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近年来,山东省大力实施渔业资源修复工程,养护生物种群资源,改善渔业生态环境,促进了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渔区建设。
自2005年起,省安排财政专项,实施了大规模的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计划实施五年来,全省各级将资源修复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累计投入资金9.7亿元,主要用于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建设、深水网箱建设等方面。同时有力带动了群众性投入,五年来共投入资金13.6亿元,增殖放流水产苗种500亿尾(粒)。2009年全省渔业资源修复资金投入、放流品种和规模创近几年新高。
突出规划先行,确保资源修复稳步推进。2005年以来组织有关院士专家论证编制了《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规划》等多个规划,形成了特色鲜明、定位准确、布局合理的资源修复规划体系。对资源增殖放流区、鱼礁区和保护区的资源监测调查,合理调整修复行动项目内容和实施重点。
突出财政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确保资金持续增加。把资源修复资金投入纳入省级财政预算,同时引导各级地方财政配套投入与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在全省倡议发起了“热爱海洋,保护海洋,建设蓝色家园”义务放生活动,五年来,用于资源修复行动财政资金每年以2000万元以上的幅度增长。
突出统一标准和规范,确保资源修复科学高效。目前,已制定实施了《中国对虾放流增殖技术规范》等11项增殖放流地方标准。承担完成了中国水生生物放流技术规范、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梭子蟹放流技术规范等4项全国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
突出全程监管,确保阳光透明。在资源修复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了层级监督管理,明确职责分工和任务。省级财政全额安排的放流计划,由省捕捞管理站承担组织实施,渔政管理部门加强对放流水域的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偷捕放流资源等违法行为。财政、审计部门每年对各个增殖放流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审计,有效保障了渔业资源修复项目专款专用。
资源修复对生态建设产生深远影响。近海严重衰退的重要经济渔业资源种群数量明显得到了补充,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海蜇、梭子蟹等大宗放流品种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秋季渔汛,年回捕产量逐年提高。鱼礁区和种质资源保护区生物资源密度大幅度提高,所保护和诱集的渔业经济生物是周围海域的几倍、几十倍。通过跟踪调查和统计,,每年直接受益渔民近60万人,捕捞渔民年人均增收1600多元。淡水湖泊、水库渔业增殖品种每年回捕2万多吨,实现产值1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