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平面上升示意图
海平面上升示意图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13日,在青岛银海大世界,经国家测绘局批准,由专家精确移植位于青岛观象山的水准原点站信息数据建设的中国水准零点景区。 本报记者 杨宁 盛文静 摄
童话之都哥本哈根,近日在进行着决定全世界命运的残酷博弈。这个地球各个领域最有权力、最富有、最有话语权的人会集于此,将带着全世界“生存还是毁灭”这样的疑问在全球气候问题上继续讨价还价。
哥本哈根离我们很远,远得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但在东部沿海,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波及,海平面和海水温度上升对于我们这个3000多公里海岸线大省的危害和潜在威胁却日益清晰可见,本报驻青岛、烟台、威海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力图在艰深的数据和不易察觉的现象中为读者发掘一面自省的镜子,电影2012或许只是个符号,但全球变暖却与我们休戚相关。海水“体温”愈来愈高
十年时间里,青岛沿海养殖的海参和鲍鱼死亡率逐年增高,大量的水母、海星也“入侵”了青岛近海,有海洋水产专业的专家指出,气候变暖全球海水升温是导致这些现象的主因。而20多年来,威海近海冬季表层水温最低值上升了2℃。专家指出,这种缓慢上升的温度将引起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渐变。
鲍鱼“难养”
14日,记者采访了多位水产养殖户,他们多表示,因为水温升高的缘故,水产养殖已经越来越难做了。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李显森研究员介绍,近几年,青岛附近海域的水温的确升高了,而北方生长的海参与鲍鱼是偏冷水性的,水温的上升是影响其生长的主要因素,当然,除了水温升高以外,还受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
水母“捣乱”
2009年7月7日,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遭到了水母的“袭击”,该厂的海水泵房取水口涌进了大量的水母,严重堵塞海水循泵的过滤网,发电机组循环水系统随时有停工的可能。30多名工人全天候不间断地清理水母,两天来已经清理了两万斤。这只是水母、海星“侵犯”青岛近海的一个例子,近些年,青岛的游泳爱好者被水母蜇伤的情况频繁发生,在海滩上捡到漂亮的海星的几率,也是越来越高。
中国海洋大学渔业专
策划人:
原慧谦
王世新数据+观点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的江文胜副院长在查阅了相关文献后告诉记者,从1976年至2000年这25年当中,黄海的温度以每年0.068摄氏度的上升速度,在不停增加着。
■据《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未来50年-80年,气候变暖将使中国平均气温升高2℃-3℃。中国是全球变暖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近百年的增温幅度已达0.5℃-0.8℃,略高于全球平均。
■青岛验潮站在1898年即已设立,验潮时间长,资料最多,因而最后采用青岛验潮站多年的验潮资料推算出了平均海平面。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的张总向记者透露,近期,水准原点提高了2厘米。
■中国海洋大学极地海洋过程与全球海洋变化重点实验室主
■作为中国第一位考察过南北极的科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极地海洋过程与全球海洋变化重点实验室主
■但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如不加以治理,任由海平面不断升高,不仅会影响地下水的正常使用,还将危及黄河三角洲的安全。黄河三角洲的滩涂属于较为平缓的湿滩,经过长时间的海水冲刷,极容易出现土地流失的情况,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海平面水位缓慢抬升
来自国家海洋局的《2008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烟台附近海域海平面正在以平均每年3毫米左右的速度抬升着,未来30年将会升高68毫米—120毫米。
填沙防“蚀”
“第一海水浴场每年都需要添 沙来防止海洋侵蚀。”烟台市第一海水浴场管理处张磊说,由于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海岸侵蚀越来越严重,他们在今年共添沙600方。
13日,记者来到烟台市海拔最低的第一海水浴场,却在平整的海岸上看到一大堆堆起来的沙子。正在为游客拍照的摊贩
对此,记者找到了第一海水浴场管理处当班班长张磊。张磊告诉记者,他们用这些沙子填补海滩,因为海平面上升造成海洋对陆地的侵蚀越来越严重,他们每年都要买许多沙子。据了解,烟台市第一海水浴场在2009年共添沙600方。
据《2008年中国海平面公报》称,近30年来,烟台海域海平面平均每年上涨3毫米左右。预计未来30年,渤海海平面将比2008年高68毫米-120毫米。
据鲁东大学海岸研究所
海平面上升是否会淹没烟台呢?海洋地质学教授金秉福表示,这个可能性很小,但只要全球持续变暖,冰川继续融化,沿海低洼地区就会在未来被淹没。
“烟台被淹没的可能性很小,但烟台部分城区倒有可能被大雨淹了。鲁东大学海岸研究所教授王庆称。如果不考虑海平面的上涨幅度是否增加的话,50年后烟台地区的海平面至少会上涨15厘米。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城市排水系统的基准高度将无法满足,需要抬高高度,不然城市废水就没有办法排出。海平面上升对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可能构成较大威胁。芝罘区南大街、滨海广场和莱山区等海拔较低的城区,应该合理规划和修整排水系统,不然到时一场大雨就会将其淹没。
修堤防“潮”
风暴潮是沿海需要防范的最主要灾害之一,“海平面上升加剧了风暴潮的强度”。当从遥远海面咆哮的狂风,裹挟着数米高的巨潮来到烟台,越来越浅的水深使它首先需要克服来自海底的摩擦力,然后跨越人类修建的海堤,最后才能肆虐陆地。
“海平面上升使得这两个防护因素的作用都变弱了。海平面上升后大堤的相对高度变小,滨海水域变深又使得海浪与海底的摩擦力减弱。”国家海洋局烟台海洋管区业务科科长毕立海监测烟台海域30年,已经是烟台海洋工作的“老人”了。毕立海说,30年来,烟台市风暴潮的强度越来越大,多次上岸成灾,仅虹口路因被风暴潮淹没而翻修的次数就已达5次。
据烟台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姜俊玲介绍,2007年3月4日,烟台市遭遇了40年来最大的风暴潮,近年来风暴潮的强度在逐渐加大,发生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
“为了应对这种变化,烟台市海堤已经有了加高和修整规划。”烟台市防汛办公室李科长介绍说,烟台市现在的海堤标准是防10年一遇的高潮位,修整后将会提高到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