾飞。

三、青岛的优势在海洋

青岛是山东省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龙头”。青岛如何发挥其“龙头”作用,山东如何强化青岛作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对青岛和山东都是至关重要的。发挥青岛的“龙头”作用,建设国际海滨大都市,都离不开充分发挥青岛的优势。青岛的最大优势就是海洋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海洋区位优势:青岛地处亚欧大陆和太平洋海陆交汇地带,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与渤海经济区的结合部,面向黄海,怀抱胶州湾,有海岸线840多千米,海岛69个。

(2)海洋资源优势:青岛港不淤不冻,水深岸阔,素有“南胜沪杭,北胜秦塘”之誉。青岛近海鱼虾贝藻资源丰富,是发展海水增养殖的天然渔场。海洋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3)海洋科技优势:青岛是享誉中外的海洋科技城,拥有占全国40%的海洋高科技人才。

过去,由于发挥了海洋区位优势,青岛在100年间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海滨城市,被誉为“东方瑞士”。海洋特色塑造了美丽繁华、令人神往的青岛。特别是90年代以来,青岛市委市政府把开发海洋作为抢占经济制高点的重大战略选择,提出建设“海上青岛”的建设思路,推动了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21世纪是龙的世纪,是海洋世纪。对青岛来说,21世纪将是向世人展示青岛特有魅力的世纪。21世纪上半叶,青岛完全有条件、有希望建成闻名国内外的、现代化国际海滨大都市。

1.巩固和强化青岛的龙头地位

青岛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处在对外开放的前沿,初步形成了以高科技工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国家旅游度假区、济南青岛高速公路、环胶州湾高速公路,烟台青岛一级公路“一园三区三线”为基本框架的全方位开放式格局。青岛是中国五大外贸口岸之一,年吞吐能力已达到7 300多万吨。随着青岛前湾港的建设,本世纪末青岛港的吞吐能力有望突破1亿吨大关。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累计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外贸依存度都名列全省前茅,成为全省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基础雄厚、商业服务发达、交通通讯便利、经济规模较大的海滨港口城市。为山东省经济大省地位的确立做出了突出贡献。

青岛作为一个濒海工业城市,作为向国际大都市迈进的城市,必须向国内一流水平看齐,甚至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自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从发展的眼光看,青岛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有待于进一步发挥。从一定意义上讲,青岛作为山东东部中心城市的地位,正在受到相邻沿海城市烟台、威海、潍坊、日照迅速崛起的挑战。青岛在全省范围内的辐射效应和集聚作用有待强化,区域性金融中心、外经贸易中心、国际交通枢纽、经济信息中心、科技中心的地位尚不巩固。

青岛的过去得益于海洋,青岛的未来也将得益于海洋。要巩固和强化其“龙头”地位,要建设一流的国际海滨大都市,青岛一定要做好海洋的文章,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

(1)思想大解放,认识大飞跃,发展空间大突破:青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超越自我,向一切先进的东西学习,大胆与国际接轨,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用足用好国家已赋予的对外开放优惠政策。青岛“两区一园”(开发区、保税区和工业园)几乎集中了国家对外开放的所有优惠政策。青岛在我省是唯一拥有如此条件的地区。如何利用这一优势,用活用好国家的优惠政策,是能否做好进一步扩大山东对外开放大文章的关键。如果能形成全省共同兴办青岛“两区一园”的局面,不仅“两区一园”的建设速度会有一个大的飞跃,而且山东省对外开放也会跃上一个新高度。同时也为迎接兄弟省市的挑战、建设经济强省、强市增强后劲。其次省市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一方面,山东省应把建设好“两区一园”作为发挥青岛“龙头”作用的关键性措施来抓,在各个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另一方面,青岛应牢固树立“两区一园”为全省乃至沿黄河流域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做积极贡献的意识,争取省乃至国家对“两区一园”的重视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把青岛的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强化青岛的“龙头”地位,更大限度地发挥青岛的“龙头”效应和作用。第三要争取更加开放的政策,如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前湾港国际贸易自由区、加大青岛决策机关的开放权限等,使青岛在全省,乃至全国能够先行一步,为全省的改革开放创造和积累先进经验。

(2)要找准影响开放开发的“瓶颈”问题,下决心实施突破:当前青岛市西部开放开发最大的“瓶颈”是“青黄不接”,即青岛黄岛的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工程尚未付诸实施。这个工程不启动就直接影响到整个青岛西部的开放开发;而启动这一工程能充分发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扩散和集聚效应,将在青岛西部形成一个港口经济区、国际自由贸易区、石油城和黄岛胶州城阳胶南“金三角”经济带。胶州湾将成为世界之最——即最大的城中海。届时国家级开发区的功能和优惠政策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青岛乃至山东的经济腾飞注入新的活力。

(3)要瞄准亚欧大陆桥,争建第二个桥头堡:亚欧大陆桥在不远的将来即可成为亚欧运输的新热线。青岛的黄岛区离国家确定的亚欧大陆桥主要桥头堡之一的日照港仅为100千米。通过铁路相连,青岛可与亚欧大陆桥紧紧地连在一起,如果再与日照、连云港相呼应将会形成一个大陆桥头堡群。争取把青岛作为亚欧大陆桥的第二个桥头堡,对于发挥青岛港口城市的优势,对于巩固和强化其“龙头”地位,对于青岛和山东都是至关重要的。跨越黄渤海连接东北、华东两大经济区的跨海大通道一旦兴建,烟台青岛日照连云港将构成一条距离最短、最为经济的滨海陆路干线,并将胶济、兖石、陇海三条东西向的铁路串联起来,成为四通八达的经济动脉,使青岛成为西太平洋经济圈上一个璀璨的明珠。

2.青岛的经济增长极在海洋

青岛的海洋区位、科技和资源条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岛”优势。这三大优势的聚合会裂变成巨大的海洋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把海洋产业培育成青岛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青岛在国内外的竞争力,是一项重大的战略选择。具体有以下四点:

(1)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海洋港口交通运输业:胶州湾为一个半封闭海湾,面积约为400平方千米,掩护条件好、淤积轻、终年不冻结,具有20以上的深水航道和锚地,是黄、渤海沿岸条件最优良的深水良港之一,素有“南胜沪杭,北胜秦塘”之称,发展前景广阔。城以港兴,有港方有城,港口的繁荣才能带来城市的发展与兴旺。经济发达的新加坡陆域面积仅为648平方千米,是青岛市的零头,人口310万,不足青岛市的一半。1819年新加坡还是个渔村,依靠港口产业的兴起,成为新兴的工业化港口工业国家。1997年新加坡国内总产值达到990多亿美元,其中80%与港口产业有关。突出港口的优势地位,以港口为依托,建设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和港口经济产业带,带动外向型经济的腾飞也是青岛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青岛在很多方面可以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目前,青岛是全国唯一具备建设500万个标准集装箱中转港的深水港城,经过努力有希望把青岛建设成全国最大的集装箱枢纽港之一。黄岛前湾大港的发展前景诱人。按远期规划,在前湾港四周可以建80个深水泊位,年吞吐能力可过亿吨。目前,青岛的交通运输业比较发达,走在山东省前列,1997年海洋交通运输产值达到13.96亿元,占山东省交通运输业产值的近40%,名列山东省第一位,在青岛市涉海产业中名列第三位。随着前湾大港的投建使用,海上交通运输业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另外,港口重要的龙头作用在于它能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形成港口经济带和港口板块经济,如果青岛以港搭台,国际自由贸易区、技术开发区、保税区三维一体形成合力,青岛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建设成以外贸港口为主要特色的开放性、多功能、现代化的北方国际航运中心。

(2)通过港口海运业的发展,带动造船业的崛起:造船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钢铁、机械、电子、油漆及建筑材料、轻工等几十个行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岛国日本把兴建港口、发展造船和海运等行业被列为“超重点”的投资对象,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进行扶持,使造船工业成为该国九大支柱产业之一。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以船舶工业先行,带动国民经济起飞”的战略,船舶工业为其六大战略产业之一,其造船产量自1981年以来,连续17年位于世界第二,仅出口船舶每年赚取外汇60亿美元。朱镕基同志指出:“船舶是一个值得大发展的产业。”有人说,如果没有上海港和上海的船舶工业,就没有今天的上海市。船舶工业对于青岛的现代化建设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优势产业。目前,青岛的船舶工业力量比较薄弱,1997年其产值为6.62亿元,仅占市海洋产业总产值的4.4%,在市涉海产业列第四位,与所处的先进产业地位极不相称。当前受金融风暴的影响,日本、韩国的船舶工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世界造船业也在重组变化。抓住机遇,制定优惠倾斜政策,加快发展青岛船舶工业,并将其培植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失为一个上策。

(3)发挥海洋科技优势,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已经成为抢占世界经济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在这方面,美国以其独有的高科技优势,在27个关键领域中的24个处于世界第一位,保持了经济遥遥领先的态势。而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7位,但科技竞争力却居第28位。山东是一个经济大省,海洋是山东的优势领域。能否聚集一大批世界海洋领域的尖端人才,特别是能否发挥青岛人才优势,无论对青岛还是山东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为此建议选择青岛作为发展知识经济的优势领域基地,省市尽快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措施,留住现有海洋高科技人才,选派优秀海洋高科技人才到国外进修,加快现有海洋科技知识人才的更新,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大力引进海洋开发技术的专业人才,争取在21世纪初把海洋知识经济发展成为海上青岛、海上山东建设的优势产业,在国际上占有重要一席。

青岛是中国海洋科技硅谷,发挥海洋科技优势,把青岛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城和海洋产业城,是青岛21世纪的战略选择。当前,依托海洋科教优势,重点围绕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药物及保健品、海洋精细化工、海水低成本淡化、深海矿物勘探开采、海洋遥感遥测、海洋电子信息等优势科技领域,力求尽快形成优势产业规模。工业下海,围绕海洋办工业具有现实意义。以海洋药物为例,目前世界海洋药物产值为420亿美元,如果充分发挥青岛的科教优势,青岛海洋药物的产值突破100亿美元甚至更多是完全可能的。青岛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把科教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支撑海洋科教力量的作用,这是青岛发展海洋产业、繁荣海洋经济的关键。

(4)保护好青岛的生态环境,大力开发旅游资源:青岛要强化城市品牌的观念,着力突出“山、海、城”浑然一体的个性特色,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努力构建有特色的国际海滨大都市的发展框架。要十分注重突出青岛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1997年,青岛滨海旅游产值已经达到62亿元,居青岛海洋产业之首,与青岛水产业并驾齐驱,但与南方一些滨海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滨海旅游是青岛的一张王牌,利用好这张王牌有利于提高青岛的知名度,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青岛滨海旅游的发展要有高水准,建设现代化的滨海旅游都市。青岛今后要做好西部旅游开发的文章,形成东西比翼双飞的局面。

青岛是一个享誉海内外的美丽的海滨城市,这是青岛人民也是山东人民的宝贵财富。如果讲品牌,“青岛”这个品牌是无价之宝。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胶州湾的局部污染已触目惊心。据中国水产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专家调查分析,胶州湾由于连年受船舶和城市工业排污之害,原有的170多种潮间带生物多数死亡,目前只剩余17余种。有关专家预言,如果不加大保护力度,未来的胶州湾有可能变成死湾、臭湾。不采取有效措施治理,青岛的优势将大打折扣,青岛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制约。治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海洋的综合管理,已成为青岛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综上所述,我认为只要审时度势,选好突破口,动员社会各界,在青岛三大优势的组合上大做文章。建立以港口为龙头、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特色突出、结构合理的海洋产业体系。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青岛市海洋产业增加值完全可以达到1 000亿元左右。把青岛建成世界领先的海洋知识经济中心,必将加快青岛乃至山东的国际化建设进程,同时也会对全国产生积极的影响。

展望21世纪,全球海洋经济军事斗争风云激荡,忧患与希望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正如郑和所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出自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孙中山先生也指出:“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21世纪中国兴衰成败的关键在海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一定能够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率领中国人民进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重铸蓝色辉煌!

1998318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