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山东”建设的新思路、新范畴与新目标定位研究

“海上山东”建设的新思路、新范畴与新目标定位研究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5-05-21 01:43:05 

山东省是海洋大省,海洋资源、区位、科技优势突出。1991年省委、省政府首次对海洋经济进行了指标量化,即“要用10年、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再造一个海上山东”。十多年来,全省人民群众紧紧围绕这一战略目标,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海上山东”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渔业经济快速膨胀,成为“海上山东”建设的火车头;海洋农牧化、临海工业、海上大通道和滨海旅游四大海洋建设工程全面启动,海洋产业发展的大格局初具规模;科技兴海蓬勃发展,海洋产业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海洋综合管理不断强化,海洋可持续发展形成共识。到2001年底全省海洋产业产值达到1 278.4亿元,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8倍多;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0年前的不足2%上升到6%。海洋经济成为山东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成为21世纪山东人民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

但进入21世纪,随着新的海洋制度的建立以及世界经济形势与发展环境的根本变革,“海上山东”建设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从面临的问题上看,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进展不快;海洋投入形不成优势突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海洋科教优势形不成合力,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海洋管理滞后,海洋环境日趋恶化,海洋可持续发展问题严峻。从面临的挑战上看,中日、中韩渔业协定实施,使山东省失去了50%以上的传统黄金渔场,捕捞业直接损失达40亿元,占年产值的29.8%,修造船、网具、水产品加工、运销等相关产业年损失90多亿元,有4.5万捕捞渔民、10多万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受到直接和间接影响,完成渔民转产转业和渔船报废的任务艰巨,渔区的社会稳定受到严峻考验。我国加入WTO,海洋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渔业的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标准亟待加强管理。同时,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大坐标中,山东增长速度减慢,位次正在后移;沿海兄弟省份发展海洋经济追赶山东省的步伐加快,也对山东省传统海洋的优势地位提出挑战。

21世纪山东发展的优势在海洋,希望也在海洋。1997年吴官正在烟台、威海视察工作时曾指出:“建设‘海上山东’这一宏伟的跨世纪工程是21世纪山东最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山东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新空间,是解决东西部大批劳动力就业的好途径,是富裕山东人民的大举措,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张高丽最近也指出:“要充分认识发展海洋经济对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的重大意义,积极向海洋进军,发展海洋产业群,建设海洋经济带,加快向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迈进。”继续保持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正确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确定“海上山东”建设的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对于推动“海上山东”建设在21世纪有更大的突破,对于建设“大而强、富而美”具有山东特色的经济强省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海上山东建设21世纪战略地位再认识

面向21世纪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新审视海洋经济在全省经济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搞活机制,与时俱进。

第一,要从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潮,抢占21世纪发展制高点的高度,对“海上山东”建设的战略地位进行再认识。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开发蓝色国土,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从国际经济发展进程看,全球经济中心先后由地中海沿岸国家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共同的特点是以沿海地区为依托。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都是沿海国家,经济最活跃的地区都在沿海地区。全球10个巨富国家中有8个是沿海国。我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也都在沿海省份。20世纪90年代初,第45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敦促世界各国把开发保护海洋列入国家发展战略。1994年第49届联合国大会又决定1998年为国际海洋年。同年11月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标志着海洋已由以往的自由粗放利用进入规范管理、深度开发时代。目前,许多国家都把海洋开发作为战略重点,制定并实施了大规模的开发计划。韩国成立了国家海洋委员会。并设海洋部。日本确立以海兴国,成立了国家海洋委员会。目前,日本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其产值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4%以上,高出山东省8个百分点。美国、英国、加拿大以及东盟诸国,海洋开发的深度和力度不断加大,研究区域和范围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可以说,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研究利用海洋将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

第二,要从发展山东特色经济、对全省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培植经济增长新板块的高度,对“海上山东”建设战略地位进行再认识。

山东是海洋大省,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也是一个开放型的半岛,有3 100多千米海岸线,海陆面积相当。海上与日本、韩国、朝鲜接壤,濒临世界最大的太平洋,是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及太平洋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山东与其他内陆省份相比的优势所在。山东海洋具有区位、资源、科技三大优势,尤其是海洋科技,全国40%的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山东省青岛市,这是其他沿海省份所不具备的。开发半壁江山,对于维护海洋权益,建设强大海防,繁荣山东特色经济,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重铸齐鲁蓝色辉煌,树立海洋大省形象,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海洋经济具有开放性和带动性,渗透力强,辐射面宽,可以优化沿海与内陆之间的资源配置,带动内地经济发展,产生“抓一带二”、“抓一带三”的功效,从而加快海陆一体化建设步伐。海洋经济的发展,对于调整优化全省经济结构,对于增强全省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建立开放型特色经济,促进山东省更快地走向世界,加快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第三,从拓展和建设山东生存与发展新空间,赶超发达国家水平的高度,对“海上山东”建设的重大战略地位进行再认识。

山东是个人口大省。目前,陆地资源短缺、就业压力大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2亩,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国的1/7,每年有近百万劳动力需要安置,亟需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据有关专家测算,全球海洋每年的初级生产力约为1 350亿吨有机碳,整个地球生物生产力的88%来自海洋。海洋可提供的食物要比陆地全部可耕地提供的食物多上千倍。渔业的产出效益大大高于农业,从财政投入的角度看,粮食投入高于渔业15倍左右。海水养殖的亩效益是粮田的10倍,被称为“一亩水面十亩田”。海水产品蛋白质含量高达20%以上,是谷物的2倍多,比肉禽蛋高五成。合理开发利用这些不与粮食争地争水、又不与畜牧争草的渔业资源,是拓展山东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拓展新的农业资源、增加食物总量、减少粮食的直接消费、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性措施。“海上山东”建设实施以来,山东省渔业迅速崛起,在大农业中比重不断加大。以威海市为例,2000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138亿元,占全市国民经济的25.1%,是四分天下有其一。全市渔业增加值达到57.2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66.6%。可以讲,21世纪解决省内粮食问题离不开海洋,发展节粮、节地型渔业,是符合国情省情的正确选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菜篮子”工程,是解决人多地少,解决吃饭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同样,海洋产业的大发展,又为劳动力就业安排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21世纪大规模开发海洋,海洋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一大批剩余劳动力和欠发达地区人口将面向海洋,以百川归海之势汇聚成庞大的海洋产业大军,使山东省就业压力得到缓解。

优越的海洋区位优势为沿海地区赶超发达国家水平创造了条件。从人口分布居住的角度看,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多位于沿海地区,世界上60%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100千米的沿海地区内。目前,山东省沿海地区居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8%,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52%,经过20年的建设,沿海地区按发达国家水平即可再安置人口约6 000万,届时沿海地区将矗立起一座座具有国际水准的海滨大都市和国内先进水平的海洋城镇群,像一串串耀眼的明珠镶嵌在3 000千米的海岸线上

二、确定海上山东建设新思路

()海上山东建设的思路、范畴与目标再定位

1.“海上山东”建设的新思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海上山东”建设的责任感,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加快“海上山东”建设四大工程的推进实施,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搞好海洋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海洋各产业的全面增长,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上山东”建设的新思路可概括为:坚持一个发展方向,实现两个转变,突出两个支撑点,确立一个新的贡献率,即“1221”新思路。就是坚持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海上山东”;构筑海洋市场经济大格局,实现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创汇型经济的转变,构筑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大格局,实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突出科教兴海和依法管海两个支撑点;确立一个新的“海上山东”建设贡献率,即“海洋经济贡献率”。

2.“海上山东”建设的范畴

“海上山东”建设是指从全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对属于山东管理的或有权开发的海洋国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保护、开发、建设和利用的系统建设活动,其基本范畴应包括:从地理区域上讲,“海上山东”是相对内陆而言的,山东省有权开发的近海水域达14万平方千米,主要包括沿海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和低潮线上的滩涂面积。从产业范围讲,“海上山东”建设是指沿海经济区域(沿海市县)通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而形成的各种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些部门和行业的总和称之为海洋产业或涉海产业。从开发范围上讲,“海上山东”建设不但包括开发海洋国土,还应包括开发建设沿海陆岸、海岛陆域以及依法可利用的公海区域和国外合作区域的开发。海洋的产业链可延伸到内陆。从发展目标上讲,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目标。其狭义目标主要指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广义目标是指拉动沿海区域经济的增长率。鉴于黄河三角洲发展离不开海洋,从区域范围和开发范围来看,“海上山东”建设应涵盖黄河三角洲的开发。

3.“海上山东”建设的新目标

“海上山东”建设新目标可分三步实现:第一步,从2001年到2010年,用10年的时间使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0%(广东的计划指标是22%,福建为18%),使山东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洋经济强省;第二步,从2011年到2030年,再用20年的时间使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到35%,海洋经济达到亚洲发达国家水平;第三步,从2031年到21世纪中叶,使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海洋经济现代化程度超过同期发达国家水平。

()对实现海上山东建设新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从海洋产业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来看,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十余年来“海上山东”建设为新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资源及技术基础。

从海洋经济自身发展来看,雄厚的海洋科技优势、巨大的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潜力,使“海上山东”建设超常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海上山东”建设十余年间,全省海洋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海洋渔业高速增长,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港口条件明显改善,海上运输能力增强。滨海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海洋科研教育事业日益繁荣,“科技兴海”战略成效显著。十余年间,全省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8%以上。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改造传统产业,膨胀主导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培植新兴产业,推进实施“海上山东”四大建设工程,构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高层次海洋经济结构新框架,全省海洋产业增加值做到超常规、跳跃式增长是完全可能的。

1.海洋农牧化建设工程

山东省海域广阔,全省适宜开发利用发展海水养殖的海域达132万公顷,目前利用率约50%,一些无居民海岛至今尚未开发利用。采用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实施“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发展海水增养殖,潜力巨大。海洋农牧化建设工程是山东省海洋渔业的重要支撑,而海洋渔业是山东省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近几年渔业经济虽然有了很大发展,其增加值占海洋经济60%左右,成为海洋经济的龙头产业,但从渔业资源的利用来看,还是低水平的,其增长潜力依然很大。山东省渔业基本是属于原料型产业,如果山东渔业经济由量的增加转到质的增长上来,产量“零增长”甚至再减少些,产值成倍增长是完全能做到的。例如,国内鲆鲽鱼类与引进的大菱鲆每500的市场价格相差数倍之多。现在山东远洋渔业年产量只有15万吨,不足捕捞产量的1/20,随着重点向大洋性渔业的转移,以金枪鱼生产为主的优质鱼类的产量和份额的增加,山东省远洋渔业产值在现有基础上增长几倍是可能的。全省海洋农牧化工程的实施,将促进浅海滩涂增养殖有一个大的发展。如果山东全面实行鱼、虾、贝、藻增养殖,积极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和海参等海珍品的大规模增殖,海洋牧场化达到日本濑户内海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仅养殖产量即可达到400万吨以上。海洋渔业是商品性生产,很多养殖捕捞品种是出口拳头产品,创汇率高。目前,山东省水产品出口创汇占大农业的1/3,发展的空间还很大。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加大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力度,充分发挥山东省300多家水产加工企业获得国际质量认证,可直接出口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优势,进一步全面开拓国际市场,必将大幅度提高水产品出口和换汇率,使海洋渔业成为山东省创汇产业的主力军。如果山东省水产品大力依靠科技进步,走高附加值之路,通过高新技术保鲜保活、进行精深加工、创名牌、进超市,不但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而且能够大幅度增加效益和产值。例如,对捕捞的水产品采用先进保鲜保活技术,使烂()变鲜(),死()变活(),其产品产值可大幅度提高。正如500鱼如果卖原料只有几毛钱,如果采用高科技转化成鱼油,其附加值可增长16倍以上。到2010年,如果渔业真正走上以效益为中心的发展轨道,按保守的估计,全省海洋渔业增加值可达2 000多亿元,年均递增25%以上,也就是说,今后10年全省海洋渔业的产值、效益将大为提高。

2.临海工业建设工程

随着资本积累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涉海工业将在今后10年有一个跳跃式的发展,其中发展速度较快的将是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药业及保健食品业、海洋船舶制造业。

山东省海洋油气发展潜力巨大。2001年山东省海洋油气产值比广东少230多亿元。但最近在山东省近海发现的蓬莱19­3油田,构造面积50平方千米,地质储量6亿吨,这是继陆上大庆油田以后我国所发现的第二大整装大油田,也是我国最大的海上油田,该油田油层埋藏浅、丰度厚、储量大、油质轻、易开发,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这一油田的发现和开发,将使山东省海上油气产业短线变为长线,其经济效益将会大幅度增长。据有关部门测算,到2010年,山东省海洋油气产值将达到500亿元左右。

山东省海洋化工业发展潜力巨大。今后10年,大力发展海洋精细化工业,加快发展优质重质碱、氯碱,重点发展高浓度碱和固碱,开发生产氯系列产品,增加新型有机氯溶剂和合成材料。充分利用莱州湾卤水资源,发展海水提溴和溴系列产品、海水提镁及镁化物、海藻化工。到2010年,全省海洋精细化工产品产量可达到25万吨以上。这样,全省海洋化工业增加值达8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山东省新兴高科技产业刚起步,但已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以青岛海洋大学管华诗校长研制开发的海洋药物“血栓病克星”PSS”的市场效益为参照,粗略地推算了一下,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海洋药物、保健食品形成年产值达到1 000亿元的高科技大产业是完全可能的。仅此一项,可实现30%的发展速度。

造船业是海洋经济带动力比较强的产业。造船业的发展,可以带动50多个相关行业的发展。21世纪,山东省造船业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山东省采取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组建山东省船舶工业“航空母舰”,以修造和制造集装箱船、游艇为重点,建设大吨位修造船坞,加快新产品开发,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大力发展多功能、多用途轻型救生艇、玻璃钢船等系列产品,使船舶工业每年以15%20%的速度发展,带动海洋重工业的振兴。另外,大力发展其他海洋机械制造业,到2010年,海洋船舶及机械制造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保持前10年年均递增25%是完全有可能的。

3.海上大通道建设工程

山东沿海地处亚太经济圈西环带重要部位,背靠欧亚大陆,面向太平洋,省内现有沿海港口26个,其中有10个一类对外开放港口,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大中小相结合、内外贸并举、客货兼备的港口群体,国际航线遍及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省90%以上的外贸物资是通过港口和海运完成的。港口已成为山东和沿黄省区走向世界的主要门户。随着日照欧亚大陆桥头堡建设的全面展开,其外引内联的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尽管山东省港口运输业自身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例并不高,但其龙头地位极强,一个港口能带动一个城市的振兴,形成港口经济和区域经济板块。山东省可围绕提高港口吞吐能力、综合运输能力和效益,加快调整船舶运输结构,重点开发国际集装箱运输船,向大吨位、多功能、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兼顾各种中小型船舶的发展,优化运输船舶结构。此外,大力发展港口经济,以青岛、日照、烟台、威海等港口城市为依托,发展港口经济板块,促其超常规、跳跃式发展,使港口、运输业走在全国前列是完全可能的。

4.滨海旅游建设工程

滨海旅游业是海洋产业中一项新兴的综合性经济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创汇多等特点。旅游业发展,可以带动餐饮、宾馆、交通、游乐、商业等诸多产业的兴旺。山东省沿海岛多、湾阔、滩平、山奇、景美以及水产品鲜美、名胜景点众多等海滨特色突出,拥有丰富和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住宿、餐饮、交通、服务等接待能力强,只要把握住国际国内旅游业迅猛发展的机遇,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全方位、大规模开发沿海旅游资源,可形成集观光、娱乐、康复、度假、避暑、国际会议等于一体的综合旅游经济,滨海旅游业会上一个大档次,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此外,特色旅游业的潜力巨大。仅以特色的休闲渔业为例,山东省渔业休闲资源得天独厚,随着特色旅游业的开展,经过10年的努力,将会对全省海洋经济产生显著的带动作用。到2010年,全省海洋旅游业达到年收入1 00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5%是可能的。

综上所述,今后10年,大力推进“海上山东”四大工程实施,海洋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达到2∶3∶5的水平,全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3 000多亿元,年均增长速度可达19%以上。到2010年全省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20%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三、制定海上山东建设的新举措

()确定以海兴省战略

国有国策,一个省可以有“省策”。建设“海上山东”,就是名副其实的“省策”。既然作为省策,那么发展海洋事业不但是沿海地区和涉海部门的事,更是全社会的大事,是9 000多万齐鲁儿女的大事。走向海洋是时代的召唤,是当代人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是实现海洋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跨越,富民兴鲁,建设经济强省的必由之路。要重新审视海洋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大力推进海洋各产业全面发展,使海洋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实现“海上山东”建设的宏伟战略目标,建设海洋经济强省,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为此要加大“海上山东”建设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书籍、开设网站等一切宣传手段和宣传渠道,在全民中普及海洋知识,增强海洋意识。要深入宣传“陆海并重、以海强省”思想。建议省内采用确定“海洋日”、“海洋节”等形式,重点宣传海洋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提高全省人民建设“海上山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海洋、热爱海洋、关心海洋,使“海上山东”建设变成全省人民的自觉行动,积极投身于海洋开发的主战场。

()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海洋投入新机制

海洋开发没有大投入,就没有大产出。为保证实现“海上山东”建设新目标,必须建立健全政策和投入新机制,保证“海上山东”建设政策、资金到位。要继续挖掘政策资源,增强政策的调节效应,该优惠的优惠、该限制的限制、该制止的制止。要学习广东经验,将“海上山东”建设的投入问题纳入立法。要根据海洋经济的贡献率来确定海洋投入占全省总投入的比例,做到多贡献、多投入。要严格“海上山东”建设投入的预、决算制度,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金使用的随意性、低效率。要做好生财、聚财和理财的文章,把有限的财力集中起来用在刀刃上,培育大主体,营造大市场,创造高效益。目前资金投入的重点是保证省确定的海洋规划和四大海洋建设工程的实施,争取在近两年内抓出明显成效。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加入WTO的新形势,开辟资金渠道,逐步建立起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群众自筹、吸引外资等开放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加大对海洋重点工程和高新技术项目以及远洋渔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要大力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海洋开发与保护。要鼓励和引导发展规模经济,组建产业“航空母舰”,参与市场竞争。对产业规模大、经济实力雄厚的海洋企业(集团),实施强强联合,捆绑上市。要研究多元化、多形式开发海洋的政策。要进一步调整所有制结构。要研究什么样的产业适应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真正使多产业开发与多种所有制形式相互协调促进。海洋产业面广量大,许多是竞争性行业,要大胆探索多种形式开发的路子,谁有能力谁开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干。积极争取世行、亚行贷款。以海洋燃油费、海域使用金为基础,建立“海上山东”建设风险基金。要对海岛实行政策倾斜,加快开放开发步伐,促其超常规发展。

()加快发展海洋高新技术

海洋科技是产业升级和“海上山东”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建议国家组建具有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显著特点的国际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产业型的中国海洋特色大学,成为海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海洋科学和水产科学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中心。将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省淡水养殖研究所合并组建省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搞好海洋与渔业科技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换。要建立海洋经济的技术、人才、信息市场,广泛开展国际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有计划地引进海洋高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选拔部分有培养前途的海洋技术和管理人才赴国外深造进修,为“海上山东”建设提供人才保障。要加强基础研究,增加科技储备。要进一步发挥中央驻鲁科研单位在科技兴海中“领头雁”的作用,发挥沿海科技工业园的骨干作用,加快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省可将青岛明确为海洋科技产业城、威海为海洋与渔业现代化产业城、烟台为海洋生态城、潍坊为海洋化工城、东营为海洋石油城、日照为桥头堡城、滨州为滩涂综合开发科技城来重点建设,政策倾斜,并将其逐步培育成为海洋科技的排头兵和成果转化的辐射源。为了全面实施“科教兴海”战略,推进海洋科技力量的联合和海洋科技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充分调动中央驻鲁和省内海洋科研、教学单位的积极性,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大成果,建议将省海洋工程研究院定为副省级,直接归“海上山东”建设领导小组领导。要研究制定支持海洋高科技大集团的政策。海洋开发科技含量高、投入大、风险高,要充分发挥高科技大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要落实好国家和省里已出台的鼓励大中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根据海洋开发的特点,研究制定鼓励企业技术开发、吸引人才、兼并联合等方面的倾斜和扶持政策,培植一批像海化、鲁北化工、华海药业、邱家集团那样的大骨干企业集团。

()扶优扶强渔业优势产业

渔业是“海上山东”建设的主导产业,渔业产值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60%以上。十多年来,山东省海洋经济总量之所以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关键在于山东省渔业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渔业发展优势的相对减弱,将直接对山东海洋经济大省的地位提出挑战。要积极应对当前山东省海洋渔业面临的渔场减少、资源衰退、渔民转产转业难度加大、增收困难等严峻形势,强化和落实扶持渔业发展的政策,激发渔业经济的巨大潜力,保持山东省渔业优势地位,使渔业为“海上山东”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要以渔民增收、渔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优化调整渔业结构,实现渔业的开发利用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生态型转变,形成渔业产业的组合优势,推进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渔业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采取“赎买”政策,积极稳妥地搞好渔船压减和捕捞渔民转产转业。要利用发达国家因劳动力成本过高逐渐退出远洋捕捞的机遇,大力发展远洋渔业特别是大洋性渔业,尽快形成产业化经营优势。实施耕海牧渔战略,大力发展水产增养殖业,重点扶持海珍品生态养殖。实施浅海绿化工程,结合压船减产,将报废后的渔船投海造礁,在山东省渤海、黄海海域营造两大人工鱼礁新生渔场和抗风浪深水网箱商品鱼基地。实施海洋食品工程,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合理利用现有的水产资源,挖掘加工增值的潜力,努力增加水产品出口创汇。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努力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实施渔业标准化管理,推广国际公认的质量控制方法和认证标准,尽快落实渔业质量标准的有关政策,逐步建立健全渔业标准化体系,促进创汇渔业发展。在渔业重镇和渔货集散地重点兴建和完善一批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增大交易量。积极发展市场营销队伍和中介组织,有效吸纳转产转业渔民。结合小城镇建设,大力支持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渔港为中心的产业化。搞好渔港建设的优化配置,结合中心渔港的建设,开发建设海上游览、观赏、垂钓等娱乐项目,将渔港与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串联成线,搞活休闲渔业,吸纳更多的转产转业渔民进入二、三产业,从事服务业或其他非渔产业,进一步拓展渔业发展空间。

()推进海洋可持续开发利用

为确保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海上山东”,需要认真研究落实海洋有序开发的政策。要贯彻落实好《山东省海域使用管理规定》,认真执行海域使用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要按照海洋功能区划的要求,加强海洋开发的宏观管理,建立有序开发、规范管理的机制。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海洋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要加强海洋法制建设,尽快与国际接轨。要改革海洋执法体制,改分散多头执法为统一联合执法。要加大海洋综合管理部门的责权,对海域实行有序、有效、科学的管理,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提供法治保障。加强陆源污染物入海管理,认真查处海洋污染事故,把海洋污染防治纳入沿海各级政府责任制,实行一票否决制,努力为“海上山东”建设、为子孙后代营造一个健康的海洋生态大环境。

()制定海上山东建设的激励政策

建议省里近期制定扶持政策将“强县带动”作为“海上山东”建设的激励机制予以实施。强县是指在海洋经济发展中,以海洋经济指标来衡量沿海县(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达标的“强县”(市、区)带动市,以“强市”带动省,使海洋各产业有机结合,促进海洋经济板块尽快形成,最终建成海洋经济强省。衡量“强县()”的标准主要看海洋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只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本地同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3,即可视为“强县()”。省建立“强县()”命名表彰制度,对被命名表彰单位予以政策倾斜,其主管领导,根据贡献大小,授予荣誉称号。

“海上山东”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扯到多产业、多行业、多部门,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推进“海上山东”建设关系到全省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因此,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海洋开发的整体合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解决好目前大市场、大流通与部门职能分割、条块分割的矛盾,为海洋开发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要适应“海上山东”建设的需要,科学划分市场和政府宏观管理的调控范围,并在财政、信贷、税收、人事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建立海洋开发行为的定向机制、动力机制、配合机制、调控机制。为了有效地抓好协调工作,建议省政府设专管海洋工作的副秘书长,协助省委、省政府作好重大问题解决宏观协调等事宜,减少扯皮,强化督办;省成立“海上山东”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作为领导小组实施重要决策和重点工程建设的咨询机构,以保证“海上山东”建设顺利发展。为了保证海洋经济建设目标的实现,海洋经济比重比较大的沿海地区可借鉴荣成、长岛等市县的做法,在即将进行的机构改革中,重点沿海市()(市、区)()设立主管海洋工作的专职领导。建议将黄河三角洲的开发纳入“海上山东”建设总体规划内,统一协调组织有关重大开发事宜。省应定期召开“海上山东”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海上山东”建设的重大问题。要实行“海上山东”建设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形成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2002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