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建立全球环境新秩序

来源:金融时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1:53:54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环境问题没有国界,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涉及全球,危及人类生存。这必然要求全世界共同参与环保,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为了人类的未来和世世代代的生存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协作,建立全球环境新秩序。环境保护部行政体制与人事司司长陈亮在其著作《人与环境》有关章节中,系统论述了如何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建立全球环境新秩序,见解新颖、语言生动,本报今日特刊出其文,以飨读者。

环境问题没有国界,它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沙化和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发展,真正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刻了。

世界著名自然灾难专家、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地球物理学教授比尔·麦克古尔在其新书《7年拯救地球》(SevenYearsToSavethePlanet:theQuestionsandAnswers)一书中提出:"从现在起到2015,人类只剩7年时间来拯救地球",他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说,"未来7年里,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必须达到稳定状态,否则地球将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包括战争、瘟疫、干旱、洪水、饥荒、飓风等在内的各种灾祸将轮番席卷地球",从而使人类遭遇末日劫难。挪威国际极地秘书处执行秘书长奥拉夫·奥尔海姆认为,一个更为明显的事例是,由于气温升高,北海航道已经浮出水面,届时从远东前往欧洲将缩短1/3的航程。"由此,冰层覆盖面积多少已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变成了经济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此外,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海平面上升问题将会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而受此影响最大的将会是亚洲地区。""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已不仅是一场危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场‘气候战争’之中。"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指出:"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近百年来(1906~2005)升高了0.74,预计到21世纪末将上升1.1~6.4℃。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引起的。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最新观测结果显示,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一年。近50年来中国降水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西部和华南地区降水增加,而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有频率增加、强度增大的趋势。夏季高温热浪增多,局部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干旱加剧,南方地区强降水增多,西部地区雪灾发生的几率增加。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据科学家的研究,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加;降水分布不均现象更加明显,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海平面上升趋势进一步加剧。"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的科学家蒂莫西·伦托说:"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因温室气体排放增加而继续上升,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地球的主要物理学基础发生变化,并使地球进入危险状态。"科学家研究领导小组提出,包括北极冰融化、格陵兰岛冰盖变薄、西部南极冰床崩塌、大西洋一些特定环流消失、"恩索(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循环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导致的异常天气事件增多、印度洋夏季季风消失、西非季风中断、亚马逊热带雨林枯萎消退和泰加林(北方针叶林)的枯萎消退等九大因素的"爆发点"有可能在今后100年内出现。不过,科学家认为,通过实时监测和模拟数据可以制订早期预警体系,仍有可能通过温室气体减排等措施避免它们的出现。

当然,也有学者对是否存在人为的气候变暖持不同观点。气候物理学家S.弗雷德·辛格、丹尼期·T.艾活利在其《全球变暖——毫无来由的恐慌》(UnstoppableGlobalWarming,Every1500Years)一书中写道:"有证据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中,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充其量扮演了一个次要的角色。相反,如果我们往回追溯到100万年历史的气候变化历程中,我们会发现,温和、适度的全球变暖只是1500(±500)气候周期自然变化的一部分。"对气候变化的长周期性,逐步为一些科学发现所证实,它是太阳系运动的客观规律性反应,如果我们了解了1500年的气候变化周期,就会觉得近期气候变暖完全是人为的说法或导致人类末日灾难的危险说法是毫无科学依据的,是荒谬的。丹斯加德和奥斯切格于1984年写的《格陵兰岛深层冰芯揭示的北大西洋气候振荡变化》认为:"温和的气候周期,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其精确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几乎可以说是令人吃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在11年前写的《未来生存空间——自然空间》一书中,根据中国地理学家长期研究结果,指出以往7000年间中国气候曾多次呈现寒暖交替,而至当时为止的气候变化离历史上的气温上限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些观点不断为地质物理学家发现和勘探以及海洋暖流变化所佐证,并将进一步得到证实。

无论气候变化呈长周期性循环规律与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表的气候变化报告的结论谁是谁非,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和活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行动,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1972,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签署的《环境宣言》第一条就明确提出:"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有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

综观环境问题,主要原因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伦理等方面出现了偏差和问题,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是资本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利益对立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人性扭曲的结果。资本逻辑通过自身活动建构的国际经济秩序维持自身的利益存在。尽管网络化使社会更加透明和公开,但资本逻辑使不同利益集团更加竞争和对抗,世界尽管多极化,但各国都必须考虑相互间的竞争和合作的利害关系。

这正如中国古代春秋战国纷争之世,谁能占领道德和科技的制高点,谁能率先实现人类的梦想——共产主义,也可称之为"生态共产主义",谁就能引领世界潮流。在决定结果的诸多因素中,有两点是决定性的:一是教育,二是经济。只有教育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一部分人口能够脱离体能性劳动,而从事脑力劳动,进行精神再生产时,这个社会才会步入良性循环。因此,在当前资本不会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情况下,要努力地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建立一个全球环境新秩序,相互协作,"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