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汇院士谈新公布的英国气候地图:4℃地图给了我们更大警示

来源:江世亮   发布时间:2015-05-21 01:59:09 

2011年-2030年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英国官方上周发布的一张气候地图再次搅动了世界。当欧盟竭力主张将气候变化控制在2以下之后,该图又进一步展现了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革命前上升4将产生的后果。发布者称这张地图及其所蕴含的信息很有可能成为12月初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峰会前,有关气候变化影响的最后一份主要科学研究报告。这张气候变化地图究竟传达了怎样的信息?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这张气候变化地图?就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先生。
2
之差
记者:这几天,关心气候变化动态的人们似乎都注意到了英国发布的4地图,总的感觉,气候变化的威胁离我们更近了,不知您怎么看?
丁一汇:这张地图我看了,它的依据基本上来自两方面工作,一是根据2007年出版的第四次IPCC评估报告,该报告里就有1~56个系统(水资源、粮食安全、生态系统、海平面上升、人体健康和极端气候事件)的评估,它利用了从历史气候到现代气候变化对这6大系统研究的所有结果,约7万多条信息,排列出从1~5对这6大系统影响的程度,同时它也排列了1~5对各大洲的影响。根据这些研究大概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果:当气候变化在2以下,基本上是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共存;一旦超过了2,正面影响大幅减少,或不存在;而当达到3~4时,基本上都是负面影响,而且这种负面影响的效应明显加剧。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张英国气候地图首先依据的是IPCC评估报告的主要结果。
来源之二是近年(2007年以来)英国气象局哈德利气候与预测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特别是其模式预测结果,英国和欧盟的科学家重新计算了气候变化对未来的影响,进一步支持了IPCC的结论:现在人类即将面对的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可能是一个临界线,到了这个阶段,正面影响明显减少,并且对这6大系统的负面影响明显加大,用气候影响的术语来讲就是气候的脆弱性加大,这就会引起各种灾害性后果。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不同的是,英国这张气候地图进一步强调了4的影响,这也与前些年主要强调2的影响有很大的不同。我觉得,突出和强化4的影响,能给人以进一步或者说更大的警示,这也正是这张气候地图的意义所在。原来国际社会把2设为极限阈值,认为不能超越2这个阈值,而现在这张4地图警示人们,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在现在的基础上超过2,并且达到4的话,人类就将蒙受更大的威胁和灾难。这样的警示无疑有其积极意义。气候变化的科学告诉我们,如果全球升温不能控制在2以下,气候系统依其惯性特性是很易向4发展的。而且这张地图发布的时间选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让24这样两个温度值成为政治家、科学家和社会公众议论的焦点,这种策划方式之巧妙令人惊叹,当然其目的是想对哥本哈根会议最终达成协议起到某种触动作用。
圈点我国
记者:这张地图发布的资料中,也特别提到和展示了中国面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如资料中提到,全球平均气温上升4,中国缺水的情况会比现在严重得多。中国河流的水资源相当程度上,尤其是西部地区来源于冰川融水。研究表明,到2050年,中国的冰川将消失一半,可能会导致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在旱季缺少冰川融水的水资源。对此,您如何看?
丁一汇:这张英国气候变化地图给出了不同地区不同系统的脆弱性结果,譬如从这张图上看,中国最里面是绿圈,再往左看这代表海平面上升,这就说明我们受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很大。另外这张图也给出了到本世纪末全球温度的可能变化。这张图的不同圆圈是相对于4的影响,每个圈代表不同的系统。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世界性的,中国自然也不可能幸免,面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各类自然灾害,我们一直处于高度戒备的状态,这些年我国把可持续发展立为国策,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或绿色经济,也正是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积极对策。我相信,如果更多的国人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有更多的共识,并从自己做起,为节能减排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中国受到气候变化的损失将会减少。
另外,当气候变化的灾害不能避免时,还可采取积极的适应措施,如防灾减灾和早期预警、修建大型工程、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系统等。
有何不足
记者:对这张地图,好像也有些不同声音,以您的看法,它还有哪些不足,问题又出在哪里?
丁一汇:能制出这张图也很不容易。IPCC的科学家一共用了7万多个数据,涵盖了从历史到现代气候变化影响的现状。但这些数据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大多是欧美科学家所揭示的。这些气候变化影响的事实在亚洲、非洲以及南美等地影响的数据较少,所以这张地图给出的科学依据还缺乏较高的代表性和可靠性,要用它来说明全球问题还显不足。其次,在对于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上,该图主要用了世界上现有的23个气候模式,但是这些模式也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第一,其对未来世界的排放情景的构建并不完善;第二,排放以后通过碳循环等海洋和陆地等吸收排放二氧化碳等的能力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会影响存留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第三,气候模式本身尚有待完善。
也正是由于这些不足,所以说这张图对未来的预测结果及其影响程度只能给出变化幅度而难以给出准确的数值。譬如说我们目前对未来100年温室气体不同排放情景下是1.1~6.4,这就是一个很大的不确定性。而现在给出24的阈值与其说是科学决策的结果,不如说是价值判断和政治决策的结果,科学只是起到了支撑的作用。
所以,关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关键以及阈值的研究,还需要通过科学家的努力才能得到更好地解决,这也是今后气候变化研究的方向之一。
记者:再过30多天,全球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就将召开,估计从现在开始到年底,气候变化将是一个日益热门的话题,作为国家层面的气候变化研究专家,您能否对国内外目前在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大致趋向作一描述?
丁一汇:当前气候变化的研究比二三十年前更为深入广泛,并且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共识,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有些科学家认为自然变化非常重要;第二个方面是,有科学家认为,气候变暖对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是正面和有利的,有的科学家甚至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的福音;其三,有人认为气候模式还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能作为政府决策者的决策依据。
我觉得,出现这些争议是很正常的,气候变化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始终是在争论中前进的。通过今后更多的研究,人们的科学认识也将会达到更高的共识。目前也正是由于对气候变化问题有较高的共识,才导致联合国制定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以及未来的哥本哈根议定书,科学的认识为这些政治决策和应对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