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海洋棋局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1:44:05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气候变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关注。刚刚过去的一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会议,恐怕每个人都能说出点什么。127日到19日,冗长的会议比预定日期延长1天结束,总计13天无休止地争论,让各国谈判代表疲惫不堪。这是联合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次会议,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超过130位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出席大会。而会议的议题只有一个:人类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一夜之间,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各界最热门的词汇。

哥本哈根大会充斥着对立、妥协、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了一个仅有3页纸、内容略显空泛、且不具法律效力的简短协议,被很多人讥讽为冬天的童话、美丽的传说,是画饼充饥、空中楼阁。但从聊胜于无的积极意义上来讲,沟通是充分、透明的,会议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哥本哈根的积极成果

哥本哈根会议至少在两个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1.维护了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 《京都议定书》确立的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共识。

2.文件中标明了全球的升温控制目标,即确保全球平均温度的升幅不超过2摄氏度,同时写明,发达国家到2012年的短期资金援助为每年300亿美元,并在2020年前每年投入1000亿美元的长期援助资金,但文件中并没有表明各主要减排国的减排数字。

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

那么,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全球快速变暖直接危害有多大?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明确温度的变化对我们有哪些直接影响。

第一,降水将发生改变,水资源的分布、下雨的频度、雨量多少等都有可能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第二,生态环境会发生变化,动植物的繁衍生息都将面临新的挑战。

第三,突发灾害或极端气候现象将增多,比如暴雨、台风、大旱、热浪、霜冻等有可能更加严重。

第四,引起海平面上升。 (参见本期6版夏东兴专访)

第五,海洋环境以及海气相互作用的改变。比如海洋的冷暖环流,现在海洋的冷暖环流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表层水和底层水在赤道和两极之间交换,达到动态平衡。如果温度有所改变的话,像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等都将发生新的变化。

也许还有很多,等待科学家和研究者进一步去证实。不过,关于海洋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真思考。如果说哥本哈根会议是政治家的一场博弈,那么气候变化在海洋领域的棋局现在已经开局,取得突破的完胜之举就在于我们要走好每一步棋。

海洋工作先行一步

实际上,我国海洋工作者凭借多年来在海洋方面积累下来的优势,已经开始了积极的工作。记者从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减灾司了解到,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内部领导小组已经成立,他们正在编制有关规划、制度,加强海洋气候观测网的能力建设,并开展相关优势领域的建设。

人们不会忘记,2008年初我国南方的一场冰雪霜冻给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影响。事后,气象部门总结分析经验,始终无法给出满意的解释。由于海洋学家的介入,从太平洋、印度洋大尺度、趋势性环流分析入手,才找到了合理的答案。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海洋科学的重要性。 “现在气象部门和海洋部门的合作越来越多,相互融合的需要更加迫切”。

海洋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显著。近年来,国家海洋局依据 “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强化了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业务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建设。早在2007年底,他们就组织召开了 “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高层研讨会”,初步形成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20081月,国家海洋局向国务院领导报送了 《关于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设想》。随后,国家海洋局组建了科研和业务化相结合的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创新型业务化体系,并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组建了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实验室,提供技术支撑。20087月,国家海洋局以海气相互作用为切入点,全面规划了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编制了未来5~10 《海气相互作用业务体系发展规划 (纲要)》,对海洋气候观测能力建设、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服务体系、科技研发支撑系统和国内外合作等工作作出了规划安排,纲要的相关内容已被列入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中。20094月, 《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方案(20092015)》编制完成。国家海洋局向国家发改委报送了 《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观测 (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建议书》,对加强我国在近海、邻近大洋和两极海域的观测能力布局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设想。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海洋和气候就像一对孪生兄弟,谈气候离不开海洋,在气候变化中忽视海洋的存在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强调海洋的极端重要性,怎么认识都不过分。比如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监测工作,国家海洋局已加大了这方面的监测力度,力争摸清海洋对我国二氧化碳吸收的贡献率。利用已有的定点岸(岛)基站、船舶走航断面监测,并结合长期、连续的卫星遥感监测资料,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相信可以确定我国海洋领域吸收和排放二氧化碳的总体源汇格局。

还有开展海洋灾害监测与预警工作,这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一环。风暴潮、巨浪、海啸、海冰、赤潮以及近几年频繁出现的绿潮 (浒苔)等突发性海洋灾害,其监测和预警工作国家海洋局系统有着长期的技术和业务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家海洋局每年都要发布 《中国海平面公报》 《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对我国近海生态环境、海平面上升、海洋灾害情况及其变化趋势等作出评估,为各级政府有效应对和防御各类海洋灾害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基础和技术保障。

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可为空间很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应该动员和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加强海洋领域的科研创新和技术进步,探究实现海洋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提高公众认识。例如在节能减排方面,通过严把工程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准入关,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增长。在海上风力发电、潮汐发电、海水综合利用、二氧化碳海底封存、铁施肥等方面,海洋更是大有作为。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