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期盼中国成消费大国 英媒:可能性很小

来源:环球时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1:43:51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中国银监会7日在网站上发布公告称,已批准在北京、上海和成都试点成立三家消费金融公司。西方媒体分析认为,这是中国为刺激内需所做出的有益尝试。英国《金融时报》以“期盼中国进口奇迹”为题表示,中国经济规划者们希望提高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份额,但是中国在短期内从“出口大国”变身“消费大国”的可能性还很小。美国《华尔街日报》也表示,中国政府正在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支持消费支出的补贴,不过中国能否成为真正的“消费大国”仍是一个未知数。

消费金融公司终破冰

根据银监会网站的声明,北京银行、中国银行和成都银行将作为主要出资人,在京沪蓉三地分别筹建消费金融公司,以加大扩内需促消费支持力度,并在6个月内完成筹建工作。此外,天津市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申请也正在受理审批中。

中国消费金融公司的成立被外媒看作是中国力图进一步拉动民间消费的尝试,因此中国安排了实力雄厚的合作方,以确保顺利推行。《华尔街日报》7日以上海为例说,作为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之一的中国银行这次参与筹建消费金融公司,在上海浦东新区试点的中银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将达到人民币5亿元。中国银行将持有51%的股权,百联集团和陆家嘴则分别持有30%19%的股份。

欧美媒体评论说,消费金融公司的破冰反映出,中国正力图从“出口大国”转变为“消费大国”,这也被看作是中国经济成功升级的关键。“消费金融公司”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还是一个新名词,但在西方已经有400年历史。它一般是指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境内居民个人提供消费信贷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目前在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均已得到广泛使用,并被证明能刺激居民消费,增加有效需求。《环球时报》记者在欧洲了解到,个人客户可向消费金融公司申请贷款,基本上都不超过2万欧元,一般都是为了购买个人耐用消费品或是一般用途的个人消费,像是购置新的家电,用于房屋装修以及出国旅游等,一般申请在一周左右时间内就可获得批准。

中国欲启动居民消费

《华尔街日报》评论说,中国希望借消费金融公司帮助居民在旅游、教育、耐用品采购等方面提供新的贷款渠道(这类公司不提供房贷和车贷服务)。报道分析说, 这是中国推动金融创新的一大突破。在去年年底举行的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政府进一步强调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消费金融公司的获批正是基于今年扩大消费的政策,预计之后还会有一些配套措施出台。

《金融时报》评论说,尽管中国已稳坐全球头号出口大国的宝座,但是中国经济规划者们却没有高调庆祝,因为他们更希望提高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份额。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进口国,去年1月至9月中国进口额达7100亿美元,但仍远落后于美国的1.122万亿美元。《华尔街日报》7日的分析则说,中国要扭转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失衡局面,但这需要长时间的努力。过去一年中国政府通过补贴,确实有力拉动了内需。但对许多中低收入者来说,补贴不过是促使他们把将来的消费变成了现在的消费,这些人并非政府补贴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专家称力度仍不够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7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消费过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世行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是34%,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70%,中等国家一般是60%,低收入国家为41%,这说明中国的内需大有潜力可挖。

周世俭还表示,开办消费金融公司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内需,但从本质上讲作用不会太大。说到底,这个方法只能刺激一部分人提前消费,是“寅吃卯粮”的做法,“治标不治本”。真正解决内需问题还需要进行很多调整。首先,要切实提高老百姓的实际收入,同时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其次要完善医疗等各种社保体系,只有解决了居民的后顾之忧,才能加大内需的力度。从目前看,住房、医疗、教育这“三座大山”的问题没有解决,内需就很难扩大。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