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在日前召开的“2009年中国国际海事会展高级海事论坛”上,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南大庆表示,科技工作是近年来中国船舶工业能够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因素,自主创新是未来中国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科技发展、加强自主创新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做大做强”的重要保障。
“买方市场”对船舶科技提出新要求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球累计成交新船238艘、189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88.3%;截至9月底,全球手持订单总量降至8671艘、5.17亿载重吨,较去年10月的最高值下降了20%。一方面,各国前几年投资建设的造船产能正在陆续投产,预计今年全球造船完工量将达到1.4亿载重吨,比去年同期增加44%。
“在新船订单匮乏、手持订单下降、产能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目前造船市场已演变为‘买方市场’,船舶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下调。”南大庆说。
南大庆认为,尽管今年6月以来,市场上订单增多,宏观经济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信号,但目前就断定市场复苏还为时尚早。“特别是目前的手持订单量仍然高居5亿载重吨,而航运业能力过剩的现状尚未得到扭转;老旧船舶拆解量低于预期,将延缓航运市场的复苏;大量的造船订单延期交付,将矛盾和问题向后推移,成为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巨大隐患,未来的市场形势和竞争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当前的严峻形势给船舶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南大庆认为,首先,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创新需求更加突出,主要原因是一些非主流的、个性化的特种船舶在前期订造高峰时无法获得船位,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反而将释放出一定的需求。其次,提高建造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创新需求更加突出,因为船东在航运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对产品质量要求会越来越高。第三,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性的创新需求更加突出,主要原因是在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成本将成为造船企业争夺订单、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第四,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升级的创新需求更加突出,因为造船市场低迷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从长远角度解决市场周期风险的根本措施是开拓新的领域,与造船业务形成互补关系。
结束“技术研仿”走向自主创新时代
南大庆表示,我国造船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与先进造船国家相比,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实力和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缺少自主品牌产品,高新船舶设计主要依赖国外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大自主创新。
2008年,中国船舶工业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均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市场份额直追韩国。在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下,为维护竞争优势,日本、韩国在加大科研开发的同时,都加强了技术封锁和知识产权保护。“在这种大背景下,站在别人肩膀上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越来越小,继续依靠‘技术引进’和‘跟踪研仿’为主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南大庆说。
南大庆指出,近几年密集出台的一系列国际公约、规则和标准都说明,安全、环保、节能,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核心的“低碳经济”大有引领经济发展模式变革之势。“中国船舶工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及早着手应对这个重大议题。如果船舶工业不认真对待这些新公约、新规则、新标准,不努力研究应对策略和开发适用技术,未来将可能丧失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格,更不用说保持份额。”
南大庆表示,未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将实施品牌化战略,加强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基础研究水平、推进“绿色船舶工程”和“绿色造船工程”等,全面提升船舶建造科技创新。
“买方市场”对船舶科技提出新要求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球累计成交新船238艘、189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88.3%;截至9月底,全球手持订单总量降至8671艘、5.17亿载重吨,较去年10月的最高值下降了20%。一方面,各国前几年投资建设的造船产能正在陆续投产,预计今年全球造船完工量将达到1.4亿载重吨,比去年同期增加44%。
“在新船订单匮乏、手持订单下降、产能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目前造船市场已演变为‘买方市场’,船舶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下调。”南大庆说。
南大庆认为,尽管今年6月以来,市场上订单增多,宏观经济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信号,但目前就断定市场复苏还为时尚早。“特别是目前的手持订单量仍然高居5亿载重吨,而航运业能力过剩的现状尚未得到扭转;老旧船舶拆解量低于预期,将延缓航运市场的复苏;大量的造船订单延期交付,将矛盾和问题向后推移,成为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巨大隐患,未来的市场形势和竞争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当前的严峻形势给船舶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南大庆认为,首先,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创新需求更加突出,主要原因是一些非主流的、个性化的特种船舶在前期订造高峰时无法获得船位,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反而将释放出一定的需求。其次,提高建造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创新需求更加突出,因为船东在航运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对产品质量要求会越来越高。第三,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性的创新需求更加突出,主要原因是在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成本将成为造船企业争夺订单、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第四,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升级的创新需求更加突出,因为造船市场低迷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从长远角度解决市场周期风险的根本措施是开拓新的领域,与造船业务形成互补关系。
结束“技术研仿”走向自主创新时代
南大庆表示,我国造船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与先进造船国家相比,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实力和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缺少自主品牌产品,高新船舶设计主要依赖国外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大自主创新。
2008年,中国船舶工业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均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市场份额直追韩国。在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下,为维护竞争优势,日本、韩国在加大科研开发的同时,都加强了技术封锁和知识产权保护。“在这种大背景下,站在别人肩膀上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越来越小,继续依靠‘技术引进’和‘跟踪研仿’为主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南大庆说。
南大庆指出,近几年密集出台的一系列国际公约、规则和标准都说明,安全、环保、节能,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核心的“低碳经济”大有引领经济发展模式变革之势。“中国船舶工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及早着手应对这个重大议题。如果船舶工业不认真对待这些新公约、新规则、新标准,不努力研究应对策略和开发适用技术,未来将可能丧失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格,更不用说保持份额。”
南大庆表示,未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将实施品牌化战略,加强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基础研究水平、推进“绿色船舶工程”和“绿色造船工程”等,全面提升船舶建造科技创新。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